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005-文章会配大保镖(关于文哏和武哏) ...

  •   005-文章会配大保镖(关于文哏和武哏)

      周禅小儿来到姬家班已经有两三个月了。每一天的日子都过得算是相当的充实。
      一早起来跟着同屋的小殿下姬高至吊嗓练声,然后陪着师娘一同煮饭搭把下手。吃过饭后便去小园子里跟同门的师哥们一起听课学习。
      姬师父到不是每天都在,几个年资比较深的老师也会轮番给他们讲讲课。今天讲历史,明天教打板,后天又会上点形体课练一练戏曲身段什么的。反正就是教的挺杂,也没什么先后顺序。

      周禅第一次拉着姬高至的小手来到小园子的时候,可算是受到了万千瞩目。过来捏小脸的,拿手戳腮帮子的,用糖投喂的是围起了个一小圈。
      就在他以为自己要被这群年龄大大小小,上至五十大伯下至二八少年的师哥们薅光他仅剩的几根头发的时候,一双手拽着后领就把他拎了出来。

      “差不多行了啊。”姬高至把他拽至身边,朝着那群怪蜀黍们宣告道“都认清楚了哈,这就我小弟,周禅。你们以后都不许欺负他啊。”
      “是是是是是”。少班主您高兴就好,量谁只要还想在这里混的,也没人敢招惹您。

      待上午的课程学习完毕,整个“姬家班”就开始忙碌的准备下午的演出了。摆椅子,搭台子,准备茶点,接待早来的观众兑换票据。小家伙也跟在他高至哥后面装模作样的挪了挪椅子排列算是干过活儿了。

      按照规矩,班里不上台的学徒们在吃瓜围观演出的时候是不能坐在观众位上的。除非今天的看客特别少场子没坐满,不然在演出的3个小时里大伙儿只能跟一群保镖似的站在最后列。但大概也是一群大老爷们对他们的这个小师弟特别疼爱,亦或者是迫于少班主的淫威。小禅儿总是能捞到个椅子坐着,虽然不在前排,但都视觉角度还不错。

      这场的首个节目叫《五行诗》。这个段子周禅听着是觉得挺无聊的,反正既没有唱也没有跑。从头到尾就看台上两人在那文绉绉的作诗,什么韵啊辙啊他也是压根没听懂。问了边上的师哥才知道,这叫“文哏”类节目,要的就是这个文采和书卷气。

      估摸着周禅到底也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文哏类的段子他在后来学习背述的过程中也是记的很慢,演的也少。不过他还是很敬佩那些擅使文活儿的前辈的,比如像他搭档之类的。

      雅俗共赏,各有千秋,相声总是能那么包罗万象。也许这就是这门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未完待续】

      ——我是正文分界线——
      知识点1-【什么是文哏&关于清门相声和浑门相声】
      文哏也称“文活”,主要指相声表演中以文学作品或者文字游戏为内容创作的段子。来源于相声的“清门”中的一些段子和表演方式。文哏相声既要有“文”又要有“哏”,没有前者就不能称之为文哏,没有后者,那就压根不是相声了。
      简单解释下相声最早的两大门派——“清门相声”和“浑门相声。
      清门相声,最早来源于一些爱好相声,又受过教育有些文化的八旗子弟。搞了些有文化内涵的段子,自娱娱人。因为这些八旗子弟大小也算个公子哥,说相声也不以挣钱为目的,顶多就吃一顿宴请,叫做“耗财卖脸”。其实也就纯粹是凑一起自己在那热闹,所以清门的相声最早也都不归为撂地卖艺之类。就算有人想邀请演员去表演,也得一本正经的下个红白帖子才能请得动。“清门相声”内容非常的文雅,从不带任何脏口。

