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本书是我的一本学习笔记,那顺便聊一聊关于对于学习氛围的感想吧。作者不知道别人家教学生是怎么讲的,反正咱那儿是这周讲历史,下周介绍包袱构成,再下周解析解析名家名段,后一周又来一点黑话传授什么,东西讲得是挺散的。园子里坐着的前辈学生们也是各路神仙,高矮胖瘦,四五十岁和十六七岁的都有,搞科研的混社会的读大学的五花八门。甭管你是来了三年的还是来了三周的;大学就是相声社的还是啥都不懂的的老师都一样讲。所以我在故事里写到周禅小儿去上大课的过程便也这么写了,有错误的地方专业的懂行的小伙伴欢迎提出指正。
那几位每天跟着班主的正经徒弟和住家儿徒估计是每日都在各种练习学习中度过的,艾玛想想就觉得很苦。咱们这些 “散户小学生”一周只学个2小时其实也就真的只懂了点皮毛中的渣渣,老师们也对咱都超级和蔼可亲,一点不吓人。(那也费老师精力啊,花样比心感谢!)
这种氛围下,听得进多少,能学走多少本事,就真的完全靠个人造化和自身努力了。
古语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反正这种画风作者个人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别的地方还真不一定有呢。
话说回来了,这种学习风格让深受应试教育迫害的作者我最初还真没习惯,想起我当初在养成所跟着我配音圈那亲老师学配音的时候,也是发点教材,同期师兄弟妹们一起从呼吸发声讲到声线角色,情绪距离感,最后再来点上麦实践这种按部就班的模式。所以我开始这边的学习之后第一大收获就是——呀~我已经是一个会自主学习,不懂主动问的孩子啦~
写文的时候感慨自己接触到的人是搞传统相声的,所以这篇文也是写传统段子为主的。倘若当初如愿找到了个快板老师,那估计我的读者你们现在在看的可能就是《一本传播快板的知识书》了;又倘若友人介绍的老师是个追求创新的革新派,你们可能现在看到的文章就又是另外一个画风了;又倘若老师觉得一大龄阿姨去相声学堂蹭课并不合规便拒之以礼,那这数十万字的书稿便也不会诞生于世,也就没你们什么事儿了。
这可能也是一种缘分吧,无论是因缘去蹭起了课的我,还是因缘看起了文的你。
既然汝为有缘人,那何不收个藏点个评什么的呢~嘿嘿~(←←好么,感情你铺垫煽情那么一大串就是为了骗收藏的啊!!)
下篇预告:006-来瓶水给您口吐莲花(关于打哏和闹哏)
第13章 005-文章会配大保镖(关于文哏和武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