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劝返还要把仇报 ...

  •   元稹的来信引起白居易的烦恼,先放到一边,不再去理会。
      白居易集中精力处理第二封他弟弟白行简的来信。他与弟弟白行简感情甚笃(dǚ)。白行简从小好学,学习成绩也很好,但生不逢时,元和二年(807年)32岁才中进士,却一直任秘书省校书郎四年未升迁,元和六年(811年),母陈氏病逝,白行简和白居易共同把母亲灵柩送回下邽老家安葬,并尊礼丁忧。除服后元和九年(814年),白行简无官可做,于是应剑南东川节度使卢坦征召任东川掌书记,参卢坦幕府。如今卢坦死,只好给人打工度日。他这次失业,白居易很是心痛,打心眼里想把他带在身边,他毕竟在官场里混,有机会碰到熟人举荐一下,也许就有出头之日。因此他很同意白行简来江州找他。不过路途遥远,他想回信嘱咐几句,于是先提笔写了一首诗,题《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诗寄》: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滪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此诗是表示欢迎白行简明春来江州的喜悦心情,也嘱咐他一路小心,注意饭食、烟瘴、急流险滩。把诗插入信封之中,当在地址栏上写上“发梓州……”时,一股思绪涌上心头:梓州!梓州!刚才元稹信中的第三件事引起他对爱情的思考,触动了白居易对元稹的嗔怪和对信中所提的那个乐伎的愧疚。当看到梓州两字时他不由得想做点什么。对,元稹一定会向那个人发邀请,邀到通州一会。这一会,如何了得,绝不会是喜、绝不会是合、绝不会是亲,更绝不会是爱。那将是一场悲、离、怨、恨的痛苦相会,绝不要他们相会!赶紧结束这场无望的恋情吧。
      他赶紧去找来全国驿站名录表和川蜀舆图,一查,成都到通州有两条路线,一条向西过南充驿直去东北;再一条向北过梓州驿,直去正西,都能通达通州。白居易一看,心里就有了指向——此人必走梓州!
      从书案上一个盒中抽出一张粉红小笺,提笔又写下一首诗:
      峨眉山势接云霓,
      欲逐刘郎此路迷。
      若似剡中容易到,
      春风犹隔武陵溪。
      (《与薛涛》白居易)
      他复看一遍,提笔把“剡中”两字改成“巴东”。再思,觉得还是“剡中”好,“巴东”太直白。“剡中”似指浙东,其实并无具体地名地域。此两字魏晋以来文章引用颇多,有唐以来诗人用的更是普遍,拿来表示理想中的美好之地,有点虚无缥缈之意,正符合本诗的寓意。至于“武陵溪”,更是直指收信人《牡丹》诗中的一句“因何重有武陵期”的寓意。他想收信人造诣很高,一定能理解他的劝导之意。于是改回“剡中”,重新誊写一遍,塞入信封。①
      又拿出一张信笺,沉思良久,写下:
      “知退(白行简字)吾弟:来信知你明春欲来九江,甚是迎念。寄诗一首,盼你安归。另诗一首,托你转送薛校书洪度,此人极可能应邀到通州参加微之的欢送会,路过梓州。请代我向薛洪度托至歉意,因我而促交遭弃,请她切勿重蹈羞辱之路。你尽你所知的微之婚恋之事,告知校书,勿承期望,劝其返蓉。特别要告知她,微之的新家安在了涪州,新妻为裴陨之女裴淑。至此,切切。”写到此处,白居易顿了一顿,抬头仰望,想起九年前:
      一时起意,写信让出差在梓州的元稹去会见一位住在成都府的女诗人,感受一下她的才气和艺术魅力,说:“梓州离成都府不远,你去与她见上一面,也许对我俩元白体的作品增添一些巾帼元素大有帮助。”见元稹并不主动,又写信给好友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让他劝薛涛去见出差在梓州的元稹,切磋诗艺,了解一下女性在创作过程中的视野角度,以改进他们元白体的意境创作。不想此事阴差阳错,两人由见生爱,分分离离,由爱生怨。这过程白居易了解的一清二楚,他对元稹的言行知根知底,受伤害的肯定是女方,抱期望的还是女方。这次会面是万万不能的,因此他写诗劝退,并让弟弟表示歉意。
      想到武元衡,又是一番思念,遗恨未削。最近他得到了一些重要线索,可惜困在江州,身单力薄,无法报仇雪恨,突然灵机——这个女诗人不是最好的报仇帮手吗?
      放下笔,走到书架边,抽出一本诗集,翻开,坐定,提笔在另一张新笺上抄录下其中的一首诗: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
      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送卢员外》薛涛)
      折好,又塞进信封。
      接着他又提笔在给弟弟的信上继续写到:
      “当年我被贬到江州,原因你是知道的。元和十年(815年)武相国被杀一事,虽然刺客抓到一批,李师道被俘杀。但是直接割项的凶手并没有归案,相国的头颅至今下落不明。背后主使王承宗投降后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相国不能全身入土,仇人不能缉拿归案,心中总是不安。我虽在江州,好友却遍布天下,秘密询查,有些线索。此事也不需你出力,这次见到薛校书,把我录的一首诗给她,再送她那纸线索。”
      白居易因为好友宰相武元衡被害后第一时间直接上书圣上,让“朝廷下诏捕贼以雪国耻”。宪宗脑:“丞郎、给舍、谏官、御史尚未论请,而赞善大夫何反忧国之甚也”,以越职言事之罪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与武元衡交谊颇深,两人曾为西川的孔雀,互为和诗。武元衡被害,白居易因此被贬,两人冥冥之中惺惺相惜。因此白居易不忘给武元衡报仇。一个小小司马,权力、财力都有限,除了查探线索,其它无所作为。因此想到薛涛。
      现在的薛涛在蜀中名望甚高,不仅是一个名满天下的诗人,政治上因为辅佐过前任政绩颇高的节度使,例如韦皋、武元衡,后任历届西川节度使都把她奉为上宾,上任之初都要向她咨询治理西蜀策略,②就像《红楼梦》里护官符说的“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不仅如此,据说薛涛的财富在蜀中首屈一指,又如《红楼梦》护官符说的“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个“铁”(薛),再像不过千年前薛涛。这仅仅是白居易想请薛涛报仇雪恨的客观条件,最最重要的是,武元衡是薛涛一生中最大的恩人,以薛涛的性格,她不可能不想着为他报仇。前些日子听说镇州发生了刺杀王承宗的案子,还明目张胆的打出“为武丞相报仇”的旗号。白居易暗暗叫好,他料定这是薛涛派人干的。至于那个取项携颅而走的杀手,薛涛必定会寻人夺项,为恩人入土为安。
      白居易从抽屉中找出两封来信,仔细再读一遍后,线索特征极为详细,据此查找,应该十拿九稳。但是他又皱起了眉头:如果把这些线索传送给薛涛,势必又与前面劝薛涛不去通州而矛盾,因为线索直指亡命天涯的杀手逃回巴东一带,中心就是通州。白居易又一想,既然刺杀王承宗可以派人干,捉拿杀手也不必薛涛亲自动手用。
      白居易拆开一本旧的线装诗集,从里面抽出一张折叠的双面纸页,打开无字的背面。他提起笔来用蝇头小楷把线索誊写在诗集的背页纸上,折叠好。然后又抽出给白行简的信纸,在最后加上一句:“把那张诗集郑重悄悄的送给薛校书,不忘说一句‘不必亲为,尽力就好’”一并塞入信封。写上地址,让书童送交驿站。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6章 劝返还要把仇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