      浑门相声的起源晚于清门。我们尊称的相声门祖师爷 “朱绍文”先生,其实是“浑门相声”的老祖。而他的老师,那个第一个说相声的“张三禄”先生,通常也被认为是“清门相声”的老祖。
      浑门相声艺人,以挣钱为目的,以相声为职业,撂地卖艺。表演的内容也更加会的市井接地气,相对都比较粗俗一些。
      (作者注:关于张三禄到底算是浑门还是清门的说法不一,但是介于他最早是唱八角鼓的,又是说单口笑话的等一系列综合考量,笔者还是认为他算清门的。后面的谋生卖艺最多就算个清门转浑门。不然如果张三禄算作浑门的话,清门早于浑门的说法就不成立了。)

      在清朝末年,随着帝君制度的终结。清门的相声艺人开始逐渐下海,以相声为生。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谁还不是为了吃口饭嘛。就这样,文哏类的相声段子就逐渐流传到了民间。
      而到了民国时期,清门相声与浑门相声虽然仍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但二者渐渐融合,直至后来这两派的表演界限已经很难划清,算是正式合流了。(作者注:说好听了叫合流,其实基本上就是浑门的吞并。想想也可以理解,毕竟浑门的都是混天桥又铆足劲儿谋生吃饭的社会兄贵,门人数量又比清门多了好几倍,主流为王嘛。所以咱现在无论哪本讲相声的历史书都是说的祖师爷朱绍文的相声撂地卖艺进化史。但你仔细想想,如果是清门压了浑门成为主流,咱历史书就不是这么写的了,毕竟清门的人家以前压根不撂地也不卖艺,这历史就得从自娱自乐的一群纨绔子弟开始讲了。)

      至于现在的相声演员,基本上都是“清门”的活儿和“浑门”的活儿混着使了,在传承上也都不分你我了。但是从段子的表演风格上,你还是能看得出一些“清门派”和“浑门派”留下的痕迹的。
      《扒马褂》《夸住宅》《五红图》《五行诗》,这些听上去就文绉绉的活儿最早都是清门相声创作表演的段子。而《黄鹤楼》《偷瓦》《怯洗澡》《怯拉车》这些听着就很市井生活气息的段子,就是浑门前辈留下的活儿。
      而本章节标题中的《文章会》和《大保镖》这两段一文一武的段子,便算的上是“清门”“浑门”内诞生的两位“亲兄弟”了。(作者注:后文会略作简析。)

      而现在,从清门段子里出来的文哏成为了一种表演风格。以文学作品为基本,说起来比较文雅,含有知识性。以叙述为主,有人物行动和完整的喜剧情节。虽文而不温,含蓄隽永,文采飞扬,书卷气浓郁。适合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雅俗共赏。

      知识点2-【段子《文章会》和《大保镖》的来源】
      相声艺谚素来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一说。因为文章会台词相当文雅,雷子包袱不多,很难演好,而大保镖作为贯口段子,除了要介绍大段的兵器,武术套路,还要辅佐肢体动作,表演难度极大。故而有了这么个谚语。
      这两个段子非常有意思,算得上是“不同宗的同源”,一个妈生的两个崽。最早,浑门相声艺人有一个活儿叫《保镖》,说的是兄弟二人习文不成故而学武的故事。内容虽然比较有意思,但是的确是粗俗了那么点。后来,经过了历代清门艺人的改编加工,就把垫话段落添油加醋整成了《文章会》这么个段子。而其他相声艺人们也另把“保镖”中的正活儿部分稍作修改,改名为了《大保镖》。现在,最老的《保镖》一活儿已经没人说了。而《文章会》和《大保镖》这“一文一武”则成为两段经典之作。
      直到2005年左右,郭德纲先生才又把这两段重新拼起来,改编出了一段《文武双全》,两个段子这才重回一家,又合伙过起了日子。

      知识点3-【文哏相声的祖先——阿彦涛先生与相声的“三大门派”】
      让我们回忆一下第一章关于相声传承中的那一段。第二代相声演员,有朱绍文、沈春与阿彦涛三人。三人实为私交甚好的友人,也是相声门内最早的“三派”。
      朱绍文先生说的是“浑门相声”,而阿彦涛先生便是以擅长编演“文哏”节目而著名的。

