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满堂花醉三千客 碧霞流光一舟轻(中) ...

  •   贾府的船是腊月二十二到姑苏的。姑苏尚好些,据说北方寒天冻地泼水成冰。

      大运河也冻得结结实实,已经停船了。今年的冬月仿佛格外冷,银霜炭也早早便烧起来了。

      王嬷嬷小半年未见主子,这会子见了林贾氏,方觉着像是找到了主心骨。

      林府只有四位正经主子,现下大姐儿还在京城,因此反而感觉府内还不如百姓游街热闹。

      二十三,祭灶官儿。府里头早已是备下了灶饼、灶糖、灶汤等各色应节吃食。又炮仗、赏钱等。只待二十三儿早起,拜了灶君,恭送他老人家,再给下人们发赏。

      林冯氏信佛,直念叨祭灶前能回来,便是菩萨保佑。林如海有心问几句林黛玉如何,又见老母亲吩咐,便先着人去寒山寺还愿。

      待王嬷嬷把贾府和国公府的礼单分别呈上,林府三人略看了看。林冯氏不曾多言,只道知道了。

      林如海和林贾氏对视一眼,显然有了什么默契。

      对照礼单把两船年礼分别收入库房,清点了年礼中的稀罕东西。丫鬟婆子们又捡着好话儿说了一箩筐,林贾氏终是也多了几分笑意。

      终归是亲娘和大哥,打断骨头连着筋,日后自己再从中周旋,指不定还有冰释前嫌的时候。

      不论旁人如何,贾府的年过得还算舒心。正月十五过罢,贾瑚便领了贾琏,同北静王去各位同窗旧友家串门子。

      林黛玉本思念父母,很是有几分郁郁寡欢。可是大年二十八见着风尘仆仆的林老三,收到父母托林老三送来的书信,便也欢喜起来。

      林老三此次进京,却是受林如海之托。特来拜会贾赦,并送来一船丰厚的年礼。

      各色时兴贵重的织物,一些耐放的姑苏土特产吃食,精巧玲珑的苏绣,姑苏书局刊印的最新诗词选集。并有一位绣娘,一位点心师傅。

      布匹类有年长之人相宜的,亦有颜色鲜艳,给年青人用的,各位主子都有份儿。

      绣娘和点心师傅是一家的两口子,也是林家的家生子。这会子来京城,是拨来给林黛玉使唤的。

      二十八,把面发。点心师傅姓杨,却是来的巧了,这会子贾府里头正在分派活计。

      厨房里有蒸馒头、贡山、发糕的。有炸丸子、春卷、豆腐的。还有和面的、调馅儿的、擀皮的、捏花儿的、压模的、看锅的。

      你来我往好不热闹。杨师傅擅江南小食与细点,再一瞧还有一位老相识——乃是当年林老三送贾府那位,擅淮扬菜的大师傅。大师傅姓王,已是在贾府几年了。

      这二人本也是旧相识。这会子他乡遇故知,又是大年下的,却是一下子让二人都颇为愉悦。杨师傅回了林黛玉,便欢欢喜喜地同王师傅一块忙活起来。

      因着林老三与王嬷嬷的船错开了。遂这船年礼,亦有给林黛玉的书信与爱用之物,却不曾给她再送来得用的丫鬟婆子。

      不过贾史氏送来的晴雯,倒也合用。晴雯生的削肩膀,水蛇腰,眉宇间自有一股子妩媚。只现今身量不曾长开,还是一团孩气。

      又整日同雪雁凑在一处,更显得稚气几分。贾张氏瞧了几日,便也默许了。只是思酎下,又叫踏雪来伺候林黛玉。

      踏雪的脾气最是正直。虽于诗词经典上无甚天赋,林黛玉却也不烦她,只每每调侃她灵气全用来长好相貌了。

      若是那晴雯有何不妥之处,有踏雪在,也翻不起什么妖风。

      北方的冬日,干冷慵懒。不下雪又无甚景儿可看,便枯燥起来。

      家里的男人们,同张莘朗等人出城去铁网山冬猎了。女眷们无事不出门的时候,更多是便在烧有地龙的屋子里取乐。

