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尽弃前嫌 ...
-
晚上,刘小姐刘佳期把父亲从地牢接回了家,发现她的继母已经能够喝粥了,继母的父亲也非常高兴,而在地牢里被折磨的,形容不堪的父亲,也穿上了新的袍子,坐在那里精神也好了些。一家人坐在大厅里其乐融融。她想起 ,今天白天还是愁云惨淡,凄凄惨惨的。想着已经无路可走,想不到今天晚上却是皆大欢喜。而这一切,一切的根源就是杨明,给她诊断出,继母原来是生病了,而不是死了。而且还把继母治愈了,一家人才能开开心心在一起。她回忆起以前自己串通画师戴进,诬陷杨明,确实有些过分,虽然杨明也有错。她想第二天,去找杨明,把过去的误会解开。
闹腾了大半夜,佳琪和小红回到自己的闺房。闺房里一股淡淡的清香。屋子里全部是紫檀木做的家具,显得高雅不凡。右边的墙上,挂着一把春雷古琴,黑漆面,型饱满,在房内烛火的映照下熠熠发光。墙上还挂着一幅《千里江山图》。屋子中间放着在朱帐红幔。
刚才在大厅里,由于人多嘴杂,佳期也没有详细询问小红,下午杨明是怎样治好继母的。这个时候,终于有了时间,她想好好盘问一下。
佳琪坐在一个红色的木椅上,小红给她递过茶水。
佳期喝过茶水问她:“小红,你把今天杨相公怎么治好夫人的过程,好好说一下。”
小红在他身后捶着背说:"杨相公一到夫人的房子就在床边察看她。他还问我。老爷和夫人平时感情好不好?小姐,她为什么要问老爷和夫人感情好不好呢?
佳琪笑了。她说:"他想知道夫人守不守妇道。”
小红很奇怪:"他为什么问想知道夫人守不守妇道呢?"
佳期说:"他鬼得很呢,她想知道,夫人。是不是因为犯了什么错?被老爷处死了。”
"哦,原来是这样。”小红恍然大悟。
"后来他让我去拿银针,等我拿银针回来,他却在夫人的身上按摩,我很生气,说他为什么轻薄夫人了?他却说他是在给夫人治病,后来他用银针在夫人的心口扎了一下,夫人就醒了。他告诉我,夫人并没有死,只是假死,流的血是新鲜的血液。”
佳期点点头,心里在感叹:这杨明果然是个聪明人,能够根据夫人流的血,是新鲜的,判断出她并没有死,还把他抢救过来。真的是很厉害。
两人说着说着也累了,小红佳期伺候上床睡觉。
一夜无话,第二天,清晨,吃过早点。下去吩咐小红,到院子里的那棵最大的柳树下,挖出一坛女儿红。把它擦洗干净之后,两个去厨房张罗了好久。佳期虽然贵为小姐,但自小对烹饪很感兴趣,四五岁的时候就出入厨房,得名师指点。她的烹饪技术不亚于淮安府任何一个大厨师。准备好了之后,对了,那坛酒和一个食盒,两人就往福临客栈走去。
到了,客栈之后,他们在小二的指引下来到了杨明的房间。房子很小,但拾掇得干干净净。正是午饭时间,杨明正要出去,却见两人过来,十分惊讶。
小红招呼杨敏弄了一张小桌,他便在桌子上,把食盒打开。
小红拿了一碟花生米,一盘火腿 ,一碟卤水鸭,一盘红烧猪脚,还冒着热气,发出淡淡的,诱人的清香.还有几样精致的糕点,栗子糕,糯米糕,红枣糕,五颜六色,像紫色的彩带。
杨明看着桌上五颜六色的大餐,眼睛直勾勾的都离不开了。
小红忙完之后,笑着对杨明说。:这都是小姐亲自做的小姐,好久不下厨了,为了你忙了一个上午。
