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价值观 ...
-
一大早,贝至就去敲门,把李言叫起来,一起去逛街,李言以前没有来过南京,贝至也好久没来了,两个人走在清晨的街头。
这看起来和远州没有太大区别,都是飞速发展的城市,比远州还要乌烟瘴气,好像到处蒙着一层灰尘。虽然时间还早,狭窄的道路上满是行人,背着各自的包疾行。几乎没人骑车,不是去赶车坐地铁的,就是自己开车。
李言打心底厌烦这样的氛围,感觉空气都凝滞了。
贝至问:“西京是什么样的地方?”
李言的记忆穿回过往,片片山林间,点缀几处人烟,不得不承认那里很美,有无穷的诱惑吸噬他的大脑,好似下一刻,他周身便会物换星移。
“就是一般的城市,和这里没什么区别。”李言有些冒虚汗,“走了这么久,去吃饭吧。”
“你一日三餐都吃吗?”
“对啊,难道你不吃早饭?”
“其实,你可以试试不吃饭。”
“我干嘛不吃饭,我又不想成仙,我是人,我会饿,我不仅每顿饭都吃,而且都要吃饱。”
贝至想起在贝青国的白帝城,海鸥将自己关在阴冷的木塔里,无论吃饭训练都不出来,大家以为她会饿死,就去叫她,她一身干净的白衣,神清气爽地从窗户里跳下来,“我从不吃饭。”
第一次在沙漠里见到她的时候,她举着一袋又咸又苦的海水,无知无觉地喝着,“这水怎么了?”又喝了一口清水,“没什么区别啊。”
她第一次吃的东西是水晶虾饺,嚼都没嚼就一口咽下去,“好吃!”从未体验生而为人的简单快乐,也没有人的感官,还生下来就失去自由,看起来相当可怜。
所以现在,她的身体就投到一个饿死鬼的魂魄上了,让她这次吃个够?贝至看着李言吃下第十个蟹黄小笼包,还意犹未尽地盯着菜单上的卤菜看,十分怕他会吃成一个胖子,如果他真成胖子,恐怕他就再也不会狠不下心杀他了。
两人去的第一家书店不大,窝在一个不甚繁华的巷子里,名叫裕华书屋。整条巷子都已经被统一修整过,所有的店铺牌子和门帘都款式相同,看起来无甚特色。
屋门关着,里面开了冷气,温度适中,各种各样的书籍塞满书柜、桌椅和角落,放眼望去,拥挤不堪,连人能坐的地方都没有。
贝至随手拿了一本书,一边翻一边向里走,路过四五个人坐在地上看书,小小的身子被书堆挡住,不走到近前完全不会发现。
书店老板趴在办公桌的书堆里睡觉,贝至敲敲桌子,那人从书里弹起来,扶好眼镜,擦着口水,迷茫地看贝至。
“您好,我们是专门从远州过来拜访裕华书店的,想必您就是杨先生吧。”
那人板起脸,“杨平不在。”然后摘了眼镜,又倒在桌子上。
“我们刚在远州开了一家书店,想买点品相不错的旧书。”
那人重新戴上眼镜,“你们要买书?”
贝至应是,呈上书店名片。由于书店还没有起名,白色卡片上只有地址和电话。
“我就是杨平,”那男人说,站起来走到一排书架边,“到我这来买书,算你找对地方了,我这家店是南京城里最有年头的书店,这么多年,只做两件事情,就是淘书卖书。”
杨平先把他的书店夸了一遍,然后推荐旧书,一本一本挑出来拿给他们看,每本都带着故事。凡是他挑出来的,贝至统统买下,最后那书沉得他俩都拎不动,只能快递邮走,却一共也没多少钱。
裕华书店原本开得很大,但收益太低,承担不起租金,搬到这条街道。现在早已入不敷出,只是赔本坚持,一是因为家族传承,二是有老顾客支持,三是总有学生来这蹭书,这就是开书店的初衷,让大家沉浸在书香氛围。
杨平的店里除了卖书,不再靠其他盈利,他说自己干不来别的,而且书店如果卖了别的,那就变了味。也许他还能干一年,那他就好好做好这一年,如果他还能干两年,那他就坚持这两年,开书店的每一天都是挣来的。
辞别杨平,已经到了饭点,贝至本来说想一起吃,杨平说书店没人看,他出不去,就在店里吃,拒绝了邀约。
李言早就饿了,贝至从马路边买了一串糖葫芦给他,“上午就走了一家店,姓杨的太能说了,中午饭你先垫垫,我们再去一家。”
第二家店是大型连锁书店,很有特色的现代感书店,以畅销书为主打,用不走寻常路的特色书吸引眼球,大量空间用于摆放副产品,比如周边和艺术品等,主要吸引年轻人,书架上陈列的很多图书包装没有开,只能买后才能读到,所以书店里停留的人大多不在读书,而是坐在小资桌边聊天。
贝至和店主认识,刚进门和前台说了一声,店老板就出来迎接,带领导参观一般带他们转了一圈。显然是事先打过招呼。
老板是典型的商人,经营书店只是他投资领域的一小部分,而这部分还有国家的鼓励和支持,做起来不费什么心思,但即使这样,也赚不了什么钱,现在书店就处于这样的境况。
书店就是城市里的文化地标,就是为了让整个城市更“好看”而存在,就像人民公园一样,没什么用,不怎么好看,但自有它的道理。当然,如果再能创造一点价值,那就更舒服了。
该老板建议贝至和远州城的当地政府搞合作,做点文化公益,但只能玩玩,主业不要放在这个上。贝至表示同意。
李言很不理解,既然决定开书店,就要肯定它真正的价值所在,怎么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现在以店养店的理想主义者有很多,贝至能做的比他们更多,为什么还像商人一样思考做事?