      阿彦涛先生是一个满族人,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财主,平时喜欢唱唱单弦和八角鼓,也说点相声。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票友,业余演员。后来因为常去看朱绍文的表演,时间久了就混成了好友,阿彦涛先生也经常帮朱绍文联系堂会王府什么的安排演出。和其他满族的相声票友一样,阿彦涛先生正式下海从艺,也是因为家族的没落。
      成为了朱绍文先生的师弟后,阿彦涛先生仍旧秉持原有的风格,以“文哏”为主要表演方式。后来也自立门户,成为了“阿家门”。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这三位也被称为朱阿沈三大流派。只可惜阿沈两位几乎没有传承下来,现在的相声演员,基本上都是朱绍文的后人,“朱派”也算是一统江湖了。

      (作者注:三大派的另一位沈春和先生的派别也被成为“沈家门”。如果说朱绍文代表了浑门相声,阿彦涛最早尝试结合了清门浑门的相声,那沈春和就是第一位评书相声两门抱的艺人。故而沈春和先生在评书界的地位非常的高。虽然现在说相声的都是“朱门弟子”,但是由于现代相声的风格是浑清混流的,也有一些相声研究者认为这是“阿派”的胜利。)

      阿彦涛先生作艺讲求“雅而不谑,谐而不俗”,算得上是“文哏”的开创者。

      (作者另注:沈春和先生与阿彦涛先生最早曾经是想拜师朱绍文的,但是朱先生觉得两人与自己年龄相仿,又私交甚好的多年老友,收为弟子并不合适,便认为师弟传授相声,师从张三禄。虽然张三禄先生实际并未与三人形成师徒关系,后面两个也压根就没教过,但相声门仍认朱阿沈三人为师兄弟关系。所以这也算得上是开了相声门“门长带拉弟子”的先河。关于带拉弟子故事,作者我在后文有机会再详细介绍。)

      知识点4-【文哏存在的意义】
      “文哏”相声以说为主,内容涵盖面极广。从经典小说,历史典故,诗词歌赋,蒙学及儒学经典等。需要演员具有一定的底子才能演出那个韵味来。
      虽然在快餐式文化下的当今,“文哏”类段子因为铺垫过长,叙事脱离生活等原因显得不是很受观众的喜爱。有些演员在表演的甚至会为了文哏而文哏,使得节目显得非常的尬。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文哏”对于相声表演的重要性。
      文哏类的节目适合细细品,慢慢嚼。就像是以前,马三立先生的单口段子,很多便是文哏类节目。整段表演只有最后一个底儿包袱,但是观众仍旧愿意坐在那里,静候到最后一段,再发自肺腑的拍手称赞。可乐么?十来分钟就一个包袱其实真的没多大乐子可图。那看的是什么?捧的是台上的人和他说出来的那个味道。
      文哏类的相声其实很考验演员的功底。同样的伦理哏,不同的人说出来观众可能都能乐呵。同样的文哏,不同的人说。观众可能就会不买账了。

      有了文哏的相声,才能算得上是一门雅俗共赏,包容万千的艺术。

      至于相声究竟是要往高雅艺术走还是往江湖市井走是一个一直在争议的问题。包括固有的“臭活脏活”是否合理和一些坊间唱段小曲是否低俗之类的,经常也会有着各种或褒或贬的言论观点。作者对此不发表过多意见,只能说各自看各自的,韭菜大葱是一种人生,咖啡红酒也是一份生活。
      至于那些左手搅拌着蓝山咖啡,右手拿着肉夹馍狠咬一口,眼睛里边看着金瓶梅十三太保,耳朵里又听着古典歌剧的地主家的傻小儿们……嘿~这哥们还挺逗一人!

