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五讲:礼的意义 ...

  •   第五讲:礼的意义
      孔子金句: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为学第一)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八佾)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十六)

      中国一直自诩为“礼仪之邦”,而现实的中国却到了“无礼”的地步。
      譬如说婚礼。现实的婚礼,或者“奢侈”,或者“闹心”。富豪嫁女,动辄千万;明星婚礼,动辄过亿;至于平头百姓结婚,也需要几十辆车来应景,房子、车子自然必不可少,彩礼也水涨船高。这就违背先贤精神,在孔子看来,“与其奢,宁俭。”中国传统婚礼中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正在一步步简化,统统简化为清一色的婚礼车队或者酒店里的觥筹交错。“有所不行,知和而和,”固然可以!但传统的“闹新房”改为“调戏伴娘”或者“恶搞新郎”,则显得粗俗不堪了。
      婚礼是喜悦的庆典,“礼之用,和为贵。”让新人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走进婚礼殿堂,开启新的人生,自然是最美好的祝愿。礼之运用,欢喜就好!
      丧礼是传统中国人最为看重的礼仪。养老送终,是儿女对于父母的最后陪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先民们用最朴素的情怀看到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自己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无不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终老!”
      这是先人最最朴素的情怀。父母去世的以后,在父母的坟墓旁盖个小屋,抛弃世俗活动,静静地追思,无疑是思想返璞归真的诉求,是一场心灵的净化。但后来,因为朝廷制度有了“察孝廉”,渐渐有人为了名利添加了“表演成分”,非要在父母丧礼上“大操大办”,国乐和尚道士圣旨基督徒请了若干,或者重客如云,送丧队伍川流不息,或者表现出“痛不欲生”“呼天号地”,或者“以头抢地”,甚至“哀毁骨立”等到。
      在孔子看来,都有些“过”:“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但是,没有必要的“礼”,也会减少实质内涵。譬如丧服,李密《陈情表》言:“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古代父母去世之后,根据亲属要穿戴丧服的日期都有规定,有的穿一整年,有的穿九个月。民国初,学习西方礼仪开始从简,其他人只需当天穿上深色服装,孝子穿黑色衣服一年即可。解放后再次简化,孝子带上黑色袖标,表明自己的身份。而现在,几乎从无了。农村还有一个到舅舅家“卸孝”的仪式,城里人当天好像就可免去穿戴,过上自由人的生活了。
      至于祭祀,虽然国家设立了“清明节”“端午节”,但中国人还大都寥寥草草地应付着。“心香一瓣,诚则灵。”中国人现在对祭祀还停留在“信”不“不信”之间。□□时期打烂了一切“牛鬼蛇神”,传统的东西都被冠以“迷信!”因此,影响着现代人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处在犹豫徘徊甚至装模作样的阶段。电视直播的祭祀炎黄大典上,许多人大摇大摆,大模大样;即使是央视直播参拜人民英雄纪念碑仪式,不少大学生拿着相机,踊跃地拍摄着。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人类只有充满感恩之心,敬畏之心,我们才能不忘初心,才能走得更远。
      在孔子看来,“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立身行事的基础,但在现实的中国,已经变得支离破碎。
      当然,现在保存良好的仪式自然是“职场礼仪”,最准确地说成“官场礼仪”,这方面有许多人精,恕我不便赘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