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0、她笔下有蝴蝶飞过 ...

  •   仿佛睁开眼睛的时候看见一只蝴蝶离开鼻翼飞走,就像谈论杀人事件的瞬间发觉到鼠尾草的长势与昨日不同,就像无意识地将目光落在门楣缝隙,不自觉地看一只白驹慢慢走过了全程。《深蓝》文中,处处充满着轻忽的一笔捎过的闲笔,在紧凑的剧情间,摄入许多细碎的与主剧情不那么相关的,抽离身外的,可以自成一副美丽画面的镜头。明明是可以更简洁利索地带过的旁述,只因多停留了半拍,那些画面与情绪在文字中定格了起来。就像声影并行一样,我记住了热闹的声音,也记住了一格一格的光影。
      比如说:
      贺以驰望向窗外,灯光反射在玻璃上,他和夏维的距离很近很近。
      路灯恰如其分的亮。
      雨越下越大。一开始沮丧的漫步,最后不得不跑了起来,跑过那条总是不太热闹的商业街,大部分店面都还没开门营业。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微生物酶事件挑出“灵魂交涉”这条底线的时候,向晚插叙的一幕——

      向晚喃喃:“我记得,有一个走路像鸭子的兔子。”

      明明是揭开事件原理的高潮桥段,忽然切换到哑然无声的画面。小说前文本来描写的是血腥、深爱、谋杀、生物科技等等一些交错复杂的元素,到这里却转到静谧、纯粹、不乏童趣的干净镜头。这很像近两年来影视作品中较常运用的手法:主角的情绪堆至爆炸式的临界点,激烈的画面反而会变得“无声”,以此反衬当事人的内心震撼;或者主角正在进行极为重要的内心转化,但是主角面容衣裳纹风未动,只有一片极为抢镜的树叶极为缓慢地跌伏在地上。
      关于兔子与鸭子,寥寥几笔,简单生动地解释着微生物酶的效应,它们比真实的理论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创立这么独立的一格之后,作者又非常自然地转了回去。本文的剧情具有一泻而注的连续性,使读者不得停留;而稍有的节奏上的放松,会让读者欣然驻足。能让读者自发地被小说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所左右,我觉得,这篇小说就是有能量的。
      这便是我喜爱此文的元素之一。

      其二是关于此文诸多悬疑的处理。好比CSS网页层叠样式表的书写规范一样,悬疑小说(尤其是科幻类的)必须是完整的,闭合的,可以自解释的。有一个<符号>开始,必然有一个相应的来闭合。而符号中间,你可以嵌套所有你想用的语句,包括分层次的事件。
      契诃夫有句话流传甚广,“如果小说中出现了一只枪,就必须让它发射”,许多人对这句话做出了很多含义迥异的解读,而我的理解是很粗略的一种:如果小说中出现了一个元素,必须让它有效。就是说,尽量不要写废笔,不要发生无效的事件。
      作者对多重事件的穿插引导能力,在已经完成的微生物酶事件中可见一斑,从而让我觉得文中铺下的大小疑点,终将有着曲折而优美的闭合曲线。
      我总觉得维度实验的起因,与Cy的本质存在联系,而Cy的本性与特征,与生物学家的酶存在某种共性,微生物酶的效应,与记忆的“封闭”与“接入”存在联系(已由作者讲出),而维度实验中“空间认知的丧失”这点,与记忆存在触目可见的关系。
      我们知道氧气是安全的氧气,银是美丽的银,往往会忘记这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新物质,置于水中就会成为毒品。而知晓这些背后联系的人,他就站在乌思为什么会诞生、为什么会这样、终究会到哪里的弧线之上。那些独立的元素在背后可能共同地为一个组织或一个人的计划在服务,也可以出现利用这个组织和计划谋获私欲的人。
      这就是完整的、闭合的、自洽的科幻故事思维模式,也是凡是出现、必然有效的契诃夫的箴言。我所说的十分简单抽象,旨在表述一下读者看这类小说时随身携带的心理机制,通常故事的意外感和合理性一定会超出读者的准备,因为最终的信息量还是掌握在作者手上。
      我有想过可以连接那些事件的一个科学上的环节,那是一个非常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不期待它浮出水面,我希望作者的脑回路拐到我不曾到过的地方。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