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一个五年计划(上) ...

  •   从有了机会在这个世界上露面开始,一静就开始了懵懵懂懂的头一个五年计划。
      因为家里没有人照顾,妈妈要上班,爸爸还不懂怎么照顾人,在一静才满月就被送到了幼儿园,那时这么大的孩子就进幼儿园的不多,大多是有姥姥,奶奶在照顾,一静就这儿命苦,靠自己吧。长大一点后,一静的妈妈说,每次去给一静喂奶的时候,总是见到阿姨把一静捆在小凳子上,任由他哭闹。有可能大家现在还能见到那种特老式的小凳子,不高也就40-50厘米吧,有个小靠背,座的部分中间掏个洞,把小孩子放在洞里面,然后用布条捆住胳膊腿。现在想想,那些阿姨怎么下的去手,真是残忍啊!一静的妈妈喂完他奶以后,他就接着在小凳子上服刑。幸亏那个时候比较小,不记事,否则对五花大绑一定有特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如果碰到一静妈妈上夜班,半夜去给一静喂奶的时候,就能见他一个人在幼儿园里的小床上,周围的小床们像是给予撇清关系似的,用它们上面整齐的被子枕头,证明着它们的清白。那个有污点的小床就像是刑具一样的立在其中,一静像车裂一样的被绑着,阿姨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悠闲去了。只有大人来的时候才开灯漏一下面,等一静妈妈喂完奶以后,再以一种被惊醒后特有的不满将一静捆扎实了,随着关灯的那一刹那,像鬼一样的消失在黑暗中。留下一个刚吃饱的小孩子,奋力的表达着对黑暗的不满和控诉。因此到现在,一静总是怕黑,特别的怕,也特怕孤独,一个人的时候就特空落落的,没有一点的安全感。
      稍微大一点的以后,一静记得他们家是住在一个六平米左右的小房子里,一张双人床就占据了家里的一大半,再放点衣柜,生活用品,基本就没有什么落脚的地方了。后来在这个小房子外面搭了一个棚子做厨房,一静也就有了活动的场所,加上和周围平房里的小朋友每天疯,小胡同里就慢慢的显现出了生机。
      至于几岁的时候,不知道,家里有了电视,那个时候就记得,屋外最高的就是天线,有的插在地上,有的插在房顶上,像是草标一样,在风中摇曳着。然后就是每天手动换台,信号不好的时候,就要和电视天线和屋外的天线较真,这顿掐,天线赢的机会比较小,一般都是人最后得胜。在做了半天转天线的体力活动以后,终于能以一种胜利者特有的骄傲心态坐下来看会电视。小孩也一样,六点半是他们全天除了睡觉最安静的时候,那个时间有动画片啊,二十多分钟的动画片总觉的过的飞快。表在那段时间转的和电扇一样,总觉的屁股才捂热小凳子,《新闻联播》就开始了。孩子哪里还懂什么劳什子的政治,经济啊,大人想了都头疼,一静以一种隐士的态度,洗洗睡了。
      好像84年的时候有了第一届的春节联欢晚会,比一静小两岁,不知道是因为当时的娱乐少才显的节目好,还是一静记忆本身的潜意识强烈,到现在了,一静还记得马季说的“宇宙牌香烟”,那种拐了弯的唐山口音至今都在一静的脑子里回荡,只要给个指令,立马就能调出来。其次是《吃面条》,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后期几个春晚经典段子,一静总是认为比赵本山的段子还好。至于后来他们为什么和春晚掰了,一静不想多管,至少在那段成长岁月中,一静能在他不多的记忆中找到这么几个闪光点,说明这个节目是多么的令人深刻。
