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人生第一个项目 ...
-
毕业典礼之后,小麦回家呆了几天。妈妈不太懂上学的事儿,也不太知道小麦工作的事情,她只知道小麦毕业了,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
小麦跟妈妈说:“妈,我要去的这个公司特别厉害,能改变世界。 ”
小麦说什么妈妈都相信,临行的前一晚上,她跟妈妈睡。妈妈交代了特别多,跟以前每次离家说的差不多,这回多了一句:“小麦,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要记住,与人为善,但也要辨别是非”。
妈妈试图问小麦要公司领导的电话,说打电话跟领导说说,让他们能多关照小麦。让小麦哭笑不得,坚决不给。在家呆了一周就回T市了,办入职,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码农。
小麦入职的这个公司虽然不是行业顶尖大企业,但在垂直行业-人工智能而言,已经很牛逼了,几个技术牛人合伙建立的,没有上市,但据说市值能排国内全行业前五,宗旨是:“科技改变人生,技术改善生活”。小麦入职的是“前沿研究院”,大概方向是研发目前市面上没有的产品。不得不说,他们对人才是很有诚意的,基于小麦老师的推荐信、还有小麦多次大赛的成绩,公司给小麦开的薪水跟博士后入职的薪水一个水平,第一年到手的工资能有30万左右,还提供免费的一日三餐、零食水果、五险一金、节日福利、住房补助、交通补助等,应有尽有。公司流行一句话:你只需要把你的智慧贡献给公司,工作以外的事情,公司都能搞定。
小麦算是这个公司历年来入职年纪最小的员工,是CTO的一句话打动了她,让她决定加入这家公司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
入职体检的时候,她专门加了一个眼科的高级检查项目,想看看自己的泪腺。医生拍了片子,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医生告诉她,不能流泪有可能是:心因性泪腺阻塞,简单点就是:这是个心理问题,想治疗需要看心理医生。她想想,算了,反正也不影响生活。
小麦入职的部门有16个人,1个部门经理,15个平级的员工。除了小麦是本科生,还有四个研究生,其余都是博士及更高。部门经理直接向CTO汇报。10男6女,现在写代码的女生越来越多了,其实女生的思维在某些时候,创新性更强。
大部门分成两个大方向,一个是数据、一个是架构。数据小组的重心是采集数据、数据处理、从数据发现问题、寻找灵感,之后通过数据对产品进行验收;架构小组主要是研发产品逻辑、优化产品性能、产品的技术保障。小麦自然进了架构小组,负责创新,这也是小麦想做的工作。
入职当天的中午,部门为了表示对新人的迎接,在公司旁边的餐馆里团建,小麦吃了好几道之前从来没有吃过的菜,比学校食堂好吃太多了。
这段时间学校还没有开学,她暂时住在爽儿的宿舍里,研究生开学之前她都能住学校,爽儿和瑶瑶、娇娇回家过暑假了,她挨个给她们仨打电话,描述了她入职时候激动的心情。
如果说昨天入职第一天,只是熟悉环境和熟悉人,那么第二天就是全身心投入工作。部门经理安排了一个老员工带小麦熟悉公司的业务,人们都叫他王博士,王博士比小麦大出一轮还多,在公司干了五年,在工作上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问他。小麦感觉研究院的同事们都挺好的,受过多年教育高等教育,人也很聪明,加之小麦话不多,感觉大家都还算好相处的人。
今天的例会上,部门经理只说了一件事情,就是小麦的毕业设计。
部门经理是从CTO那里听说了小麦的毕业设计,他觉得想法跟好,他让小麦跟大家分享一下。小麦把最初的想法跟大家介绍,首先是分析日记的好处,然后剖析目前大家不写日记的原因,接着描述了这个产品的原型,最后补充了自己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对心理学知识的欠缺和大数据的采集上。她理想中的这个智能日记本,应该是一个对日常心情的记载和消化的地方,有一部分心理医生的角色,目的是提升幸福感。
她讲解完毕之后,大家对这个19岁的少女,报以热烈的掌声,仿佛忘了她昨天才入职。还有人补了个问题:“你们少年班的同学都像你那么厉害吗?”
