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文中出现的年号元熙。
中国人一直以来都相信文字具有某种力量,可以影响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命运。就像婴儿出生,做家长的要费尽功夫给他起一个响亮又寓意好的名字一样,古人相信年号关系到国家国运,更是马虎不得,所以年号所采用的字无不伟、光、正,(私心以为如果不考虑八字的话,给孩子起名直接用年号是最省事的办法,注意别挑亡国之君的就行。)
古代皇帝用过的年号真是多,我没数过,肯定下不了百,那么多字里面,我最喜欢的第一是“元”,《说文解字》里对元的解释是“始也”,“元者,善之长也,故从一。”另一个字是“熙”,有兴盛,光明的意思。于是我就用了这两个字。
然而用了之后,我有一天突然发现这个年号居然有人用过!而且是东晋的亡国之君恭帝司马德文用过!只用了两年,东晋就亡了!我这叫什么运气,之前真没主意到这是东晋的最后一个年号,一直还以为是我原创的呢。好吧,看看已经写了好几万的文,算了,有感情了,不改了。
说到年号,顺便说一下本文主要角色之一元熙帝。
原著里面小皇帝是元成宗。元成宗孛儿只斤?帖木儿是元朝灭南宋后的第二位皇帝,登基的时候三十岁,一共做了十四年的皇帝,在元朝诸帝里面算是长的了。
元朝因为民族问题,很多风俗、制度和和汉人建立的王朝有很大的不同,这些我通通都不熟悉。再一个,看了元成宗的画像,从他的相貌到他的服饰,都让我觉得还是架空历史,另外写一个角色吧,于是就有了元熙帝。
对于元熙这个称呼,如果大家不嫌烦,我就多啰嗦几句。
现在我们称呼一个古代皇帝大概有这么几种方法。
可以称谥号,比如文帝、武帝,习惯上一般来说,唐朝以前的皇帝减称谥号。
从唐朝开始,皇帝们的谥号就变的越来越长,象唐太宗初谥文皇帝,后来逐渐增加到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十一个字,人们就开始用庙号来指称死皇帝,就是什么祖什么宗的。
还有一种是称尊号,但是基本上不怎么用。比如唐明皇李隆基,我们也可以称他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猛的听见这么一长串,你能想到这人就是杨贵妃老公兼公公吗。顺便插一句唐明皇这个称呼,“明”是李隆基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里面的那个主干字,刚才说了,李隆基死了以后,人们对他的称呼应该是唐玄宗,一直都是这么叫的,到了清朝,麻烦来了,人家小玄子康熙爷大名叫玄烨,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讳的,哪怕你是前朝皇帝也不行,于是官方称谓换成了唐明皇。
明清时期,情况又发生了变化,这两朝的皇帝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基本上一人只用一个年号,(明英宗两次登基两个年号,皇太极也有天聪、崇德两个年号),所以人们开始用年号来指代某皇帝。
本文就采用第三种称呼方法,既元熙既是年号,同时也是重要角色元熙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