杨明双手抱拳,笑着对佳期说:“辛苦了刘小姐。”
杨明在小欧那里借了些碗筷,三个人,围坐着吃了起来。
杨明尝了一块栗子糕。起酥,只感觉到一股淡淡的香味,后来觉得那香味越来越浓郁,直入肺腑,四肢百骸无比舒畅。
杨明看着杨小姐说:"小姐,你的厨艺真好。不知将来谁有福气,能天天吃你做的菜。”
小红笑了:"杨相公,谁也没有那个福气小姐,难得做菜呀。”
杨小姐本来是个大大方方之人,这时听了他们两个人的说笑,脸上不禁飞上一片绯红。
杨敏突然来了兴致,小姐,你这算是跟谁学的?我也想去跟他学一手。
杨小姐放下筷子,双手托着红腮,似乎有所思:"是跟我的奶妈学的,可惜他已经离开我了。五岁那年,他要教我学做菜,我去死也不肯。那时正是夏天,他知道我喜欢萤火虫,就捉了几千只萤火虫,放在十几个纱囊里,放在我的房间。哄我开心呢,我才跟她学做菜。她做的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菜,就是胡萝卜丝也能炒出不一样的味道。”
杨明显得很感动地点点头:"想不到,刘小姐也是这么一个,有良心的人。"
佳期看着杨明笑了:"杨相公,你还记着我的仇啊,上次是我不对,我不该诬陷你让你被罚了100两银子,还险些坐牢。”
杨明看着她,心情很复杂。:“那次你确实做的过分,不过我这个人大人有大量,早已原谅你了,我也不应该说了几句话,伤害了你,杨小姐。我当时只是想一睹你的芳容,我从背影看,您的身材实在是无可挑剔。我想您的面容应该也是美若天仙。果然还是我猜的对。”
佳期笑了:"杨相公,你的嘴巴太油了,得改一改呀。”
小红笑了:"杨相公,你的嘴巴太油了,得改一改呀。”
佳琪对小红使了使眼色:“小红,那瓶女儿红呢?倒给杨相公喝!”
小红连忙给三人的酒杯都倒上了满满的女儿红。
杨明看着杯中的女儿红 ,色泽鲜黄,透明澄澈。屋内顿时飘起了馥郁的芳香味。喝了一口下肚,只觉醇厚甘鲜,回味无穷。
杨明说:“这女儿红的味道很醇美,应该是埋在地底下有十来年了吧。”
佳期点点头:“杨相公真的是一个懂得酒的人。这瓶女儿红是我五岁生日那天我奶妈陪着我在后园的大柳树下埋下下这瓶女儿红的。我记得当时奶妈对我说,佳期,我们今天埋下这瓶女儿红。等哪一天你觉得你过得最开心,最有意义了,你就把这坛女儿红打开,一起来庆祝。可惜奶妈已经离开我了。他是两年前得病去世了。”说完她的眼睛都有些发红了。
杨明前世跟一些品酒师,关系非常好,耳濡目染,所以他对酒也有一些研究。他想不到,这她女儿红就有这个感人的故事。他也感觉到了,佳期,今天把女儿红带来。也是把她自己的一颗真心带给她。他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安慰她。
杨明端起酒杯,对佳期说:“刘小姐,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您的母亲身体好了,您的父亲,也平安到家。我们俩也把过去的不愉快了结了,来,我们干杯!”
三人干起来杯,吃着喝着,气氛十分融洽。
杨明突然想起了那个画师,对佳琪说:“刘小姐,那个画师叫什么名字呢?”
假期睁大了眼睛,半开玩笑的说。言相公,你还想找他算账啊?