小麦笑了笑:“您过奖了,他们都比我厉害。”
针对她提出的问题和这个产品本身价值,部门进行评估和利弊衡量,本周内给出评估报告。或许就能投入生产,作为公司的一款商业化产品面市。
小麦这时候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周四评估报告就出来了,考虑到受众和用户习惯的问题,这款产品不作为单独的面世产品,但是作为目前公司准备推出的一个学习产品的主要功能研发,首批受众锁定在校学生。小麦对这个评估不满意,跟她的判断不太一致。她找到部门经理,跟她沟通了自己的想法
小麦:“经理,对于刚才出来的评估报告,我有一些不太一样的想法。学生群体,首先时间比较充裕,如果有写日记习惯的同学,手写还是能接受的;其次是,学生的心理压力没有那么大,身边有同学、老师,能疏解的渠道比较多,对这款产品的功能需求动机不强。我个人觉得,上班族、抑郁倾向比较重的中年妇女,她们更需要有一个情绪的疏导方式,她们的意志力相对于学生也会薄弱一些,不容易坚持写日记,而且,她们也是有消费能力的。”
她的语气中透露出自己对这个产品比较透彻的思考。
最后小麦补了一句:“我只是从产品本身的初衷出发,可能有一些情况我不太了解,经理您可以把你们评估的标准跟我讲讲么。”
被她这么一问,经理有点语塞,因为他开始觉得,小麦在考虑不周的情况下,明确指出的痛点,说不定才是这个产品有可能成功的地方,而评估团队,加入了太多业务的考虑,衡量标准放在了公司的成本和利润平衡上,遮掩了产品本身的设计初衷。
经理说:“你说的这些,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是无论从功能、商业价值及市场需求情况来看,这款产品达不到公司单独上线的产品要求,所以,只有依附在其他准上市的产品上,才有开发的价值。”
经理问她:“我这么说你能理解么?”
小麦想了想:“好像理解了,那我们可以考虑把这个产品做变形,调整成现在这款产品的受众。不能完全沿用现有的设计逻辑。”
经理:“你有什么想法吗?”
小麦:“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需要时间来调研和梳理。”
经理给她一天时间,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问王博士,或者直接找部门经理都行。
第二天一早,经理比小麦到得早,看到小麦进屋,他喊道:“木小麦同学,昨天的问题思考得怎样了?”
小麦在公司被叫同学,感觉有一些亲切,她回答:“有一些初步的想法,但是不太成熟。”
经理:“没事儿,十分钟以后会议室分享。”
十分钟后小麦进入会议室,她本来以为只有部门经理自己,结果在这层开会的CTO听说了这个事情,顺便也进来了,除了把部门的全部同事都叫到办公室,从用户调研中心叫了两个心理学博士来一起听,还有评估团队的6个人,一进屋看到黑压压的人头,小麦有点紧张。
刚开始说话就口干舌燥,咽口水,声音还有些发抖。
部门经理一边笑一边给大家解释:“我们小麦同学,周一才入职,估计还没有适应在那么多人前发言,大家给点掌声,鼓励鼓励。”
小麦确实不喜欢在人多的地方讲话,她努力清了清嗓子,扯了扯衣服,开始按照昨天捋的逻辑给大家描述了一遍:“我的毕业设计,重心在解压和提升幸福感上。而如果现在产品要面向学生群体,那这两个重心本身就不能成为卖点。首先,学生本身的压力普遍没有到影响生活的程度;其次,学生时期对幸福感的敏感程度不高,提升不明显。所以现有的这两个重心,本身就不会成为学生的强需求。
那么,学生的痛点是什么?
小麦拿了一支笔,在黑板上划了一个饼图,将学生的时间分成三大类:上课、睡觉、课外活动,其中睡觉占了三分之一,剩下的时间,周末算课外时间的话,上课和课外时间基本也能分别占三分之一。睡觉暂时可以不在考虑范围。
上课、课外活动,大部分的学生,在这两项上的共同点就是:集体。
不管是跟同学一起上课,还是参加社团,还是在宿舍跟室友,甚至是网友聊天,都可以视为一个小集体。如果从“集体”这个概念出发,这本智能日记,需要承载的诉求就是,帮学生解决在“集体”生活中存在的困惑。一是有没有跟我有同样感觉的人,怎样找到他们;二是我们共同做的事情是不是可以联名记在下来,“集体”日记。”
小麦感觉嗓子有点干,申请出去喝了一口水。
进来继续说:“基于刚才说的两点,我不太知道,在心理学的上有没有一些科学依据,我就是觉得,如果有这么一款日记,比如在一个实验室里有20个人,每天大家都可以一起写一篇“集体日记”,会很有纪念意义。
小麦突然声音小了:“我就想到了这么多。”
看了看部门经理,经理带头给她鼓掌,大家又报以热烈的掌声。CTO在场,部门经理第一个问的就是他:“老吕,感觉怎样?”,CTO姓吕,大家都喊他老吕。
CTO:“你容我想想,感觉哪里不太对,但是我现在说不上来。你们先讨论,容我想想。”
CTO自己在哪儿琢磨着,部门经理跟两位心理学博士对了个眼神:“要不二位看看,这个产品跟心理学有联系吗?”
