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番外 ...

  •   巧国,傲霜,翠篁宫。
      在这云海之上,寒风打着旋流过,给原本就寒凉的深秋清晨平添了几分肃杀之意。
      一片寂静清冷之中,一名身着官服的男子却突然撞开梧桐宫的大门,几乎是失魂落魄地深一脚浅一脚踉跄跑出去。
      “如此匆忙是要做什么去?难道有人要抢你的宝贝?”男子被正准备参加早朝的秋官长瑶姬拦住。
      瑶姬依旧挑眼带笑,一副惯常的妩媚神情。可男子却只是动了动唇,仿佛喉咙哽住一般,丝毫声音也发不出。
      “行了行了!”瑶姬有些不耐,眼中带了讥讽,扬了声音嘲笑,“枉你在梧桐宫中当值许多年,竟这般没用!要说就赶紧说,别挡着路让人讨厌。”这话说得理直气壮,似乎全然忽略了自己才是当初硬拦下此人问话的人。
      男子跪于地上,半天才终于挤出几个干巴巴的字。
      瑶姬脸色突变,厉声问:“可是真的?!”
      男子重重点头,平伏于地。
      “罢了……你退下去吧。此事我自会禀报主上。”瑶姬垂了眼,嬉笑之意全然不在,反而面色戚然。
      此事,不仅瑶姬,便是玄华也不曾料到。或者说,虽然明知这一天终究会来,可当听到了消息之后,仍觉得心头如受重击。
      散了早朝之后,瑶姬才单独向玄华和塙麒禀告了晨间梧桐宫当值官吏所言。
      “主上可要派遣使者?”瑶姬敛色询问。
      “不必了。”玄华轻轻摇了摇头,苦笑道:“人都已不在了,派使者去又能给谁看呢。只传信过去,说祝愿百官勤政,盼望新王早日登基便罢了。”
      梧桐宫中凤鸣,带来的竟是又一明君驾崩的噩耗。
      玄华初即位时曾经感慨过,自己算是碰上了万年难遇的时代,常世十二国中居然有数位明君并立,相比之下,自己若能开创盛世则还略好些,若不能,再一对比其他诸国的长治久安,可就更加丢人了。
      说这话时,多半只是为了自嘲。却没有想到,自己居然真的熬到了那么多世所称颂的明君失道的时候。
      虽然知道这是王者难免的命运,可一次次听到曾经敬重之人走到末路的消息,玄华心中仍难免凄凉。王者这条路,越向下走去便越狭窄,越孤单,越寒冷彻骨。
      玄华靠在椅上,仰头静静凝视着天花板。
      “塙麒。”
      “主上有何吩咐?”一直静立于侧的塙麒第一次开口,一向清澈温和的声音带着沉沉的清寂之感。
      “叫人做好准备接收难民吧。”玄幻低叹,想了想,又补充,“下午你处理完州中事务,就去叫冢宰和大司徒一起过来,我会和他们商议具体事项。”
      塙麒应了,向玄华行了礼,起身告退。
      玄华默默地看着他背影远去,心思倦怠,一句话都不想再说。而素来言语轻佻的瑶姬,此时也默然不语。对于旁人来说,他国明君的驾崩固然是值得惋惜之事,可同时也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唯一会因此感到切肤之痛的,只有同样经历了数百年世间风雨的君王、重臣罢了。
      十二个国家,十二位君王,其实,便犹如为天下万姓撑起天地的支柱一般。随着这许多年的风沙剥蚀、霜浸雪染,无论多么坚强的支柱,终于还是有崩塌的一日。
      曾经共同立于这一片天地间至高之处的众人,如今,还剩下几个呢。下一个离去的,也不知是谁。
      黯然想了许久,玄华的视线终于落在了壁上悬着的一柄通体乌黑的玄铁长剑之上,不禁微微苦笑出来,重又打点了心情,尽掩了方才的戚然之色,从面前桌上拾了奏章批阅起来。
      罢了,人家已经走到了尽头,可剩下的人却还是要继续的。王者之路,本就没有回头折返的余地。

      云层之上,暗淡的阳光细细碎碎倾泻下来。
      “主上。”
      塙麒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时,玄华仍皱着眉专心思索手中奏章所述的事项。
      “你回来了?”玄华未抬头,只淡淡说道,略打了个手势,示意塙麒近身。又问:“宁州呈上来的奏章,你可看过了?”
      “不曾。”
      玄华挑眉,将手中奏章递过去。
      塙麒细细看了,不由显出惊讶神色,疑惑道:“这……若我没有记错的话,宁州之地虽多河流入海,但水势却都不大,怎会需要如此多银两重筑堤坝预防水患?”
      “正是。”玄华眼角眉梢讥诮之意更重,“何况三年前刚刚大规模疏通河道、加固堤防。就算是雨水丰沛河流湍急之地也不需再大兴土木来筑堤了,何况宁州。”
      刚刚随塙麒一同进屋的地官长听闻此言,面色一下子凝重起来,郑重行了礼,问道:“臣冒昧请问,主上可是觉得宁州上奏修筑水利工事之事大有文章?”
