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出自《一千零一夜》中《渔夫和雄人鱼》(第四部分)。
(这句话真的是突然从脑子里蹦出来的,你们绝对想不到我为了找这个出处硬生生花两个小时翻完了格林童话,又去看一千零一夜……)
这章还挺长,然后今天作者废话也有点多。
在这一章想探讨的是和本文主线,也就是感情线,没有什么关系的一个问题。
当我们直面死亡的时候我们会想些什么。
夏思楠的反应不是为了突出女主的与众不同或者其它什么,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一滴眼泪没掉是真的,因为这件事被亲人说了好几次也是真的。在这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我都想给这个问题找一个理由,在想为什么夏思楠当时哭不出来,也没有为爷爷的去世难过。
这件事真的有“对”“错”之分吗?
这件事已经过了六七年了,这之间我也经历了很多看了很多,现在也许可以尝试着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觉得中国的“哭丧”习俗更像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不是出于个人层面的悲伤。就好比文中提到的“每来一个人奶奶就要在旁边哭丧”这个习俗,以及后面要写到的去殡仪馆举行葬礼的时候每个人哪怕没有眼泪也要哭几声的礼节,这些其实已经是一些“形式”,而不是纯粹的情感。
而对于如今的这一代孩子来说,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自由空间里,受传统礼俗文化的影响比上一辈小得多,就像在平时聊天过程中不会刻意注意去避讳一些“死”啊“鬼”啊之类的敬词、在穿着打扮上不会刻意避忌某些颜色的含义一样,在礼俗方面的这种“形式主义”在00后以及更以后的孩子眼里已经有些淡薄了。
……当然我没有不尊敬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意思,这样的文化一定会有大部分传承到我们这一代,以及以后的很多代;我也相信这些在十三岁的夏思楠看来是“流于形式”的东西,有一些是真的有其深层意义的。但是正如P大《杀破狼》所说,“未知苦处,不信神佛”,年纪还小的孩子们才不相信因果报应,这些祭祀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任务,根本不愿意也没有办法像老人那样真正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因为他们也不像老人一样有那么想要祭奠人——所以在葬礼上的孩子总是懵懂的,看不懂大人们眼泪的来处。
而哪怕他们将来信了“神佛”,我也希望传承下去的文化会在一代一代的发展中变得更好——希望子孙后代烧香敬祖宗时想的是虔诚的祝祷而不是“不敬祖宗还过什么节”这样的形式化思维;希望哭丧文化不再那么刻板教条,希望没有人会再以“流泪的多少”来判断你是否真的伤心;希望传承下去的文化会是传统丧葬文化中的精华,是对已逝之人真正的敬意和情感流露。
这学期我选修了一门网课叫“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进去第一个视频老师就说,其实这门课的原名是“死亡教育”,探讨的就是与死亡直接相关的问题,为了避免国内一些人的忌讳说法,才用了这么个稍微温和一点的名字。死亡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去理性地看待死亡,在尊重生命的同时接纳死亡,达到生死两安。
我看的时候就觉得人们真的很需要这样的死亡教育,就如同我选的课里老师提到,“没有一个家属会接受医生在死亡通知书上写下——死因:年老。”可是正如我在正文中提到的那个故事所说“生命是上帝的馈赠”,死亡是生命本身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为年轻力壮者身死(譬如在今年冠状病毒中死去的那些人)而悲泣,因为他们的生命还有无限的可能;可是当一位年老者平静地老去,我们本就应该接受这样的事实。
夏思楠从爷爷生病、确诊、陪伴爷爷再到看着爷爷一天比一天衰弱,这些事她是一直跟在爷爷旁边看着他经历的,在早就有了“爷爷或许会因为肺癌去世”的心理准备之后,在真正接到消息的那一刻心里很平静是正常的行为。就好像你在考试之后已经对了答案,得知自己错了很多,那么当你真正看见你那个凄惨的分数的时候,其实已经没有那么难过了。(这个类比不是很恰当。但是道理是一样的道理。)
这和她的表哥表姐不一样,表哥表姐一直被瞒到后来放假回家才被突然告知“外公去世了”,当然会接受不了。文中没有提到,这也是夏思楠从一开始就觉得不应该瞒着表哥表姐的理由之一。
所以在家人不能理解夏思楠为什么不哭的时候,夏思楠其实也有同样的疑惑:你们为什么会那么伤心呢?
……就是这样。
好了这是一篇非常长的作者有话说并且作者本人也不知道她到底在说什么。你们就当是作者自言自语就好。
(你们知道吗这个作话有一千三百多个字耶。我怎么有这么多废话。)
(P.S.看到有七个收藏特别开心。如果能有更多评论就更开心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