      对于80后的孩子,一静特肯定就是都盼过年,当然80后后的不能算,他们有记忆的时候,生活都已经大为不同了。一到过年,买新衣服,买炮,偶尔大人开心还能给买个玩具什么的。一静家那时的家境怎么样,一静真的不知道,有钱还是没钱?一静想,没钱的可能性大,好像还要用粮票什么的买粮。但是逢年买炮是一静最开心的,一静的爸爸总是给他买一大篓子。那种用塑料编的篓子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容积之大是一静对它功能上最满意的地方。买的炮那叫一个多。一静总是把鞭炮拆散了,拿根香,满世界的找能插炮的地方,什么墙缝,土堆,破碗下,都是他们发泄自己精力,以及让炮展现他们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地方,一声对一静来说很大的响声后,带着浓浓的火药味,那个小炮用粉身碎骨证明了自己,也为一静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同时为了显摆自己,一静总喜欢让爸爸买特响的炮,什么200响的都不放在眼里,要500响,800响,1000响的。那些个小炮,用自己的响声和孩子们为他们找的不体面的葬身之所,满足着一年来唯一能让一静表现虚荣心的机会。那炸开的不单单是墙缝中的浮土和地上的破碗片,炸开的还有一静脸上的笑容。一静也算是走运,从那么小开始放炮,从来没有被炸到过。但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他不愿意放炮了,看到别人放炮也躲的远远的。是他童趣的消失作用还是他对炮的质量产生怀疑,还是对放炮人有意见,他也不知道,潜意识中,他开始保守了,见到炮直接画等号的就是一个骷髅两根大棒骨。
      那是的年味特浓,人们像是憋了一年的不满,要在这个时候发泄一般的把所有好吃的拿出来吃,所有好看的都挂上。到处都能见到门楼,就好像是突然从地上长出来一样,头天还什么都不见,第二天抬头就打个照面。太谷这个小县城不大,但是习俗特多,有好多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反正一静只知道大年初一要闹红火。太谷的红火特有名,背铁棍,跑旱船,那是一绝,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去看社火,人们就算是挤爆了头,也要去看那半个小时的烟火,听那半个小时的炮响,闻那半个小时的火药味,然后在极度污染的空气中,顶着一脑袋,一脸的炮灰,幸福的回家。留这一地的炮屑和空空的炮架子,证明着他们带给人们的快乐一到那天,一静就和他的爸妈一起在人海里挤来挤去,一静不明白,平时没有多少人啊,这个时候,人就像是翻车鱼撒下的卵一样,到处都是,哪来这么多人啊?红火看不到多少,和别人练了半天的角力。每个人脸上都是被挤出来的笑。乐啊,笑啊,叫啊,闹啊,参杂着鞭炮声。努力的让这个平时极为安静的小县城沸腾着。在一静长大以后,这种年味没有了,他再也没有见到人们那种朴实的,在过年期间散发出来的笑,奔放,充满生命力的笑。当然也没有机会再骑在他爸爸的脖子上,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审阅着从他面前走过的每一个人。见到的只有人们之间有点虚情假意的问候,吃饭,推杯换盏着。那些门楼还在,只是孤零零的,像寡妇一样站在街道上,站在大门外,那颜色也没有小时候的鲜艳,仿佛是从垃圾堆里拣出来戳在那里似的。一静有点开始怀念那个时候了,淡淡的思念着,充满着奔放情绪的淡淡的思念。。。。。。
      对了,还有一个,一静忘了说,那就是压岁钱,那时候钱真的很值钱,不像现在,100块能花一天就算是本事了。家长们每年要在过年的时候向他们的父母表示表示,然后这表示表示中,有一部分,很小的一部分,再转回到孩子的手里,一块,两块,五块,然后再去走走亲戚,说白了,就是大人们把手里的钱换一换,然后再从孩子手里拿回去。但是这种看似毫无意义的交换,对孩子来说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它们能在大人们美好的祝愿下掩盖孩子们些许的虚荣心。然后就能看到扎堆的孩子在比谁的压岁钱多,这种暂时的所有权(至少对一静来说是这样的),让他们无比的幸福。仿佛自己的价值就在那压岁钱中全都体现着一样。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