      “不仅此事。宁州侯居然还有脸向我要求迁移河畔百姓,划出防洪空地。”清冷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带着讽刺音调,“这才几百年,他便忘了我本出身宁州,岂会不知当地真实情形。”
      “这……臣即刻……”
      “召他前来翠篁宫,水患之事计议未定,我要听他细说。”吩咐了地官长,玄华又转向塙麒,“你亲去将朝中有德有能的年轻官员姓名、职务列一张单子给我。宁州侯要换人了。”
      “是。”塙麒干脆利落地答应。
      数百年来,玄华虽未借鉴雁国被人称颂的法子,每隔一段时间便轮换百官职务以防懈怠或政事积弊难除,却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简单来说,便是有张有弛。
      即便是怎样抱着雄心壮志的官吏,执政的日子久了,也难免产生腐败,此时便要严刑苛法惩治贪官污吏、罢免无能之人;而当百官提心吊胆,即便兢兢业业为政也难免惶恐之时,再缓和待之,加以安抚,以免其畏于刑罚而缩手缩脚、不敢贯彻自身施政之道。
      这几年,各地传出的官吏利用职权贪赃枉法之事愈发多了起来,也该是好好整治的时候了。便以这兴修水利之事作为由头好了。
      只是,官员心思懈怠之时,尚有为王者加以纠正。可王者若倦怠了,却又能如何呢。
      玄华唇角微微勾起一抹难以察觉的苦笑,随即又正了神色。
      “冢宰,大司徒,我召你们来是所为何事,我想,台辅已经提过了。我也不想再絮言无益之事。只不过,既然已出了这种事情,难免要规划安置难民之事了。你们可有何打算?”
      冢宰历来以和事老著称,虽不能说没有才能,但这才能中最出色的却是调和众人的关系。因此,这一问主要是对着主掌户籍、人口的地官长所发的。
      果然,冢宰略说了一番无关痛痒的谏言之后,便将回答的任务交给了地官长。
      地官长在任已历百年,为人清正、干练,此时也不谦让,开门见山的答道:“臣以为,数百年来,我国根基稳固,国富民强,何况又有多年前与各国达成的互助之约,此时当然应全力相助。但,毕竟难民不必巧国本国百姓,一旦生国新王登基,怕是仍要回乡的。因此,臣建议,在国境一带就近安置难民。但是,与其设立帐篷、分发粥食,臣倒觉得不若在人口不甚稠密的村庄城镇设立集中的难民安置处所,配给粮食、衣物以及少量银钱。待过了最初几日,仍要给他们安排谋生的途经,令其自食其力,这方为上策。”
      玄华低笑:“一来能给难民一条生路,二来又不致使国库开支过多。你所想的,可是如此?”
      地官长行了一礼,应道:“正是如此。主上曾说,要将百姓的命运交还于其自己手中。臣以为,单纯救济的话,反而与主上的初衷有悖了。”
      “那好,就按你说的做。”玄华挑了眼角,眉目间隐着莫名的情绪。
      几人又细细谈了许久,方将安置难民的地点和其他诸多细节大略初定了。
      “既这样定了,你们就下去准备吧。虽然难民大约还要过一阵子猜到,但总是提早准备才好。”
      听了玄华这话,冢宰与地官长便适时告辞。
      正要出门时,却又被叫住。
      “对了!”
      “主上还有何事?”
      “记得调派州师到国境处护卫,别让更多百姓死于妖魔之手了。”
      因为记忆里仍残存着很久之前见过的妖魔噬人的惨状,因为家人也曾为其所害,所以,即使是别国的百姓,也希望尽量少一个人再经历那种恐惧和痛苦吧。
      冢宰两人离开后,玄华仍沉浸在回忆之中。许久,才对塙麒一笑:“你可还记得我即位前,庆东国的景王阳子曾经提到过的事情么?”
      塙麒微露出疑惑神色。
      “昆仑和蓬莱所在的那个世界,虽然也有战乱和流血,但更多的时候,一国受了难,便会有许多国家提供帮助。当时还说,若是终有一天常世也能如此,该有多好。”玄华淡淡微笑,“后来巧国、庆国、雁国、奏国、才国、范国、戴国、涟国、恭国都共同立了约,说是,无论我们这些立约之人还在不在了,只但愿这约定都能依旧。这样,日后在我们最后迎来末路的时候,便也无所忧虑了。”
      “主上……”
      这潜台词,塙麒是明白的。
      如今,所立之约依然,而当初立约之人却已大半零落。
      曾举杯同酌、可称为友人的人,那些共同走在这条崎岖孤独的王者之路上的同行者们,一个接一个的,都不在了。
      “不必忧虑,”玄华轻笑,眉却始终不展,“他们已走到了穷途,我却还得撑下去。罢了,今天早些回寝宫吧,你陪我小酌几杯,你茶我酒,也就算作祭奠了。”
      塙麒低叹,静静为玄华拉开了门。
      两人并肩而出。
      身后,阳光斜斜透进屋中,在壁上悬着的那玄铁长剑之上映出暗淡冰冷的光晕。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7章 番外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