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二章 重回京城 ...
-
天微亮,船上已经有人在走动,船老大命老刘头去岸上采购新鲜的食材。距离下一个码头估计有三四天的水程,他们需要备下足够的食物。
船中的姑娘本来就有认床的毛病,稍微有些响动便睡不着。她翻了个身坐起来,外面随即传来半夏的声音,“姑娘可是醒了?奴婢有事回禀。”
“嗯。”姑娘看了一眼睡在地上忍冬,并没有叫醒她。
半夏从外面进来,看见忍冬睡得直流口水不由得皱眉。
“轮到她值夜,倒比姑娘睡得还安稳,也不瞧瞧这是什么地方!”说完就上前把忍冬喊起来。
喊醒了忍冬,她这才凑到姑娘跟前,压低声音回着:“姑娘,昨晚上咱们救得那个人不见了。我检查了一下房间,东西倒是没少,可银子就少了二十两。”
“哎呦,咱们是好心喂了狗,那家伙果然是个坏家伙。姑娘好心救了他的命,他连声感谢的话都没有,反倒偷了咱们的银子跑了!”忍冬揉着眼睛皱着眉头说着。
“你们说什么救命,偷银子的话?”一个四十多岁的嬷嬷打外面进来,瘦长的脸,透着一股子精明。
半夏瞥了自家姑娘一眼,赶忙说着:“昨晚上我去找丹菊聊天,她跟我讲了很多城里的新鲜事。听说城中茶馆里有个说书先生,讲得故事可精彩呢。我正讲给姑娘听,也能解解闷。”
“这个丹菊,大太太让她一路侍奉大少爷也是含了规劝约束的意思。她倒好,不仅纵着大少爷胡闹,还跟你讲这些不堪入耳的话。大少爷奉了大老爷、大太太的吩咐护送姑娘回京,这一路倒成了他游山玩水了。若不是咱们这一路无事,我又不想生事,我非当面问问大少爷不可!”
“嬷嬷莫要生气,大哥哥不过是想要多见见世面。书上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大哥哥早晚要撑起家族的场面,趁着这一趟多见识见识也是一举两得。况且大哥哥这一路关怀备至照顾周到,并无一差二错。”软软糯糯的声音让人听了心下一软,纵是有再大的气也散了。更何况许嬷嬷不过是嘴上说说,她心里比谁都明白,眼下这一路之上还得大少爷看顾,怎么能跟他撕破脸皮呢?
尤其是老太太仙逝,滕家不再是姑娘最大的助力,纪家又是虎狼窝,这个时候还是少树敌为好。而且许嬷嬷在滕老太太身边半辈子,知道这个大少爷不过是贪玩些,若说坏心眼是没有的。他对姑娘这个表妹是极好,自个嫡亲的妹子倒靠了后。
“阿弥陀佛,菩萨保佑,让我们一路平平安安到京城。阿弥陀佛。”许嬷嬷双手合十轻声念叨起来。
两个丫鬟伺候姑娘起床洗漱,一时间无话。
接下来的行程倒是出其的平安,十日之后,她们的客船到了京城地界。
“姑娘,大少爷的船已经赶到前头去了。他让奴婢回禀姑娘一声,说是先上岸去安排车马轿子,免得姑娘在码头久等。”
滕家大少爷带着众小厮乘坐另外一艘船跟在后面,一路之上护送不敢松懈,如今离码头只有半盏茶的功夫才放下心来。他遣了身边的丫头丹菊上船来回话,让纪姑娘安心。
许嬷嬷听了这话点点头,“大少爷想得周全,码头人龙混杂,姑娘确实不宜滞留。”
却说滕家大少爷上了岸,刚想要打发小厮去雇佣车马,但见一个嬷嬷带着几个丫头、婆子走过来。
“这位公子,敢问府上可是江南滕家?”
“正是!请问嬷嬷为何有此一问?”
“太好了!二太太让我们在此等候三姑娘,总算是把你们盼来了。这位想必就是表少爷,老奴给表少爷请安,一路辛苦了。不知道我们三姑娘现在何处?从江南到京城千里迢迢,姑娘这一路受苦了。”说话的嬷嬷遍身绫罗绸缎,头上插着银簪子,手腕上戴着金光闪闪的镯子,这气派不比小门小户的当家主母差。再看她说话行事,礼节周全滴水不露,可见她主子该是如何的八面玲珑。
虽说对方只是个嬷嬷,滕少爷却不敢轻慢。听语气,这嬷嬷是二太太身边得脸的老奴。临来时滕家大老爷就嘱咐过儿子,他姑父纪二老爷是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读,进士出身,规矩礼数自然比寻常人家多。况且处在京城,一举一动皆在天子脚下,越发要小心谨慎,不能给自己和滕家惹麻烦。
再一打听,这位刘嬷嬷果然是二太太的陪房,身后是两个二等婆子和两个丫头。不远处停着两辆马车,除了车夫还有几个小厮。
说话间,又有客船靠岸,丫头、嬷嬷扶着一位姑娘下船来。
刘嬷嬷等人定睛看过来,都觉得心下一动,忙又收住心神迎上前来。
滕少爷从中间简单介绍,相互见礼问安并不多话。刘嬷嬷请纪姑娘上马车,跟她前来的半夏、忍冬、许嬷嬷同乘,纪府来得人另乘一辆。小厮们随车跟着,滕大少爷换了马骑。
一行人离了码头直奔城门,进了城一路往东,约莫有一炷香的功夫才在一栋大宅院的偏门停住。
门口早有眼尖的小厮瞧见,一溜烟跑进去回禀。刘嬷嬷请纪姑娘下车,换乘软轿从偏门进府。滕少爷去前厅拜见纪老爷,纪姑娘被抬进了二门。
早有丫鬟在二门候着,看见纪姑娘忙上前见礼。
“三姑娘可算到了,二太太打发奴婢瞧了好几次,正等得心焦呢。”那丫头伶牙俐齿,见到纪姑娘竟然一点都不生分,“奴婢给三姑娘引路,姑娘小心脚下的石头。”
纪姑娘微微点头并不多言,她跟在丫鬟后面边走边四下里打量。
府中建筑和景致与江南滕家大不相同,少了曲径通幽的妙处,多了几分错落有致;少了奇花异草,多了四季常青的松柏。经小径,绕假山,过拱桥,方行至一处院落。正房五间,旁边有耳房,后面带后厦,上有匾额写着“芦草堂”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