杨明笑了:“要算账也是找你算账,咱们俩的帐清了,我看他,画画画得十分好,比唐代的大画家吴道子都不差。”
佳期也是一个鉴赏画的行家,他听了杨明的话,点点头:“戴进的画,确实非常厉害。他画的吴道子的画,可以以假乱真。”
佳琪说完,发现自己说漏了嘴,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她他怕杨明会再问她些什么,便匆匆跟他告辞拉着小红出去了。
把两人送走,杨明回到房间。他感觉到,佳期,最后一句话给他带来的信息量很大,他要好好琢磨。他突然想起,永乐年间,最著名的画家就是戴进。画吴道子的画可以以假乱真,他回味着佳期说的这句话,感觉到极度兴奋。
晚上,杨明在床上琢磨起戴进这个人。他记得戴进是永乐19年才进京,在画院作画的。在此之前,他一直流落在民间。现在是永乐二年,他在淮安府,时间是对得上的。早年学画,非常刻苦,临摹古人的画是出神入化的。既然刘小姐已经漏出话来:戴进,临摹古人的画是可以以假乱真。那么眼前不是有一个大好的发财的机会吗?他筹划着,折腾到半夜,才迷迷糊糊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吃过早点。按照记忆,杨明找到了戴进那个桃花丛中的小屋。戴进在小院子里,正在给客人画画,他的客人很多。杨明在院子里耐心的等待,直到黄昏时候他才收摊。杨明仔细观察他画的人物像 ,笔法娴熟,顿挫间风度益著,与后代史书记述的戴进人物画的特点完全吻合。他喜不自禁。
戴进早已注意到杨明,只是因为当时客人太多,他没有时间跟杨明说话。他看到杨明有些紧张。
杨明却舒展开脸上的笑容,像见到亲爹一样,亲切的握住了戴进的手:"戴大哥,是刘小姐让我来找你的。”
戴进却用奇异的眼神打量他。杨明明白,他还以为他跟刘小姐是冤家对头呢,刘小姐怎么会介绍他到这里来?
杨明笑了:"误会了,误会了,我跟刘小姐是不打不相识,现在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了,昨天刘小姐还到我的客栈,送了十几年的女儿红给我喝了。她做得一手好菜,还送了好多好菜款待我。她真的是很热情啊,我都不好意思了。"
戴进想了一下,也释然了。年轻人没有深仇大恨,打打闹闹,互相了解性格了,反而成了朋友,也是可以的。
戴进也热烈的握了一下杨明的手:"幸会幸会,刘小姐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杨兄弟找我有什么事呢?"
杨明尽量使自己的眼神显得非常热烈,显出很崇拜的味道,对戴进说:"听吴小姐说,最近您在临摹古代名家的画。我对绘画也很感兴趣,我想买一点,学学画画。"
戴进说:"我的习作,很粗陋的,你买了不值。
杨明想他大概是在担心,自己没有钱付不起那个价格。杨明笑了:"刘小姐给你一幅画多少钱我也给得起。我想要一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给100两银子。杨明说完,拿出一个包袱,把包袱打开,里面白花花的银子露了出来。
戴进看了一眼,对杨明说:"你跟我来。"
他带他进了桃花丛中的房子。房子由两个偏厅和一个大厅组合而成。门前有宽宽的走廊,青砖大立柱将屋顶稳稳托起,显得格外大气。院落右边有一凸出的花园式建筑,拾级而上是一个宽敞的半圆形露台,地面石块拼缀的花朵与浓密的青苔交错。露台尽头是一个小土坡,隔断了背后的世界,让这里有几分“依山而居”的意味。小土坡旁站着一个高大的黑衣汉子。戴进对那黑衣汉子说了几句,那黑衣汉子转身就走。不久他就带来了一沓画卷。杨明打开画卷,展开一看,跟以前在博物馆里看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模一样。杨明把银子给了戴进,转身就走了。
几天前,杨明打探到淮安府首富,陈德老爷要过70岁的生日,他想在他的客厅里摆一幅名家画像。陈老爷是靠卖房地产起家的,靠着卖房子,他搜刮了千万财富。
第二天上午,杨明去了刘员外家拜见了刘小姐。下午,刘小姐去了陈府,那里是重楼叠阁、画栋雕梁。
刘小姐投了名帖,由于刘家在淮安府,也是望族,所以陈府不敢怠慢,守门的家丁,把刘小姐带到了大厅。大厅非常宽敞。陈德坐在虎皮大椅上,接见了刘小姐。
有人奉上茶,吃过茶点之后,刘小姐对陈德说:"贵府的大厅,真是富丽堂皇,如果在大厅的墙上挂上一幅巨幅的名画,将更能彰显老爷您的威名。"
陈德知道刘小姐是鉴赏字画的行家,便问道:“你觉得,挂哪一幅画比较好呢”
刘小姐说:"老爷您是房产界的大佬。如果在客厅中间,挂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实至名归。《清明上河图》上屋宇栉次鳞比,行人川流不息。大厅内挂上此图,昭示着老爷您生意辉煌,永远兴旺。也预示着您长寿百岁子孙绵延不息。”
刘小姐这一番话,让陈德非常开心,陈德哈哈大笑:“刘小姐的见识果然不凡,令老夫大开眼界,好,就依你的主意。”
刘小姐见话说的差不多了,便起身告辞。
70岁的生日很快就要到了,这天,陈德和他的管家李总管,去淮安城有名的古画一条街去淘货。只见路边有一个摊位,很多行人围在那里,议论纷纷。陈德和李总管,也过去看热闹。
只见一个眉清目秀20岁上下的青年。手捧一老旧的红木匣子,外贴一白纸条,赫然几个大黑字:“假画,两万两银子。”路人以为是疯子,嬉笑着走开;也有人停步看稀罕:“假画还这么贵?翻开看看嘛。”杨明捂着盖子,任谁不理,像等什么人。大家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时陈德和李总管已到了杨明跟前。杨明眼睛一亮,笑脸相迎,这正是他要等的人。陈德瞟了一眼杨明:“嘿,没见过自称售假!”
