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禄:范雎当初想为魏国建立功业,因家贫无法得见魏王,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魏昭王让须贾出使齐国,范雎随往,凭雄辩之才深得齐襄王敬重。齐王欲留他任客卿,并赠黄金十斤,牛、酒等物,均谢绝。须贾回国,不仅不赞扬他的高风亮节,反向相国魏齐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情报。魏齐将他拷打得肋折齿落,体无完肤,又用席裹弃于茅厕,让宾客往上撒尿。范雎装死,被抛于郊外。返家后即托好友郑安平将自己藏匿,化名张禄,并让家人举丧,使魏齐深信自己已死不疑。
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出访魏国。此时的秦国,由于秦孝公、商鞅变法奠定了富国强兵的坚实基础,又经惠文王、武王、昭王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国势日益强盛。秦国有个传统政策,荐贤者与之同赏,举不肖者与之同罪连坐。因此,秦国的有识之士,都随时留意,访求人才。
郑安平听说秦使臣来魏,认为时机已到,便身充贱役,去服侍王稽,想从中代为范雎通融。郑安平尽心侍奉,应对敏捷,没过几天便深得王稽的欢心。一天,郑安平想寻机试探王稽,借故来到王稽的房间;正巧王稽唤他近前讲话,郑安平不知何意,缓缓地走过去,王稽悄悄地问他:“魏国是否有贤人,愿与我一起归秦?”郑安平喜出望外,忙答道:“我乡里有个张禄先生,想要拜访使君,论述天下兴亡之事。只是有仇家在此,不敢白日造访。”王稽也不介意,连忙道:“白日不便,可在夜里来见。”
当天夜里,郑安平让张禄也扮做仆人模样,悄悄来到公馆,拜见王稽。两人就座,促膝畅谈天下大势,范雎指点江山,如在目前。未待范雎把话说尽,王稽已确认范雎是个少有的贤才,便与他相约,道:“我归国之日,先生可在魏国京郊三亭岗之南等候。”约罢而散。
几天后,王稽完成使命后辞别魏王和群臣,驱车回国;当行至三亭岗南面时;忽见林中钻出二人。正是张禄和郑安平。王稽大喜,以车载之,西驰而去。
王稽一行驱车行至秦国湖县时,远远望见前方尘土飞扬,一队车骑急驰而来。范雎是个有心人,见状忙问:“来者何人?”王稽认得前驱,若有所思地回答:“这是当朝丞相穰侯魏冉,像是东行巡察县邑。”范雎虽然身处陋室,却始终关注着时局动态,对秦国政局多有了解。眼前的穰侯魏冉乃宣太后之弟,秦昭王之舅;把持朝政,专国用事,是秦国头号权臣,与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并称“四贵”。他每年都要带着大队车马,代其王周行全国,巡察官吏,省视城池,校阅车马,扬威作福。权位已经登峰造极,炙手可热。秦昭王虽然不满,但心畏太后,也只好听之任之。范雎对魏冉当然早有所闻,忙说:“我听说穰侯专权弄国,妒贤嫉能,厌恶招纳诸侯宾客;我如与他会面,恐其见辱。我且藏匿于车厢之中,免生意外。”王稽依言安排。
不一会儿,穰侯车马赶到,王稽连忙下车迎拜,穰侯也下车相见,例行公事地寒暄慰勉之后,穰侯来到王稽车前,问道:“关东情况怎样?诸侯有何事变?”王稽鞠躬回答:“没有。”穰侯目视车中,又察看了一下随行人员,接着问道:“车中是否带来诸侯宾客?这些人实属无益之人,只能扰乱我秦国而已。”王稽连称:“不敢!”穰侯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不便久久盘查,遂率众东去。
一场虚惊过后,王稽连忙扬鞭策马。他正在暗赞范雎神机妙算,却见范雎从车厢里钻出来说道:“据我所知,穰侯这个人性疑而见事迟,刚才已疑车厢有人隐藏。忘记搜查。事后必然悔悟,势必掉马来追,我还是再避一下为好。”于是,范雎下车,从小路步行而去。果然、王稽车马才行10余里,忽听背后马铃声响,穰侯遣20余骑从东飞驰而来,声称奉丞相之命前来搜。查,遍索车中,见并无外国之人,方才转身离去。王稽暗自叹道:“张先生真智士,吾不及也!”于是催车前行,遇上张禄,邀其登车,一同向秦都咸阳进发。从此,范雎得到了一展才华的大舞台。
