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童年(一) ...
-
周乐是个农村丫头。
听七大姑八大姨聊闲,周乐小时候特别淘气,简直不像个小姑娘。
农村两米多高的平房,胆子小点的大人上去都打怵,四岁多的女娃顺着木头梯子蹭蹭蹭几秒钟就窜上去了,插着腰站在房顶上往下瞅,吓得奶奶在下面直喊。
一米六七的大门有周乐两个那么高,小丫头顺着园子的矮墙往上攀,坐在大门上也不怕掉下来。某天遇见个眼熟的乡邻,人家逗她,你敢跳吗,我猜你不敢跳。乡邻走了,小丫头心里越想越不服气,真就蹦了下去,崴了脚。从此再没爬过大门。
七大姑八大姨一边聊得哈哈笑一边斜眼瞅沙发上的周乐,周乐微微抿嘴,和气道:“我不记得了,太小了谁记得。”说完拿过铁茶壶给每个人的茶杯续上水,然后躲到西屋去。
西屋也有亲戚,老婶儿和两个姑姑在说话,看见周乐来了,话题又扯到她身上。
“周乐小时候多淘啊,我结婚的时候在锅台上蹦,你看现在多文静,像个大孩子似的。”
周乐还是和气的说:“我不记得了,还有这事儿啊。”
这是每年亲戚聚会的时候都要经历的,那时候周乐上小学。
她不懂为什么大人要当着她的面谈论她小时候的事情,她们明明看见她就在那里,却像没看见那样。更奇怪的是,她不在的时候大人们只字不提,只要她出现,无论上一个话题结束与否,接下来的谈论内容肯定是她的小时候。
周乐仿佛是一个钥匙,人们看见她就打开了记忆里的锁,那里面锁着的是周乐一点也不想知道却被频频提起的事情。
周乐并不觉得小时候的自己有多丢人,但随着被谈论的次数增多,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儿时是一个笑话,这让她慌乱无助,越发抗拒被提起儿时趣闻。
可没有人理解她这种无助。
七大姑八大姨越发愿意当面提及。周乐心里别扭极了,但却不能表现出来,直觉告诉她如果把不高兴挂在脸上,会被爸妈教训,会被亲戚评论“不懂事”。就这么一直别扭着度过了小学,初中。
后来周乐不别扭了,别人再提起她的小时候,周乐也会跟着一起说,还会总结:“那时候太小了,不懂事,太淘了,上学之后就不那样了。”别人笑两声,就不再说了。
那时候周乐发现,别把自己的事太当回事。越是捂着掖着,别人就越想把它扯出来,扯到阳光下还不算,还会翻来覆去地看,品头论足,然后扔到一边。什么时候想起来,再扯出来品论一番。
而你自己都不把这件事情当回事儿,别人就更加觉得没意思了。不藏不掖,也就不扯不拽。
再后来周乐想起这件事,发觉那时候七大姑八大姨并不是没看见她,也不是不懂她不喜欢,更明白她会觉得尴尬。
他们就是想让她觉得尴尬,他们想要的就是她脸上的那种神情,明明尴尬的要死,可还要附和着笑两声来装傻,表现虚假的大度。
周乐明白这件事的时候,她已经学会用一种玩笑的语气提起别人的糗事,用最无所谓的方法触及别人的伤疤。不高兴?那是你不够大度,玩不起。
她也学会欣赏别人脸上那种扭曲的神情了,并且病态的从中攫取快感。
周乐学会了,并且把它用在七大姑八大姨身上,觉得甚是爽快。
旁的人她极少用这种路数,容易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