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易安居士 ...

  •   “李清照二十岁的时候就写出了《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样是名篇,有那位同学愿意背诵一遍。”

      深夜的临安城内一片静寂,天空中隐约有几颗疏淡的星辰,晚风微凉,没有月,深宅之中只有一点鹅黄的晕影。

      屋内是一个已经年近半百,两鬓皆白的老妇人,正趴在桌子上,低着头一笔一划书写着文字,这人不是别人,正是为《金石录》作注的李清照。

      忽然暗淡的天际闪过一道白光,使得暗夜如同白昼,如今异象,很难不引起屋内人的注意,李清照打开门,走了出去,正好听到一个女声。

      那人说她是“词中女皇”,李清照笑了笑,她以为自己是担得起这样的美名,对于词,她自幼就有着极高的造诣,自从六岁跟着父亲生活后,她就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接着她又听一少年朗诵她十六岁所作的的词《如梦令》,记忆恍惚也回到了当年那段无忧无虑的少女时光。

      她记得也就是在那一年她结识了前辈晁补之,两人还结成了忘年之交,“学诗三十年”该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吧?

      那真的是一段快乐幸福的生活,那时父亲还在,还没经历后来的离乱、背叛,如果可以,她真希望那段如梦似幻的日子能够久一些,只可惜如今只能梦中才能见到了。

      李清照似乎听到有人评价她的词写得很好,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只是不知评价之人是何人?

      这天幕之上说话的又是何人?难不成真有天神不成?

      李清照怀疑,却没有开口。

      那人说起了她最为熟悉的一位故人,她已过时许久的丈夫赵明诚。

      那年他还只是太学生,他的父亲赵挺之为吏部员外郎,而自己的父亲正好是礼部员外郎,那时他们父亲的关系尚和睦。

      她适配给了赵明诚。

      新婚燕尔,夫妻和睦,更况他二人性情相近,有着共同的爱好。

      只可惜这一切止于第二年。

      那是崇宁元年的七月份,她的父亲李格非被列为“元祐党籍”,被遣出京都,而她的公公赵挺之却步步高升,官至尚书左丞。

      她曾上诗公公赵挺之救父。

      听到有人朗诵她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忍不住悲从中来,那是她和丈夫被迫分开的一年。

      那年她受父亲牵连,朝廷下令禁止元佑党人居住帝都,李清照被迫离开京都,返回老家,而这一年她的丈夫出仕做官,任鸿胪少卿。

      新婚夫妻,被迫因为党政而分隔两地,这是何等悲泣而无奈的事。

      “这首词历来被千古传诵,明代杨慎曾说这首词‘离情欲泪’,后世多评论其语意超群,令人醒目,非李易安不能为也。”

      “情真意挚,确实是离别的佳篇。”

      苏轼如此评价道,王安石和柳永也点头。

      “只是不知为何别离?”

      “这就得追溯到熙宁变法了。”

      “嗯?和我有什么关系?”

      王安石不解的问。

      “变法造成士大夫群体的严重分化对立,由此掀开持续不断的党争序幕。

      从神宗熙宁到徽宗崇宁,党争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分属不同政治派别的士大夫或因政见不同,或为争权夺利,彼此攻讦不休。

      当权派或为实施新法,或为巩固权力,将政敌驱出朝廷,乃至进行政治迫害。

      这一过程既是宋王朝的政治方针反复变化的过程,也是党争不断加剧、政治不断恶化、士风趋于颓坏的过程,结果造成官员的大量贬谪。”

      “……”

      王安石一听,这么一说,好像还真和他有关系,但也不能全怪他吧,要是变法成功了不就没那么多破事了吗?

      同学乙:“话说介甫先生变法是真狠,难怪当时那么多士大夫都反对了。

      就方田均税法不知道动了多少土地豪强的利益,全国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这让那些隐瞒田地的地主不恨死您才怪。”

      同学丙:“还有取士之法,废除明经诸科,这让那些之前准备的考生恨不能生吃了您吧,更不用说整顿太学了吧。”

      王安石何尝不知道自己的这些变法措施会触动整个官僚阶级的利益,但若是不这么做,整个大宋早晚会被这个庞大的机器给拖死。

      “悲哀的是,变法最终失败了,同时还产生了很多新问题,其中党争就是之一,可以说党争是宋灭亡的原因之一。”

      “老师我发现很多王朝到了末期都会有党争,唐朝晚期有‘牛李党争’,宋朝有元祐党争,明末有东林党争。

      党争时是否是封建王朝无法避免的宿命?”

