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三讲:何为仁? ...

  •   第三讲:何为仁?
      孔子金句: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十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语矣。”(颜渊第十二)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第十二)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第十三)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十七)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为学第一)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第三)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第四)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第四)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第四)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第四)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第十三)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十五)

      “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4次,有此生发的成语很多,譬如“观过知仁”“居仁由义”“杀身成仁”“见仁见智”等等,中华文化含有“仁”的成语很多,汉辞网搜索有200多个。最熟悉的有:
      一视同仁、求仁得仁、为富不仁、仁至义尽、杀身成仁、志士仁人、仁义道德、取义成仁、见仁见智、仁义礼智,仁同一视、居仁由义、假仁假义、观过知仁、仁义之师、仁心仁术、亲仁善邻、仁人义士、止戈兴仁、发政施仁
      仁心仁闻、大仁大义、仁义之师、当仁不让、宅心仁厚、依仁游艺、麻木不仁、假仁假义、不仁不义、妇人之仁
      何为“仁”?
      孔子没有给它具体定义,只是一次次地提出成就“仁”的路径:“克己复礼为仁”。不断地约束自己,细化为五个字:“恭、宽、信、敏、惠”。“恭”、“宽”、“慧”以待人,“信”、“敏”以律己。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仁人志士”的基本要求,更为具体的要求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基本的原则,或者被称为处世的黄金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
      不是讲究个人的修为,而是达成一种“普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者”要达成一致目标,须拥有“刚、毅、木、讷”。“刚”,就是“方正、强劲”的意思,正如林则徐名联:“海乃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乃刚。”“毅”是“诚信诚意有毅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木”在现代被视为“呆笨、不灵敏”,庄子成语中有“呆如木鸡”:
      《庄子外篇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木”不是呆瓜,而是一种坚守。在孔子看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讷”是不善言辞。孔子认为一味讲究语言技巧的人会陷入“华而不实”,更难达到更高追求,“巧言令色,鲜仁矣。”。喜欢说漂亮话的人常常两面三刀,正如老子所言“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庄子更是一针见血地说:“好面谀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仁者不会两面三刀,而是 “能好人,能恶人” 立场分明爱憎分明,为了追求仁,可以“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者达到更好的境界时候,才能做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为何如此,因为他认识到“善恶是非”不过是事物的两面。一个人不论还好人、歹人;还是善人、恶人;还是忠臣,奸臣;还是友人,敌人等等,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是善变的动物,正如白居易诗曰:“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因此你不必怨,不必恶,无须喜,无须悲。认清就好!
      在追求路上,总有着无尽的考验。你可以在《圣经》上读到,你可以在佛书上读到,不行就想想哪个唐三藏,虽然未必一定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但栉风沐雨、筚路蓝缕,披星戴月、夜以继日总是少不了的,坚持,坚持就是唯一的肌肉记忆。“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所以孔子提出的“仁”并不是宏大的道场,而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一种使命,或者说是希望达成的光荣和梦想。他可同通过“克己复礼”,带着众人走向一条梦想之路。
      仁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親也。从人从二。忎,古文仁从千心。,古文仁或从尸。如鄰切〖注〗臣鉉等曰:仁者兼愛,故从二。”现代人说“仁者爱人”,“博爱”,在孔子看来那是圣人之境,尧舜也感慨自己难以达到。(“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因此,“仁”并不是无法企及的高大上,其实只是个“小目标”:约束自己,亲近他人,和谐你我他!
      中国人习惯做加法,层层叠加,人云亦云,一直把孔子说的“仁”弄成好像很神圣的东西,结果自己达不到,也不让别人达到。日本人说成“忍者”,其实是对“克己复礼”最好的注脚。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提出两个思想,可以说基本达成“仁”的境界:其一:以利他之心生活;其二:动机善,则事必成。
      当仁不让于师的,就是遇到有利他们有利社会也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就努力做好,这就是仁。
note作者有话说
第4章 第三讲:何为仁?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