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农家幼女 ...

  •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炎黄子孙素来奉行的准则,因华夏大地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几千年来形成了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地方风貌。
      渭河是开元河的一级支流,因渭河水流较缓、水质良好,渭河流域的百姓十之有七都以打渔为生。自然聚落发展数百年逐渐形成了两个成熟的村落——渭水村和渭下村。
      渭水村规模并不大,全村一共不足百户。因山地丘陵地形的限制,渭水村沿着渭河上游,在山间谷地勉强生存;渭下村则反之,分布在渭河流域下游的渭下村因开敞的平原地形,加之渭河水草丰茂、鱼虾肥美,全村从开始的几十户发展到几百户,俨然成了渭河流域规模最大的村落,随着近几年裴家码头的建成,逐渐有了集镇的雏形。
      开元十三年盛夏,渭水村。
      夏夜的蛙声虫鸣一如往常,村西头的老李家却没有向往常一样早早的落锁熄灯。
      “老李家可是出了什么事?”去渭下村打鱼刚回家的老陶放下渔具,边朝着里屋里喊。
      听到声响的陶婆子赶忙放下手里的针线活,一边应声。像是又想起了什么,走到院子里招呼在厨房烧水的媳妇把一直热在锅里的饭菜给端出来。
      陶婆子看老伴一头的汗,递了个湿汗巾过去,好奇道:“你咋知道?”
      “今天我看小超急急忙忙跑来找二平,似乎有什么急事,离得远我也没听清。”说完老陶就在长凳上坐下,擦完汗端起儿媳妇摆好的饭碗就大快朵颐起来。
      “是二平家的闺女,昨儿个落水受了凉,上吐下泻的!”陶婶子道。
      “那明天你带两鸡蛋去看看。”老陶想着两家平时的情分,提点自己婆娘。
      “昨天就去看了。”陶婆子应声,想了想又低下声道:“我看不像是单单的受凉,像是惊了魂。”
      “阿娘,我看也像。”儿媳妇陶陈氏应和。她是陶婆子娘舅家的侄女,是渭下村的姑娘,从小就喜欢跟堂哥陶涛一块玩,长大了两家就做主结了婚亲,嫁过来就冠了夫姓。
      “别胡说!”随之而来的是陶老头的呵斥。鬼神之说毕竟遭人忌讳,何况是同村的老交情。但陶老头毕竟年纪大了,活了几十年见识过一些世面,心里也犯嘀咕。
      原来是老李二儿李平的小闺女昨儿个随着小叔、哥哥下河摸鱼,不慎落水受了惊。
      小闺女被救上来的时候还全须全尾,谁知回了家还没过两个时辰就开始上吐下泻,小脸儿惨白。
      起初只以为落河受了凉,又喝了生水坏了肚子。要是大人喝点姜汤暖暖身子,在吃几天白粥慢慢养着就好了。可是小孩子体虚受不住,看她病的严重,李平媳妇李周氏心疼闺女就请了村里的老大夫来看诊。
      老大夫年轻时在镇里医馆打过杂,洒扫、跑腿、晒药、煎药都干过,坐诊大夫看他老实又有两分聪明,心下欢喜就时不时的提点一二,几十年下来也学会了些看病抓药的本事。后来年纪大了被儿子接回村里养老,平日里去大青山挖点草药,顺带给村里人看个跌打、伤风,日子也过得十分顺心。
      被请来看这小女娃时,他就觉得病得严重。
      “脉象虚浮,高热不下,时不时伴有呕吐、腹泻。”他让李周氏找来呕吐、腹泻的秽物看了看心下一定,赶忙开了药方。
      “这药多抓几副,一日两次。”交代完药剂的注意事项后,催促赶紧去抓药。临走时又道:“两幅药下去,如果情况未见好转,赶紧来家找我!”
      八岁的李超毕竟是个半大的孩子,李周氏怕耽误闺女的病情赶忙让小叔去渭下村找丈夫去抓药,于是便出现了陶老头口中的那一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