      “应该说权力之争是任何王朝都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王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党同伐异就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宋朝的元祐党争的确和变法有关,但又不仅仅是变法,这其中还涉及到了学术之争,立徳之争,到最后党争已成为了谋取私利的工具。

      这其中是背景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王安石长叹一声,如今他已经退离了官场,说太多都已无用,人心难控,未来之事当有未来人来决定。

      提到党争想到第二年,也就是自己二十一岁那年,自己父亲再次被贬,被贬到广西象郡。

      “在李清照被党争牵连期间,她曾写出过《醉花阴.重阳》这样的名篇,有哪位同学还记得原文吗?”

      同学乙:“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同学丙:“这首小令抒写的重阳佳节时寂寞无聊的心情。丈夫暂别,妻子独自承受着独居之苦,重阳佳节倍增寂寞。”

      文文:“传闻此词传与赵明诚后,赵明诚十分欣赏,自愧不如,但又想和妻子比一比高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写了五十首,其中杂有易安居士的语句,展示给自己的友人。

      友人赏玩再三,最后说,只有三句写得最好,赵明诚询问,回答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而这三句正是易安居士所作。”

      听到人说起这件往事,李清照还是会发笑,那时他们虽然夫妻暂别,但感情深厚,即使有这样争强好胜的时候,也是夫妻之间的闺房之乐。

      “只可惜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恩爱,他们的长辈却是党争中的对立者,最后赵明诚的父亲光荣退休,而李清照的父亲却被贬广西,再无下文,仅仅知道61卒。

      李清照曾写文给赵挺之,现存‘炙手可热心可寒’这样讽刺的句子。

      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当时李清照夹在丈夫和父亲之间的无奈和痛苦,但可以想见一面是丈夫深受重用,一面是父亲被贬广西,自己受牵连被迫离京。”

      那是一段颇为坎坷的日子,但与后来的流离颠沛相比,却又是不值得什么,当时觉得难捱的日子,如今想来,李清照竟还觉得有些幸福。

      或许是因为那时赵明诚还在,那时他们还不曾家破人亡,还不曾有后来种种。

      “二十四岁那年,赵明诚和李清照一同回到青州居住。我认为那应当是他们夫妻最为幸福的日子了。

      没有党争,没有离乱,有得只有志趣相投的两人。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赵明诚开始写《金石录》,李清照相夫治学,而为一直认为《金石录》应该是两人共同的成果。

      而易安居士也在这段时间开始修订《词论》,说起《词论》,它的价值可非同一般。

      《词论》是宋代词坛上第一篇理论文章,它总述了词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尽管后世之人对其是毁誉不一,但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

      “《词论》?听着很有意思,可以为我们言之一二吗?”

      文文不确定的问:“三位确定要听吗?”

      “自然。”

      三人都表示自己对这篇论述词的文章很感兴趣,而且从刚刚的词来看,作出这篇词的词人一定是位懂词的能手。

      他们也很好奇这位被称作“词中女皇”的人会如何评价自己。

      “……

      五代。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李后主的确是文雅之至,一首《虞美人》确实为传承千古的雅词,却也写出了亡国哀音。”

      这一点三人都没有反驳,而高楼之上,对月伤怀的李煜忽见天幕之上有一道白光破空而出,十分惊讶。

      正好奇时,就听到了这一一句评语,这首词是他刚刚说作,不想就被这天上之人给听到了,想来这世间真的有神人吧。

      若有神人,为何不庇佑他南唐江山,以至于他堂堂帝王,却落得个被俘虏的下场,只能遥望故土,悲伤难以抑制。

      文文:“既然说起李煜,那我们就来讲讲这位千古词帝,清代袁枚曾评价他是‘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也是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评价,说来也和宋徽宗有缘,竟得了个类似的评价。”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2章 易安居士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