      平心而论,“文哏”真的已经在半死的边缘了。当单口相声越发沉寂,演员在垫话开始用荤口,而正活儿的对辙押韵,四书五经却听得观众一脸懵逼的时候。文哏可以说已经是死得差不多了。但愿也许有一天,还会有那么一些以“文哏”见长小哥哥们,手执薄扇,文质彬彬,而观着也清清淡淡得随之浅笑,重新为我们上演一副“陌上颜如玉,公子世无双”的景象吧。

      知识点5-【简介文哏巨匠——苏文茂先生】
      说完了文哏的老祖阿彦涛先生,让我再来聊一聊历史上另外一位以文哏著称的大师,苏文茂先生。不知道我的读者们是否还记得我在第一章中讲述的关于“德寿宝文明”的门内排字,那时候我写了一段关于“文”字辈排字由来的小故事,说的正是这位苏文茂先生。
      苏先生可以说是稳稳当当文哏了一辈子。即便是在有生存压力,吃喝都难的日子里,也坚持台词不带脏字,台风可以说是非常的文雅了。他有个“三不说”,即:“伦理哏不能说,讽刺残疾人的不能说,脏话不能说。”不仅自己不说,他还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能说,开口必须干净。
      苏先生不仅自己擅说文哏,也整理出了一大批的文哏类段子。《(苏)批三国》《论捧逗》《文章会》等都带有了明显的苏式印记,也成为了后辈演出时的范本。
      苏文茂先生的表演,处处体现了一个“正”字。腿子活儿的《汾河湾》,苏先生表演起来歪中显正,荒诞之中倒显出了一丝优雅。贯□□儿的《八扇屏》,苏先生说起来不急不赶,慢中带稳,颇有种娓娓道来之感。正所谓“表演容易火候难”,苏先生文哏的火候,绝对算得上是上乘。
      苏派的“文哏”一脉随着苏先生的仙去,有些断了香火的意思。也有曲艺从业者甚至担心得高呼“苏氏之后无文哏!文哏已死,有事请烧纸!”
      作者我倒觉得大可不必这么悲观。也许三五年之内,的确没人能扛得起文哏的大旗,观众们也更乐于享受快餐式文化。但随着更多有学识有修养的年轻人加入到相声观众的大军里,那些清香淡雅的文哏,总会迎来属于它的观众群体的。
      “酒香不怕巷子深,香酒也怕巷子深”,但耐得住寂寞等待的这坛淳酒,总是还会等到静得住性子一路找过来的品客的。

      (作者注:对于苏文茂先生和他的文哏表演风格,网上其实还是有挺多褒贬不一的争论的。有尊其为一代大家的,称让相声褪去了粗俗,走向了大雅之堂。也有人认为先生的三不说加速了相声的死亡,让相声离开了市井的群众,抛弃了衣食父母。还有人认为苏先生的“说干净的有文化的相声”形象是被强行拔高竖立出来的典型人物,他本人其实也受其牵连,戏路受限……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也就留给读者您自己判断吧。也许相声演员和观心中的“清浑两门”,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合流过。)

      知识点6-【文哏和单口相声的关系】
      文哏相声是特定时期的产物,虽然出自于相声清门,但是他和清门的相声并不能画上等号。
      清门相声起源于全堂八角鼓,指最早不以卖艺为生的那些旗人相声票友。而文哏这个概念来源于单口,从民间故事和笑话发展而来,兼有故事和笑话的艺术特点。很大程度上收到了评书艺术的影响,是一种表演的形式和风格。

      单口相声大多都是文哏类的。其实也挺容易理解的,一个人在台上叨叨叨叨得说段故事。“我是你爸爸~~”你抛了也没人给你量啊,多没意思。而且从评书那边挖过来的八大棍儿本来也就是历史典故文学作品。单口相声的主基调,那注定是从文开始的。