年纪稍长一些的,姓刘,大家都称呼他刘大夫,因为他除了做心理顾问,在外还能接心理咨询,是个心理大夫,看起来平易近人;看着年轻的女博士姓梁,叫梁晗,刚来公司一年,看着还不是那么干练,但是气质脱俗,面相温柔和善,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学心理学的气质。
刘大夫先说:“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分支叫:群体心理学,是以处于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的群体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从众行为、群体与其成员的相互作用等等。刚才这位小麦同学说的“集体”,大概可以在“群体凝聚力”上面发挥发挥。
梁晗一开口,你就发现“不太干练”都是假象,她说话很能捡重点,至少是小麦的点。
梁晗:“我补充两点吧,一点是,虽然是“集体”的概念,但是使用我们产品的,终究是个人,重心应该放在个人对集体的诉求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列出公式l +We = Fullyl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第二点,“集体”如何产生更多的“集体”,这个无论是从心理学“集体主义”出发,还是从产品本身利益点出发的,都是应该重视的。”
梁晗说完,小麦貌似找到了“知音”,多读书的好处就是,你能很好地描述自己的想法,让听众能听懂。小麦从梁唅身上感受到了这一点。
她不自觉地带头给梁晗鼓掌,然后全场一片掌声。
这时候CTO说话了:“我终于知道哪里不太对了。传统的日记,给人们的首先印象是“保密”,而你说的集体,岂不是背道而驰?”
小麦解释道:“这个保密是功能上的设置,有一个开关可以让用户选择我这篇日记是公开还是隐私。”
CTO:“感觉有矛盾在里面,功能太齐全了相反失去了产品本身的主打卖点”全场鸦雀无声
毕竟老板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小麦欲言又止,CTO看了看她:“没事儿,有想法说出来咱们大家一起沟通。”
小麦:“我觉得,日记涉及隐私,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日记都不想公开,换种说法就是,公开和隐私不应该成为这个产品的卖点,让写日记变得不再是负担,应该是这个产品的特色。”
说完小麦舒了一口气紧张的气,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说多了。
CTO鼓励大家都来说一下,尤其是评估团的成员,就当场评估了,做一场公开的评估。
这个会一直从9点到12点,3个小时全在评估这个项目,最后CTO拍板,还是按照原计划,将它附属在要上线的产品里,最后根据数据情况,判定是否能够独立支撑一款产品,也根据数据情况改进和优化功能。这才结束了这场汇报。
部门经理当场给小麦安排工作:“小麦,你和你导师王博士一起跟进这个事情,由王博士主导,你配合执行。对外需要什么支持尽管找我,下周三要看到改进后的版本。”
小麦:“经理,下周三恐怕出不来,改动很大,我当时的代码自己都写了两周。”
经理:“那就再加一个人进来,三个人一起,你要相信王博士。”
王博士笑而不语,他感觉三天差不多是够的。小麦真的不太了解大家的实力。
接下来的每一天,小麦在公司除了上厕所,都在写代码,她毕业设计的脚本几乎不能用,功能调整很大。她主要负责前端页面的展示。周末加班也就算了,平时工作日基本到晚上十一点,可怕的是,她并不觉得累。
王博士主要解决数据问题,这个是大问题,要实现智能日记,就必须由算法解决,算法需要大体量的数据支持。周三要交付,小麦的前端展示基本周日就结束了,周一周二继续调试和调优,她一直梦想自己的毕业设计能落地,这几天,真的像活在梦里。开发的过程中,她时不时会跑去找梁晗,咨询一些用户心理学的东西,比如市场营销里的“对比效应”,通过对比能让用户的喜好有明显的倾向,她想用在前端的情绪倾向上,希望大家在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有引导性选择。
