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第 11 章 ...

  •   在缺乏交易市场的七十年代,赶集可以说是周围的村子的大事了。尤其是在这种私人买卖被定义为投机倒把的时候,这个半公认的交易市场被许多人热烈地欢迎着。
      在这里,农村的人可以把积攒一个月的农副产品,例如鸡蛋,自家种的蔬果,或者像是自己变得竹筐等手工艺品拿出来售卖,或者用于交换。当然,为了在明面上好看,大家默契地把这种交易行为称为为了解决大家生活上的问题,在公家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以物易物。
      集市的地点设在离县里不远的地方,因为这个,集市还吸引了相当的城里人过来,毕竟,不仅农村里缺物资,城里也缺啊。像是蔬菜这些东西,城里没有地方种,大家最多只是在盆盆罐罐里栽几颗葱。他们的平时要吃菜,要是在乡下有亲戚照应还好,还能吃上新鲜供应的,要是没有,就只好在黑市里买,或者凭票在供销社里抢购了。但供销社的供应也是有限的,难保自家总能抢得到。
      因此,这个集市自然也能吸引到城里人。而他们的到来,又可以给乡下的人带来一些平时接触不到的票据,再不济还有钱,可谓双赢。
      当夏毓第一次到这个集市,看见一幅热热闹闹,人挤人的景象就不难想象了。
      赵三婶这次来主要是想给自己儿子添置些什么,虽然不知道他今年过年能不能请到假,作为母亲,赵三婶总是抱着最大的希望的,就算不能归来,她还可以给儿子寄过去嘛。西北那儿除了沙子就是戈壁,连粮食都种不好,其他的物资全靠卡车从外面运进去,赵三婶不用想都知道儿子赵军过得是什么日子。
      赵三婶原来也是不知道西北的事情的,她从小生在在大河村周围的一亩三分地上,眼光也局限在这里。哪怕对西北的恶劣环境有些模糊的认知,也不甚清楚。不过这不是知青上山下乡吗,知青院里来了那么多的知青,总有人有同学或亲戚被分到西北,一通信,消息多多少少会传出来,赵三婶总能探听到一些消息的。了解的越多,就越心疼。一心疼,就忍不住大包小包地寄东西过去。
      西北物资短缺?没关系。只要有钱有票,在他们家这儿总还是能买到一些好东西的。
      再者她的大女儿春花第二胎快生了,她做人外婆的,也要准备一些好东西才是,一个是给产妇补补身子。当地的规矩,出嫁的女儿生了孩子,娘家要送只鸡给女儿。她家的两只母鸡正是下蛋勤快的时候,她舍不得送出去,打算买只母鸡给女儿补补身子。另一个,就是给女儿撑腰了,得娘家看重的媳妇和不得娘家看重的媳妇在婆家的待遇可不同。
      夏毓和林雪晴呢,是真的来逛街的,大多数时候,都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这也是因为集市上的摊子,大多数都是买一些农副产品,她们两个对这个是不感兴趣的。她们的三餐都是赵三婶打理的,很多时候赵三婶做什么她们就吃什么。赵三婶在院子里开了几分地,专门种菜,净够她们三个人吃了。
      偶尔想要打牙祭了,也可以就近在村子买只鸡呀什么的。这时候的物价普遍低下,一只鸡鸭的价格在三四元左右,夏毓和林雪晴均摊下来,也不值什么。连赵三婶家里的鸡蛋,也被她们包圆了。在吃食上,可以说,赵三婶她家因为夏毓和林雪晴两个人的到来,远超大河村其他人家。
      当然,如果仔细找找,还是有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她们面前的米糕摊子。
      把大米磨成细细的粉状,倒进木质的框架里,隔水蒸,等米粉发酵蓬松了,就成了米糕
      ——这里常见的点心,做法简单,但工作量绝对不小。一般来说,家里有多余的大米的话,这里家里的主妇逢年过节会做给孩子们尝一尝,但这种机会不会多。他们更愿意把大米这种精细粮攒起来高价卖出去补贴家用,或是会换成分量更多的粗粮填饱肚子。
      点心这种对农家人来说华而不实的东西,比不过粮食实实在在能填饱肚子。
      卖米糕的是一个高瘦的妇人,见林雪晴的目光围着白花花的米糕打转,热情地说:“大妹子,看看我的米糕,可是加了糖的,保准好吃,称点回去尝尝?”
      点心的香甜气息直往鼻子里钻,林雪晴大手一挥,直接包圆了。她嗜甜,又不喜欢太甜,像是米糕这种清甜的糕点正合她的意。难得碰到合意的东西,她赶紧买了下来。
      米糕一斤五角钱,这个价格比供销社里有些点心都贵,讲究实惠的人看不上,高瘦妇人站了好久都无人问津,这会儿见林雪晴大方,喜得合不拢嘴,“一共是一斤二两,一共是六角钱。”手上麻利地用一张大叶子把米糕包起来递给林雪晴。
      “诶,等等,卖米糕的,等等!”一个熟悉的女声从后面传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