      虽然大多数的单口相声都是文哏类,但不代表所有的单口相声全是文的。两只之间最多只是个包含关系。比如作者我最近正在背的《跑媒拉纤》这个活儿,一家三口穷的叮当响,全家当得只剩一条裤衩,故事收底收在了猪油被野猫叼走,妈妈没裤子没法追上面。这个段子既没有文学作品也没有文字游戏,硬要说的话最多就带了点当时的社会人文。实在也不是什么文雅含蓄的东西。不过作者没查到这个段子到底应该划分到什么类型里,按照凡是以叙述为主,有人物行动、喜剧情节的段子都算文哏来看,好像的确也算是个“文哏”段子。如果有读者知道,可以给作者留言。

      (作者注:单口相声和评书非常的像,若要区分的话,就是评书是在讲一个故事,单口相声是在讲一个笑话;评书不一定让观众发笑,而单口相声必须想办法让人听了为之一乐。)

      知识点7-【文哏和伦理哏的关系】
      文哏和伦理哏之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基友关系。好多文哏段子的底都是落在伦理关系上的。
      《暗八扇》结尾要落在妓院,《五行诗》句句抄便宜,《八大吉祥》说的则是对方的父亲是个王八。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咱们倒推回“文哏”落入民间的那会儿。前文我们曾经说过,最早说文哏的,都是些清门的八旗子弟哥。“下海从艺”实属被生活所逼。虽然他们也干起了街头卖艺的买卖,但是真要撂地说上一大段文绉绉的之乎者也。市井里的那些个衣食父母料也是不会买账的。老百姓谁听你这玩意儿啊,有功夫还是爱看那些上蹿下跳的武活儿。
      怎么办呢?为了养家糊口,只得是抛弃点风花雪月,往俗里头讲,斯文体统毕竟又不能当饭吃。估摸着这些公子哥啊,到底也还算是个文化人出生,十几年几十年的教化下实在也说不出口那些“荤屎臭”活儿。伦理哏可能就是他们的极限了。今儿个在街口说上段文活儿,结尾来个“你爸爸是王八”,观众听了笑哈哈,回去给祖上烧柱香火,口念个“莫怪莫怪”也算是能成事挣钱了,面儿上也还算挂得住。

      当然,不是所有的文哏段子都是以伦理哏收尾的。文哏也真的不是为了伦理哏服务的。传世的很多活儿的底依旧是一句诗词或者一个反转的剧情点。文哏类相声的看点,还是那个“文”字。

      知识点8-【哪些段子属于文哏类的节目】
      传世的文哏类段子很多,《批三国》《文章会》《论捧逗》《抚瑶琴》《对春联》《八大文学》等很多节目均属于文哏类节目。经过了相声艺人们的反复改良和实践,文哏类的节目有些也是能让观众捧腹大笑的了。

      知识点9-【什么是武哏】
      武哏又叫“武活”,在所有的网络百科(包含维基百科)中都没有相关页面。所以作者对这个词的正规性抱有一定的怀疑。(毕竟真的作者我翻完了老一点的书籍几十本,里面都没有这个词。)但是在以薛宝坤先生为首整理的相声大辞典中明确有词注记载,我也就以此为标准做一番名词解释吧。
      武活,是相对于文活而言的,专指表演风格粗狂,火暴,活动空间很大的段子。通常泛指那些闹活、腿子活等比较热闹的段子。
      以武活见长的相声名家有阎笑儒,孙少林,常宝霆等。