好几次她都想问梁晗“心因性泪腺阻塞”是什么情况,但是觉得还不太熟悉,不好问那么私人的问题。
周三大家把测试好的程序发布到预发环境,在硬件程序上运行了一遍,小麦输入三个词:朋友聚会、多年不见、开心,程序给编辑了一段日记:今天跟多年不见的朋友聚会了,大家都很开心,好像都没有什么变化,谈了工作,聊了八卦。朋友就是忙了不会联系,闲了偶尔会想起,遇到麻煩第一时间求救的人。想到未来的人生中一直有他們,真好。
这个是个人版本,集体版本多了一个大家的签名,以及大家各自的心情。王博士输了:胖了,不开心。
日记变成:木小麦和王伟多年不见,今天小聚了一下,木小麦很开心,但是王伟不开心,因为自己长胖了。他们谈了工作,聊了八卦。朋友就是忙了不会联系,闲了偶尔会想起,遇到麻煩第一时间求救的人。想到未來的人生中一直有他們,真好。
小麦不太满意,觉得结构不规整。日记最基础的东西应该要健全,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天气等,这些也需要格式化。于是她改了一下代码,地点、事件、时间需要手工输入;人物:个人日记的就是自己,集体的会出现大家签到提醒。天气,也是选项,最后大批量的心情词汇,也需要选择。
小麦输入:周日、肯德基、吃饭、开心
王博士输入:周日、肯德基、吃饭、不开心
日记产出:今天木小麦和王博士在肯德基吃饭,小麦很开心,王博士不知道什么原因,显得不是很开心。能在一起吃饭,就像书里常说的,吃一顿少一顿,能聚上就是缘分,那些开心与不开心,很多年后或许都不会记得,唯一记得的,可能是我曾经有过这个朋友,现在还能联系上,足以。
看起来也有点奇怪,小麦问王博士,能不能扩大下算法池子数据,她再想想前端能不能做成筛选项,而不是让用户自己写,筛选项她可以写很多,这样就能更精准一些。紧赶慢赶,她从网上找了频率较高的事件,包括:聚餐、看电影、约会、喝酒、逛街等等十五项事件,可以多选。
心情描述的词汇她管梁晗要的,包括:开心、满足、焦虑、不开心、难过等等二十个词汇,可多选。
后来变成,用户唯一需要输入的,就是地点,其他都是筛选,一键生成日记。而日记的格式也是固定的,第一句话必然是纪实的描述,遵循日记的价值,实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王博士也也调整了算法,扩大了数据库。
最后写的日记是:木小麦和王博士在公司旁边的肯德基聚餐。王小麦很开心,可能是因为聊了喜欢的八卦,而王博士有一些不开心,大概是因为自己长胖了。其实,聚餐的本身不在吃什么,而在跟谁吃。如果是送别,古人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怀;如果是久别重逢,古人也有“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的感叹,总之,朋友就是忙了不会联系,闲了偶尔会想起,遇到麻煩第一时间求助的人。想到未来的人生中一直有他們,真好!
更像一篇日记了。王博士帮小麦修改了一下前端展示,把筛选项做成可隐藏模式,外观上看起来美化了很多。加上隐私功能和“亲自写”功能后,这个智能日记就能交给了产品中心,基础架构和产品原型产出后,小麦她们研究院的工作基本完成了。
发布完了后,小麦长舒一口气,说:“勉强算是60分吧”,她给自己打的。王博士觉得至少70分,部门经理给的75分,主要在理念上。
搞完后已经晚上十二点,部门经理让王博士和小麦第二天早晨休假,下午再来公司就行,还算人性化。但第二天早晨9点半,他们都准时坐在工位上,相视一笑,满腔的工作热忱。
经过产品部门的美工、性能优化,这个产品在硬件产品上显得还是很吸引眼球的,下个月就要面世,小麦每一天都在期待市场对产品的反馈。
经过过去一周的项目,小麦在部门已经不算新人了,跟大家熟络起来,她年纪小,有什么跑腿的事儿,大家总爱指使她去干,拿个文件,送个签字等等,她也慢慢习惯了公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