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汉武帝建元六年,窦太皇太后薨,失去了靠山的皇后陈娇,膝下无所出,皇位岌岌可危,自请为窦太皇太后守孝三年。
三年后,长乐宫永宁殿外,刘妍在卫子夫的身边,乖乖的跪着。水灵灵的大眼睛,左右转动,十分的灵气。
出于好奇,刘妍还不时的伸过头去,往永宁殿殿门的方向看去。四岁的刘妍,自小在卫子夫身边长大,对于这陈娇这位皇后,在她幼小的心里,是没有任何印象的。
“阿母,皇后陛下何时才会出来?”刘妍此时只想着,这位皇后陛下,容貌几何,可有自己的母亲那般风姿卓越,温婉动人。
此前,对于陈娇的事情,刘妍只是偶尔听姑姑平阳公主说过那么几句。不过,并未听平阳公主说过陈娇什么好话。
而后,刘妍也问过卫子夫,卫子夫只是温和的对她笑笑,告诉她“皇后陛下乃后宫之主,要尊敬她,懂礼节。”仅此而已,寥寥数语。
卫子夫的小腹此时正微微隆起,脸上泛着温柔的笑容,右手轻轻抚在自己的小腹上,温静的水眸里,闪过了一丝忧愁的神色。
刘妍能长到这么大,完全是她的运气。自己腹中的这个孩子,还不知道有没有刘妍这样的运气。
卫子夫还记得,自从自己怀上刘妍以后,陈娇就因为嫉妒频频对自己发难,若是没有刘彻在身边相护,又有王太后和平阳公主在中间周旋,刘妍是活不下来的。
在刘妍一岁之前,卫子夫受了多少煎熬,只有她自己清楚。
而后,窦太皇太后薨逝以后,陈娇以守孝三年为名,在永宁殿里闭关,刘妍这才能长到四岁。
永宁殿的殿门被两个宫人打开,漆红的殿门,厚重而沉闷的声音,拉回了卫子夫的思绪,同时也将刘妍的注意力给完全吸引了去。
刘妍此时虽然才只有四岁,却也并非是人事不懂。
至少,在后宫里长大的她,还是十分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将自己变成一个讨巧的人。
陈娇一身素衣,妆容淡雅,头上所戴的头饰也是尽管简单而不失皇后体面的。
她立于永宁殿门内,目光一扫而过,由左及右,最让她上心,自然还是那个盛宠一时的卫子夫了。
陈娇的眸光落在卫子夫的身边上时,不自觉的泛起了一丝笑容。
卫子夫……到底,我们还是要刀兵相见了。
永宁殿殿门外的人见着陈娇以后,纷纷行大礼参拜:“皇后陛下长乐无极。”
陈娇走出了永宁殿的殿门,抬头看了一眼廊外的蓝天。
三年了,三年都没见过外头的这番景象了。这未央宫里,也不知道是不是与三年前一样。
还是,未央宫已经是她卫子夫的天下了。
陈娇长吁一口气,她是知道的,走出了永宁殿,她就将要面临一场浩劫,这是属于陈娇,也属于卫子夫和刘妍的浩劫。
“尔等免礼。”
“谢皇后陛下。”
陈娇看向跪于左边的卫子夫和刘妍,你我之间的争斗,是谁也逃不掉的,谁让你卫子夫与我,共侍一夫,爱的是同一个人呢?
刘妍不敢说话,她注意到陈娇的眸光在卫子夫的身上落定了许久,最终才转到了自己的身上。
她睁着一双灵动有神的大眼睛,抬起头来看向了陈娇。
这是刘妍第一次见陈娇,或许小的时候她也见过,只是自有记忆以来,这确是头一次。
在刘妍的眼里,陈娇给她的第一印象,便是惊艳。
原来,在平阳公主嘴里那如蛇蝎一般的女人,竟然是如此美如画卷一般。
陈娇与刘妍还是有几分眼缘的,在陈娇的眼里,刘妍乖巧中带着六七分机敏,若不说她是卫子夫的女儿,她兴许真会喜欢她。
“卫夫人,这就是卫长公主吧!”陈娇的脸上,勾起了一个笑容,没有了三年前的怒目冷对与凌厉。
至少,在卫子夫看来,这个陈娇,是没有多少敌意的。
卫子夫温然一笑,未敢抬头,回了陈娇的话:“回皇后陛下,这正是卫长公主。”
“本宫记得,当初本宫进永宁殿之时,卫长公主才会走路。这草木三秋,卫长公主都这么大了,看卫长公主这样子,还真是乖巧伶俐得很。”
卫子夫的脸上,淡然一笑,十分的恭敬谨慎:“多谢皇后陛下夸赞卫长。”
语落,卫子夫又看了刘妍一眼,赶紧提醒了一句:“卫长,还不给皇后陛下行大礼请安?阿母是如何教你的?”
刘妍抬起头来,看了卫子夫一眼,便立即乖乖的向陈娇行了一个大礼。
细嫩柔软的小手从衣袖里伸了出来,右手交叠于左手手背之上,额头叩于左手手背之上,稚嫩的声音称道:“卫长拜见母后,给母后请安。”
这一声母后,倒是叫陈娇十分的惊讶,透过陈娇的耳里,直击陈娇的心房。叫她惊讶,也触动了她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一个四岁的孩子,居然能开始就称自己为母后?是她聪明伶俐,会识时务,还是她身边的这个阿母教得好?
“母后?”陈娇的语气里,全是质疑。
她不敢相信,在自己多年求子不成之后,居然还会有个人,称自己为‘母后’。
刘妍跪在地上,没有陈娇的一声免礼,小小的额头还不曾抬起,便给陈娇解释了一句:“阿母说了,皇后陛下乃六宫之主,母仪天下之人,卫长乃父皇之女,皇后陛下便是卫长嫡母,卫长理当称之为母后。”
陈娇的脸上,化开了一个柔和的笑容,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般道理来,还如此有理有据,有礼有节。
“卫长公主免礼。”转而,陈娇的目光又落在了卫子夫的身上,随口赞了她一句:“卫夫人把卫长公主教得真好,看卫夫人这个样子,应该是又要有一个孩子了吧!”
卫子夫即便是怀着身子,对于陈娇的礼节,仍然是一分不敢少。
“多谢皇后陛下称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