      知识点10-【关于说相声的马家】
      说道相声界的文武哏,不得不提的还有相声三大世家的马家。(作者注:三大世家为侯家,马家和常家。)
      马家有哪些人呢?按照顺序排,那就是恩绪、马德禄、马桂元、马三立、马敬伯、马志明。
      为什么提到文武哏要提马家呢?咱们从头上开始看。
      第一位,恩绪先生,是相声第三代的传人,也就是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外祖父。他的师父不是别人,正是“阿家门”的那位文哏老祖阿彦涛先生。阿彦涛先生一生只收了两个弟子,一个是恩绪、另一个便是高闻奎。(作者注:高闻奎没收徒,也没有记录子孙后辈有在说相声的,所以他这一路算是彻底断掉了。)而恩绪先生一生收徒十一人,其子嗣又至今仍活跃在相声舞台,算是给“阿家门”保留下了点血脉。
      虽然相声门规子不拜父为师,但实际上拜师对于相声界的意义,更多的还是在门户上添个户口用的。拜师前就已经能独立演出的,拜完师却天天跟着干爹亲爹学习的,拜师的时候师父压根都死了几十年的,比比皆是。
      马家这一串人的相声风格,整体还是偏文为主。尤其是马三立先生,特别擅长的就是文哏和贯口。在其父亲马德禄先生(相声八德之一)的舞台风格基础上,稳固开创出了独具特色的“马派相声”风格。其特点是“冷面滑稽”、“外松内紧”、“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别具一格,大智若愚,显得有那么些高深莫测。
      而马三立之子马志明先生(人称少马爷),不仅传承下了马派的文哏,在武哏上也颇有建树。一招一式使出来都即潇洒又带劲,让观众看着精神振奋,听得痛快。无论是《论拳》还是《学跳舞》,亦或是《五味俱全》这些段子,都能在舞台上给你演到飞起来。堪称文哏大师和武哏有史以来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此外,相声界第一个将“文活武使”的陈九爷,亦是马氏相声的再传弟子。
      可以说没有马家,文哏武哏可能就没有那么热闹和辉煌。马家在相声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作者注:相声界还有一个姓马的很厉害的马季先生,虽然马季先生和他的徒弟“马家军团”曾经占领了相声界的半壁江山。但是马季先生和咱这段里头的马家真没啥太多的关系,愣要说的话只能说他们都是说相声的,在相声门里论师兄弟师叔侄了吧。)
      (作者另注:马家老大爷恩绪先生就是那个让“太平歌词”从此有了乐器和名字的人,具体的等到了太平歌词的章节我们再细谈。)

      知识点11-【哪些段子属于武哏类的节目】
      武哏的定义其实不是很好界定,因为他是相对文哏而言的。但是到底怎么个相对法,作者我没查到什么明确的说法。只能说那些在舞台上乱串,说相声还得靠体力耍武腔的,必是武哏的节目。比较有名的武哏段有《大保镖》《拉洋片》《武坠子》《闹公堂》等。
      文哏看文,武哏自然是要看武的。一招一式,一伸手一抬头就品出个故事万千,让人不禁拍手叫好。

      —参考文献资料—
      [1]百度百科:文哏
      [2]相声中兴的大功臣之一,桃李满天下、风格独特的文哏名家
      [3]薛宝坤等.相声大辞典[M],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
      [4]可听可乐. 文哏相声的魅力
      [5]相声迷:清门相声不是文哏,混门相声也不等于荤口!
      [6]百度百科:清门相声
      [7]百度文库:清门相声和浑门相声的合流
      [8]百度百科:阿彦涛
      [9]北清人物专题:阿彦涛(相声第二代传人)
      [10]网易:文哏相声的沦落的锅谁来背?演员不行还是观众不接受?
      [11]百度百科:沈春和
      [12]百度文库:相声百年“家谱”门派按字排辈
      [13]搜狐网:相声界十二块“粘糕”,高家搅乱族谱,德云社走红巧合定数
      [14]老剑:危机与拯救――相声发展史话
      [15]鲍国华. 苏文茂:不只是“文哏”[J].艺术评论.2015年
      [16]吴文科.苏文茂相声表演的“文哏”特色及其当下意义[J].曲艺.2008年
      [17]李丽丹, 王烨. “文哏”相声的类型与程式(下)[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 2015(2).
      [18]和璐璐.苏文茂稳稳当当文哏一辈子
      [19]云也退.苏文茂:成也文哏,败也文哏
      [20]北京晚报:苏文茂之后无“文哏”
      [21]360图书馆:中国相声三大世家之马家
      [22]百度百科:马派相声
      [23]相声迷:相声界文活武使第一人!最早不顾非议支持郭德纲,观众尊称陈九爷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3章 005-文章会配大保镖(关于文哏和武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