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回京 ...

  •   江东吴土蜀地川,曹操英勇占中原。
      不是三人分天下,来报高祖斩首冤。
      昔日南阳邓州白水村刘秀,字文叔,帝号为汉光武皇帝……
      “杨六丈,今儿又说三国啊?”一听堂上立着的说书老丈开口又是“魏蜀吴……”,堂下坐着的茶客们不乐意了。
      “对啊,老丈,你这《三国志平话》来来回回地说,怕是没有十遍,也有八遍了吧!”说讲了十遍、八遍倒是夸张了,不过这李记茶坊的老丈说书讲史确实偏爱三国那一段,常来的茶客早就听厌了,这回见有人起哄,其余的也闹将开了。
      “三国老丈,除了‘五虎上将’,有没有别的英雄豪杰讲来听听?”茶客们哄闹起来,给杨六丈起了“三国老丈”的诨名,要他另讲一段。
      杨六丈身材瘦小、略微有些佝偻,穿一身窄袖修身的黑色布袍,胡子花白,看起来有五十来岁,精神头却极好,眼睛里透着光,声音也响亮,之前所讲一字一句清清楚楚地传入二楼阁子。
      “那老汉为列位重讲一段,”杨六丈见惯了这番听客哄闹的场面,略一扫视堂下,不慌不忙地开口,“当今我朝出了位传奇人物……列位可知?”
      “当今的传奇人物?庆华公主?”
      听见有人提起自己,赵裕安下意识地向楼下望去,侍立在身旁的孙宝指了指前排坐着的一身墨绿罗衫的青年。赵裕安留神看去,只见那青年面容白净,五官俊秀,此刻眉目舒展,正笑吟吟地叉手行礼回应周围茶客向其投来的“你不要命了吗”的眼神问候。
      这人怕是没少在坊间听庆华公主的“传奇”作乐子,只是如今禁令已下,再来凑庆华公主的热闹,却当真是不嫌事儿大!
      “莫不是许衙内?”茶客们继续猜。
      长久以来,在整个汴梁城下至贩夫走卒、上至王公贵族的芸芸众人中,最为百姓们津津乐道的当属官家最宠爱的庆华公主赵裕安和参知政事的嫡子许二郎许济。
      “非也非也”,杨六丈摇摇头,“这回老汉要讲的乃是沈俨,沈统制。”
      “又是沈统制,如今处处都在讲他,能不能换个人?”说话的正是先前猜庆华公主的那名青年,他这番开口又引来周围茶客一阵嘘。
      “你不想听,某等还想听呢!”众人一起催促杨六丈,“沈统制的事迹,多少遍都听不厌……”
      “那老汉就献丑了,为列位说说那沈俨、沈统制。”杨六丈向堂下行一揖礼,重又开讲,“话说这沈统制啊,姓沈名俨,字允平……”
      二楼阁子里,赵裕安一面品着茶,一面竖耳静静听着。
      沈俨这个人,赵裕安知道——小到沈俨的生辰八字,大到他如何被官家宠信、怎样在战场上立功……赵裕安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只是,那样一个人,那些事,在百姓口中会被传成什么样呢?赵裕安很好奇。
      唐朝名将之后?武曲星下凡?临危受命?在数十万辽军中来去自如,杀敌如探囊取物,斩将如割草?百战百胜?……若是不认识沈俨,光听说书老丈这一番讲,定然要以为那人是多么了不得的英雄,就是被封为战神也不为过。
      越听赵裕安的眉头皱得越紧:“沈俨是这般吗?”
      绿纾与孙宝对视一眼,又看着赵裕安不豫的脸色,小心地回道:“沈统制也是凡人,说书的太过夸大了!”
      “何止是夸大,简直是再造!”赵裕安眼里的沈俨与这说书人口中讲的可谓天差地别。“别的倒还好,就怕京中都是如此传的。”战功在身,在民间又有如此声誉,沈俨此番归京不知要受到官家怎样的进封嘉赏。
      孙宝回道:“臣为公主唤茶博士进来问一问?”
      赵裕安略一思索,点了点头。孙宝出门去唤茶博士,绿纾小心翼翼地把帷帽给赵裕安戴上,又仔细理了理垂下的皂纱。
      “娘子想知道什么尽管问就是。”茶博士进门,上前恭敬地行一揖礼。来茶坊喝茶听书的娘子不少,茶博士也见惯了那些闺秀们在阁子中戴帷帽示人,只是眼前这位身份似乎很不一般。茶博士不敢抬眼,目光所及那女子身穿的提花织锦长裙,见得样式新颖,做工精美,乃是用的价值千金的蜀锦。还有那位仆从,面容白净无须,声音尖细……
      “我听那位老丈方才讲沈统制讲得很是精彩,有些意犹未尽,不知别处可有讲沈统制的?”赵裕安深谙话要一步一步套。
      “如今京城但凡说书讲史都会说一说沈统制,娘子大可放心。”茶博士回道。
      “京城如何兴起这个了?”