这么大的地方,如果像杨平一样充分利用空间,专心经营图书,整个城市的风格都会为之一变,一定会吸引更多人来此,甚至成为一个景点,一个求知者和猎奇者的聚集地。
贝至一句话就把他怼得哑口无言,“如果不想挣钱,谁会累死累活做这些事,像杨平那样开店,只有思路一条。不管做什么事,创业、工作的最本质目的都是赚钱,我是你也是,不要当了婊子还想立牌坊。”
老板一直拉着贝至不让走,作为东道主请了一顿下午茶,把李言撑得路都不想走。艰辛地爬回酒店,贝至把两人的行李拿出来,要带他去别的地方住。
“你不是想住总统套房吗?”
“我那是开玩笑的。”话虽这样说,但虚荣心谁没有呢,所以李言是有很大期待的,直到贝至将车停在一家书店门口。
这家书店是一对年轻夫妇开的,开得时间不长,只有一年多,店里布局是小清新风格,地方不大,却显得宽敞明亮,书架边设有长条沙发,白天供人读书休息,晚上提供借宿,不算是完全的住宿书店一体化书吧,只是有了另一种可能性,但也颇具个性,吸引了很多旅行者。
住宿限时,只有晚上九点到早上六点,这段时间书店关闭,相当于书店主题的青年旅社,费用也和青旅差不多,很便宜。
店里卖各国文学、畅销书和原版书,也卖周边等纪念品、饮品和简餐。这种书店+咖啡厅+书吧+青旅+零售便利店的经营模式是有书店理想的青年在夹缝中寻找的出路。
把两条沙发并到一起,上面的沙发垫撤掉,换成棉麻褥子、枕头和被子,店里能供六人住,有两个独卫,空间没有隔断,书架相当于天然屏风,男女混住,总体来说很有新鲜感。一个店员住在后面的仓库里,有问题可以随时去找。
两人先把行李寄存,然后在店里四处看。
“住这也是言清姐安排的?”
贝至撇他一眼,“你四处闲逛的时候,周老板给推荐的地方。”第二家书店的老板姓周。
“对不起,你们聊天我实在插不上话。”两位老板聊的十句话里,九句都跟书店没关系。“没想到他还会知道这种地方,而且还会推荐。”两家应该算是竞争对手吧。
“别看他嘴上说开书店跟玩似的,那是因为他有很专业的团队在运营这个项目,人家也是做过市场调查的,在大局上要把控。他现在是根本不把这些小店放在眼里,一旦这些店成了气候,威胁到他的利益,你看他还会不会推荐。”贝至握了一下拳头,“这不是变成他的产业,就是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哪有这么吓人。”
贝至不想跟他讨论社会的阴暗面,转而问:“住这里比总统套房还好吧?”
李言却说:“这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
“我还以为你是理想主义者,看来我们一样啊。”贝至很喜欢他的诚实,还想再试试他的头脑,“怎么样,看了三家书店,有什么想法吗?”
“三家书店,三种典型,基本能涵盖所有书店了。杨平肯定不适合你。如果你和这家店的店主一样是个普通人,就可以套用这种模式。如果你回HB当总裁,就可以像周老板一样。可你谁都不是,最关键的是你想挣钱,而这些书店都不挣钱,经营的产品还很乱。你想要从中脱颖而出,必须走一条新的道路。”
贝至示意他说下去。
“现在谁最挣钱,明星最挣钱,什么最值钱,用户最值钱。利用明星效应吸引用户是一条捷径,而且对你来说就是家门口的事。”
“我又不是明星。”贝至其实不喜欢抛头露面的明星,更不想做明星,否则当初那么多媒体请他出山的时候,他就不会保持低调,至今只有一个杂志封面了。
“你弟弟是明星啊!”
贝至有点不乐意,“他只是一个综艺小咖。与其靠明星致富,不如把自己打造明星,创立自己的品牌。”
“你是说,打造网红书店?”
“不要说的那么土鳖嘛,拉低书店的档次,我们是明星书店。”
“没觉得有什么区别啊。那怎么个打造法?”
“直播+微博+图文,高端活动直播,微博官宣涨粉,策划动漫和故事。你想出镜吗?”
“不想。”李言觉得自己长相一般,不善言语,最不适合搞什么直播了,“你既然要打造明星产业,还是应该找个代言人,我可以幕后。”
贝至也不想他出面,“那就页至吧。”
“你不是不想借助明星吗?”
“他只是个小咖。”
两人大略讨论一番,天早已黑透,贝至让声称要当幕后的李言回远州后写一个策划书,然后两人洗漱休息。
他们的床在一条线上,两人头冲头,一扭头就能看到,书架上亮着昏黄的夜灯,不远处传来陌生人的呼吸声。
“李言。”贝至轻轻唤他。
李言看看书架对面,“嘘,都睡了。”
贝至歪着头说:“回去别住宿舍了。”
李言心口一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