“货假,为人不假。”杨明敛住笑,一脸真诚。
陈德高兴了,“说得好,老实人!我就喜欢和老实人打交道。翻开看看!
杨明敞开红木匣子,从包裹的黄绸缎里取出画,翻开:“《清明上河图》,假画!”
“哦?怎么说?”
“《清明上河图图》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传世名画。到了南宋,画落在一个财主手里,财主临死,要家人将画烧了殉葬。画刚点着,其侄儿从火中抢出,但已烧去一截。自此,名画分作前后两段。前一段为皇宫保留,后一段流落在民间。原作分为两半,可我手上这张却是全图,岂非假画?”
一席话,众人闻所未闻,为杨明的“学问”所倾倒。陈德道:“既然是假的,就不值钱嘛。”
“假的也是有来头的。它也许是元朝大画家黄公望描摹的。”
“黄公望?”
“就是。”
“哦哦,知道知道。”陈德兴致高涨。
“他的手笔,你说,值不值一万?”
“何以见得这就是他画的?”
“我再给你讲个故事。黄公望终身描摹名画很多。他找人借画,偿还时,拿出两幅如出一辙的让主人挑,一幅是真迹,一幅则是他描摹的。假画足以乱真,连主人都分不清真伪,往往将假画取走,而他却得了真品。成语“巧取豪夺”就出自这个故事。我手里这张极有可能是他那时画的。你看这笔力、画风,非黄公望。莫属。”
“听你这样说,这画真是黄公望的?”
“不敢百分之百必定—就是专家判定也只靠经验剖析推断。不过这画上有他的印章、题跋。”
陈德捧画横看竖看一阵,“我家正缺一件镇宅之宝哩。”将画一卷,“我要了。”
“对不住,不能卖!”
大家引起一片惊讶,连我都感到意外。“这又为何?”陈德问。
“你果真要找个行家判定,免得将来懊悔。画我暂不出手,为你保存一天。”
“算了算了,费事!就冲你这个人,假画我也认了。不过价格上……”
杨明竟矢口不移不卖,非经行家过目不行。见此,围观者都打起圆场:“你也莫太认真了!愿打愿挨的事,他信得过你嘛,何必固执。”“价钱再让一让,生意做成,他好你也好。”……
这张画终究以10000两银子成交。陈德给杨明开了10000两的银票。怀揣着10000两银票,杨明想起刘府的刘小姐,正在等他的消息,便到了刘府。刘府的下人通报之后,刘小姐在大厅里,接见了杨明。小红站在一旁伺候。
刘小姐看看杨明,脸上喜气洋洋,像吃了千年的人参果,便知道他要办的事情,已经成了。
杨明看着刘小姐,心里非常感激:“刘小姐,那幅画出手了。”
刘小姐笑了:“那条大鱼,上钩了。”
杨明说:“对。谢谢你帮我引来了那条大鱼。”
站在旁边的小红听得莫名其妙:“你们说什么鱼我没看到啊,我们小姐也没有去钓鱼啊。不过小姐喜欢吃鱼。
杨明拍着手说:“好哇,今天,我请你和小姐去吃大餐。我们去吃鱼好吗?”
小红看着旁边的刘小姐,刘小姐点点头,于是三个人便出了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