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第 10 章 ...
-
夏毓她们下山的时候才下午两三点钟,往外走了差不多半个小时,隐隐约约的,可以看见有人穿梭在低矮的林间,弯着腰,在树木底下,草丛中,细细地寻找着藏着的菌类。这里靠近外山,平日里没少有人光顾,有什么可以入口的,早就被搜刮了个遍,要想在这里找到漏网之鱼,没有一点耐心和运气是不行的。
夏毓还看见了赵三婶,她正和另外几个大娘在向阳的山坡上挖野菜。见赵三婶没有发现她们,夏毓也没有去打招呼。青黄不接的日子里,山上的野菜是填饱肚子的保障,做饭的时候加进锅里,也能骗骗肚子。野菜饭,夏毓在这里也是吃过的,老实讲,口感酸涩,实在不讨人欢心。
村里虽然对大家上山打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闹到了明面上,也没有人能讨得到好。这年头,什么都是公家的,这山上的野物,自然也是。她可没忘记自己的背篓里还有一只野鸡在呢,要是被人发现了,就怕被人扣上一顶“挖社会主义墙角”的帽子,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远远地绕开人群,夏毓她们回了赵三婶家里。
因为要留李韵吃饭,夏毓她们总不好坐等赵三婶回来做饭,劳累她老人家。夏毓和林雪晴在院子里开辟的自留地里摘了几个茄子和小半斤的豆角,见黄瓜长得水灵,又摘了黄瓜。把这些东西和她们在山上采的野菜和蘑菇洗干净装起来。
粮食在赵三婶屋里藏着,她们拿不到,倒是可以把菜先做起来,夏毓和林雪晴个李韵打下手。
豆角和茄子一起,加一点水和酱油一起焖。野鸡烧了热水去毛,剁成小块和蘑菇一起放在瓦罐里炖汤,李韵还特地在盖子上浇了水把瓦罐密封起来,据说这样做的汤更好喝,对此,夏毓不发表意见。
等鸡汤炖好了,把黄瓜拍扁切成小块,加盐和蒜蓉,然后滴上几滴油,一道凉拌黄瓜就做好了。至于野菜,用勺子撇出上层熬出来的鸡油,和着一勺鸡汤和开水烫熟,加盐调味,就可以上桌了。
等赵三婶挎着满满一篮子的野菜回家,闻见满屋子的菜香,还有鸡肉的香味。亏得赵三婶家里离最近的人家也有二十多米,才没引来旁人。
赵三婶麻溜地进了门,然后把门关上,见夏毓她们坐在堂屋里聊天,和李韵寒暄了一下。压低了声音,问:“小夏你们又去打猎了?”又这个字眼,很能说明问题了。
夏毓不是个吃独食的,上次去打猎的时候还给赵三婶带了个鸡腿回来,所以赵三婶知道夏毓她们到山上去祸害过野物。
夏毓点头,“总不能不沾荤腥,身体受不住的。”
这是她的想法,林雪晴对此接受良好,毕竟她以前的条件,每天见见荤腥是可以做到的。
赵三婶和李韵:道理她们是知道,只是谁家那么有钱总是能吃肉呀?
肉是人家打回来的,赵三婶也不好深说,更何况,谁不爱吃肉啊。藏的好,不要被人发现就可以了。她还不信,村里谁家没有打过上山打猎的主意,只不过大多数人总是空手而归罢了。
菜已经做好了,赵三婶叫三个姑娘先聊着,她去把饭做上,夏毓她们出了好菜,她做饭的时候也不吝啬,地瓜和大米一起煮,其中大米还是占了大多数。也是她们这里种水稻,不然连米饭都吃不上。大火猛煮,做饭也就半个多小时的事。饭快做好的时候,她又煎了鸡蛋给添个菜。
分别落座,赵三婶招呼其他人:“都动筷子,在婶子这儿别客气。托你们的福,婶子今天也有口福了。”小夏她们来了一个月,她家的伙食就上了一个台阶,别的大娘还纳闷自己最近家里有什么好事,让她的气色都好了不少。她的心里啊,是真的把两个姑娘当自己家亲戚的孩子处的。
林雪晴给赵三婶夹了一块鸡肉,“婶子也尽管吃,也别留着下一顿了,总要新鲜的才对味。”她自己喝了口鸡汤,用蘑菇提了鲜的鸡汤鲜美异常,让她满足地喟叹一声。
李韵的筷子耍的飞起,她家里孩子多,从小吃饭都跟打仗似的,“可不是,先吃一顿好的再说。”这种能敞开了肚皮吃的机会可不多。这样想着,对夏毓的好感蹭蹭地往上涨。能让她吃上肉的都是好人啊。
夏毓看她们吃得兴起,自己也开心,用看似慢条斯理实则一点都不慢多的速度往碗里夹菜。
饭饱喝足,收拾了残局,她们腆着肚子说话。赵三婶告诉她们,“你们到山上去,这些小的东西好藏,那些大的就别打了,也不好处理,要是不小心被人看见了,也不好交代。也别往深山里去,山上有野猪,以前闹饥荒的时候,山里也没吃的啊,野猪们就下山了,当初还伤了人,这几年周围的村子都没听说有野猪下山,大家猜这些野猪都会深山里去了。”
夏毓点头道:“我知道了,不会进深处的。”
赵三婶就喜欢这样听得进劝的孩子,笑得皱纹都深了几分,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对了,过几天就是周围几个村子一起办的集市,你们有什么要买的,可以去那儿买,东西还是很实惠的。”
李韵也点头,“是啊,我还想着到时候叫你们一起去呢。我攒了些钱,想去看看有什么可以买的。”可以看看有什么可以屯着吃的。没办法,在知青院吃大锅饭是吃不饱的,有条件的都会偷偷攒点吃的。
夏毓和林雪晴自无不可,答应了下来,这要是在大河村闷久了,她们都想出去透透气。
李韵见此,拍板道:“那好,过几天我过来找你们,到时候我们一起去逛逛。我跟你们说,上次我还在那儿看见有人拿布来卖,还不要票呢,就是太抢手了,一下子就被人抢了。”她的衣服都旧了,缝缝补补了好多回,早就想做一身新衣服了,她还特地攒了好久的布票。
赵三婶笑着说,“不要票的布,能不抢手吗?”她要是遇上了,也不会放过的。
夏毓和林雪晴暂时不缺衣服穿,自然是体会不到她们的心情的,不过她们也知道村里的人好些都是几年才穿一次新衣服,谁家要是能给家里的孩子每年做一套新衣服就可以算是富裕人家了。
赵三婶不是不可以每年换一套新衣服,她儿子每个月的津贴都会寄回来大半。只是她节省惯了,也舍不得花钱打扮自己,还想攒着钱给儿子娶个老婆。她儿子赵军都二十几岁的人了,村里跟他同龄的年轻人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他还是单身,要不是离得远插不上手,赵三婶早就按着他去相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