      “具体小的也不知,似是一个月前宋军大胜辽军的战报传来后城中就开始传沈统制了……”茶博士努力回忆着,“对了,先是小报上写,然后有说书先生编了讲段,就流传开了。”
      又是民间小报!赵裕安觉得郁气难纾。“各处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吗?”为了覆沈大业,再郁闷也只能先按捺住。
      “内容大都一样,不然各人讲得有出入了听客不买账。但说书先生自己也会根据情况删加一些——不然听客总听一样的又厌了,比如这里的杨六丈,他曾与沈统制住在同一条巷子里,知道的事多些,讲的也就细些。”
      “也就是说,如今汴梁城中处处都在称颂沈俨了?”悠悠众口如何堵!赵裕安眉头紧皱着,一脸凝重。
      茶博士退下时还在纳闷,这位娘子好生奇怪,似是不愿听到沈统制的好话。
      赵裕安颇感烦闷,一把摘下帷帽,说道:“这些怕是不久就要传到爹爹的耳朵里了……”又闭目细细算了下日子,“沈俨也快回京了。”
      “公主在担忧什么?”绿纾很纳闷,她觉得沈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又为朝廷立了那么大的功,受到百姓称颂、官家封赏是自然而然的事,公主应该也乐见其成啊。
      赵裕安叹了口气,看着绿纾的眼睛,认真地说道:“沈俨这个人心机深、手段高、野心大,他若当权,社稷危矣!”
      从四年前沈俨获得官家的宠信开始,绿纾就明显地感觉到了赵裕安对沈俨的敌意,不过,这是赵裕安第一次用这么尖锐、严重的词来评价沈俨。赵裕安难得的严肃的样子本应令绿纾感到信服,但她还是无法把沈俨和危害社稷联系在一起。
      听完说书,楼下一些茶客陆陆续续开始散了,喧闹交谈声传来,倒提醒了赵裕安一件正事——此次出宫原为的是袁五娘的及笄礼。今时不同往日,赵裕安此次得以出宫可是在圣人面前磨了半月。
      “瞧这时辰,那边应是礼已毕、人已散,公主可以起行了。” 绿纾又侍候着赵裕安戴好帷帽,主仆三人准备动身。
      袁家三房嫡女袁五娘嫣然今年满十五,袁家要在上巳节为其举行及笄礼,就在今日。袁五娘自幼入宫作赵幼安的伴读,两人也算一同长大,情谊深厚。在如此重要的日子,赵幼安自然想亲自前往庆贺,但又担心因着身份还得应对袁家上下的礼节,喧宾夺主不说,还徒添麻烦,就想着待礼毕人散再私下去,照样无损闺中密友情谊;而在典礼上,圣人那边肯定少不了赏赐,如此一来,袁家的脸面也有了,皆大欢喜。
      李记茶坊坐落在曲院街东,左边是卖酒的张家店,右边是专卖珠宝的梁家珠子铺,出得李记茶坊便来至曲院街上。曲院街街道平整宽阔,行人众多,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多是酒楼、茶坊,挂满了招牌、大帘,不少酒楼门口还有着装新丽的歌妓迎客,热闹非凡。
      马车就在街边候着,车夫搬来踩凳,孙宝和绿纾扶着赵裕安登车。这马车是官家下令着尚辇局专门打造的,为的是便于庆华公主在宫外出行,外观低调、平平无奇,内里却足够宽敞,铺有软毯,设有矮几,置有引枕,极舒适。
      袁家在杨楼街,距离曲院街还有一段路程。赵裕安摘掉帷帽,靠着车壁,还在想沈俨的事,却听得前方一阵哄闹,声势还越来越近。车夫立即勒马,孙宝在前观望片刻回禀说:“公主,是沈统制……”
      赵裕安掀开帘子向喧闹处望去,见一队人骑马而来,为首一人身着绯色军服,腰胯环刀,面容冷峻,正是沈俨。大破辽军、夺回两城的捷报传入朝中后,官家喜不自胜,连夜下旨召沈俨回京复命。今日,沈俨回来了,街上都是高呼“沈统制”、随行围观的百姓。
      阵势真不小!赵裕安勾唇,正要将帘子放下,却见那人的目光投来,定定地望着她。沈俨的样貌本就生得极好,剑眉浓黑,上扬入鬓,眉下双目细长深邃,瞳仁湛黑似点漆,鼻梁英挺,早年间便显现出英武落拓的风姿。他初次列朝时,官家就曾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称赞其为“辘轳宝剑初出鞘”。而今,经过两年战场刀剑风霜的磨砺,沈俨瘦了些,也黑了些,轮廓棱角愈发分明,面容也愈发坚毅冷峻,昔日眉宇间的些许少年意气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切尽在掌握的深沉笃定与号令千军万马的强势威压。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回京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