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白居易做《与薛涛》诗的时间,有人说是长庆三年。主要是指对第三句“剡中”的理解。字面上“剡中”似指浙东一带,似乎符合长庆三年元稹上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的地址。两晋隋唐以来诗人用“剡中”一词甚多,并不专指浙江一带。关键不是用词。而是长庆以后薛涛已经断了与元稹的联系。江陵返回并无结果,何必要千里迢迢跑去浙东。自长庆年以后,薛涛与元稹几乎已经没有书信来往,这一点白居易是清楚的,不可能在那个时候还去劝薛涛。因此本文把这首诗放在了元和十三年,这时元稹所在的通州离成都的距离比江陵、越州都近许多。此时薛涛刚从江陵回来不久,既然江陵都去了,这么近的通州为何不应邀而去呢。因此这是两人最有可能再次见面的时机。白居易此时写诗劝薛涛不要去见元稹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后人对此诗多有贬测,说是充满狭亵之情,怀疑白居易的人品。不管从字面、寓意,还是人物背景它就是一首实实在在的劝导诗。
②“故历届蜀镇欲悉前人治蜀筹边故事,以涛为可咨询之人,期亦见重于时之一因。” ——张篷舟《薛涛诗笺?薛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