其实后人有评说,王稽入魏根本就是有意,因昭王对于朝堂无自已人,一直都由魏冉把持,十分的不满,但此以前也曾寻过贤人来称相位,楼绥,寿烛等便是此类人,但称相位都没有多便被魏冉所替,魏冉从昭王七年至四十一年曾五度为右相,总揽军政大权年,占专制集团存在时间的三分之二 以上。芈戎先为 将军,后来先后被封为新城君、华阳君,并于昭王三十二年起任左相, 长达九年。另外,泾阳君公子市、高陵君公子悝先后改封宛、 邓,以及 魏冉先后封穰、封陶。值得指出的是,在覆灭的前九年里,左、右丞相分别为芈戎、魏冉把持。
穰侯为相后期的许多战争是围绕自己的封邑“陶”进行的,其目的就是“欲广其陶邑” 。以上魏人所言也无不说明此点。另就魏人对魏冉所说“秦王 不问者,何也”看 ,他们也清楚地看到魏冉的这些做法与秦国的根本利益是矛盾的。至于昭王暂时不过问此事,乃是还有些问题需要魏冉等解决,而且白起绝对是魏冉的拥护者,对此此武将也是要有所留。
范雎(?—前255),也叫范且《史记》中是“雎ju”字,有书为“睢 sui”,字叔。战国时魏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早年家境贫寒,后出使齐国为魏中大夫须贾所诬,历经磨难后辗转入秦。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辅佐秦昭王。他上承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皇、李斯统一帝业,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国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极有建树的谋略家。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曾高度评价范雎对秦国的建树和贡献:“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但是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此人评价,说是只为已利。谁对谁错,当时的人认为好便是了吧。在下认同他的才能但不喜他的人品,因为他因为妒忌害死了在下喜欢的一员大将,千古之哀啊!
入秦:范雎入秦时,秦昭王在位已36年,国势强盛。秦廷上下虽人才,但“四贵”掌权,排斥异己;秦昭王深居宫中,被权臣贵戚包围,再加上活跃在战国时期谋土说客多如过江之鲫。良莠不分。在秦国上层对来自诸侯各国的宾客辩士并没有多少好的印象,(魏冉可能就是这么想的)以为无信者居多。尽管范雎用尽心机,还是难以跻身秦廷。
有一次,范雎求人向秦昭王举报家门,说道:“现有魏国张禄先生;智谋出众,为天下辩士;他要拜见大王,声称:‘秦国势如累卵,失张禄则危,得张禄则安。’然其言只可面陈,不可代传。”显然。然而秦昭王没有理睬。就这样,范雎住在下等客舍,粗茶淡饭,焦虑烦躁中捱过了二年的时光。公元前270年,秦丞相穰侯魏冉举兵跨韩、魏而攻齐,夺取刚、寿二地,以扩大自己的封邑陶。给范雎攻击政敌提供了机会。便一举成名。
梅子:我国栽培果梅已有3000多年历史,果梅树结的果,但是一般观赏的梅花是另外几种梅。亦称青梅、梅子、酸梅。原产中国,是亚热带特产果树。 梅子性温、味甘、酸,入肝、脾、肺、大肠经。
梅子属碱性食品。与酸性食物搭配可以改善人体的酸碱值,碱性体制的不宜得癌症,身体重量除以13即是每天应吃几颗梅子或喝多少梅酒、汁、醋的量。例如:65公斤的人除以13等于5,则每天只要吃5颗梅子或50毫升的梅酒、梅汁就够了。日本的梅酒很好喝,度数不高,酸甜适度,可加冰块,加水都可以,在下非常喜欢。市面上在下喜欢俏雅的,有知道两种,青瓶有梅子在里面,一种是黄色的,磨砂瓶。都挺好喝,曾经还买过五粮出品的一种高颈的梅洒,蓝色液体,自认为不太好喝,有点烈。
夏天时候大家可以喝些乌梅汗,超市里面有浓缩汁,对身体很好,有治肺热久咳、虚热口渴、慢性腹泻、痢疾、胆道蛔虫、胆囊炎等功效。有外伤的时候,胃酸过多者、外感咳嗽、湿热泻痢等不宜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