      林黛玉体弱,倒是一冬不怎出门。贾瑚他们猎回来的新鲜鹿肉,也是不敢多吃。倒是贾张氏庄子上孝敬的菜蔬,连日来用的尽兴。

      张烨一家子素来勤恳,贾珊便教他们用玻璃改进暖棚。以往的暖棚,花费大,产出不高,多用来伺候主子们娇贵喜暖的花木。

      之前贾珊已了解到,现在已有人烧制玻璃。只是成本高,且成品瑕疵大,做不上价。

      贾珊拿私房钱花大价,托人请了西洋人,在庄子上研制高透瑕疵小的大块玻璃。

      效果还不错。现今除开贾府和张府,初波楼也用上了这样的玻璃来代替窗纸。

      果然,王公贵戚那些人精,一见便开口询价。贾珊的私库,也一下子充盈起来。北静王府自然拔了头筹,是勋贵中最先用上的。

      老王妃年纪愈长便越发有些懒得出门。因而直到贾瑚领了匠人,来府里拆装门扇之时,才见着。

      见换了玻璃,屋子里亮堂的紧。并且比窗纸更是挡风防寒,也是对此赞不绝口。贾瑚亦是借机向众人交代了,不可密闭门窗燃炭盆取暖。

      京城倒是刮起了一阵换玻璃的风气。贾珊趁机叫工坊放出了之前研制的彩色玻璃、拼接花色玻璃、磨砂玻璃。以及玻璃炕屏,与玻璃绣球灯等物,挂件摆件皆有。

      王嬷嬷年前回姑苏,便也是带的有一些大块玻璃样品,与精细的玻璃物什。林冯氏叫摆了出来,给大家赏玩。

      到林府来拜见林如海的官员,与来拜会林贾氏的女眷们,见了莫不交口称赞。

      待过了年,便有不少人辗转到京城谋关系买玻璃。贾珊得知是林姑父家无意间宣传造势的,也是不由啼笑皆非。

      林黛玉靠着引枕,自歪在熏笼上,拿一匣子白玉的鲁班锁来玩。却见匣子里原就有不少拼好的十二柱“笼中取宝”。

      一时兴起,便随手拆了一个来。却见里头是一对如意式样的小金锞子。

      贾珊凑过来瞅了一眼,转头对贾张氏笑道:“快瞧瞧,咱们家这福气,尽在林妹妹手上了。”

      林黛玉忙问,是何典故。贾张氏点点匣子,笑道:“好叫你知道,这是咱们自家逗趣儿的小乐子。大年下的时候主子们会拼了许多‘笼中取宝’来,众人拆着玩乐。余下的,赏给得用的人。”

      贾珊补充道:“笼里有金有银有玉,也有奇石香木,蜜饯糖丸子。大年下的,图个好彩头。谁得了如意金锞子,便是魁首。来年定事事如意,喜事连连。”

      放下锞子,林黛玉拍手笑道:“此法妙极!明儿便劈线打络子,挂我床头儿去。沾沾大舅舅家的福气。”

      正说笑间,有丫鬟打帘子进来,对贾张氏道,国公府老太太派人来请。贾珊与林黛玉面面相觑,弄不清又有什么事了。

      贾张氏请传话的人进来说话,一个相熟的人理了理衣裳矮身进来,却是周瑞家的。

      想起开春时略整治这个刁奴那一番,踏雪捂嘴歪到林黛玉身后自笑去。

      众人见得她一身滚灰鼠毛边的玫瑰色对襟厚袄子,颈子上套了个嵌梅花玉圆牌儿的银项圈。搽了点胭脂,倒是显得面色红艳,一团喜气。

      周瑞家的给主子们请了安,拿出个扁平的包边木匣子来,对林黛玉笑道:“这是老太太吩咐给林姑娘的。”

      晴雯上前接了来,捧给林黛玉看。匣子样式倒是尚可,是江南的手艺。只是木料,便有些一般了。

      林黛玉素手揭开,众人瞧着绒布里子上,并排摆着两只纱堆的宫花。“这是何意?”林黛玉捻起一朵来,细细看了。

      自小便在江南富庶之地长大,林黛玉对于这种小玩意儿,自是眼光毒辣且挑剔。这两只从配色到样式到料子,勉强算是中上。

      周瑞家的满脸堆笑,回道:“回林姑娘话。我们家太太的亲妹子薛家太太,今日上京来送大姑娘小选,到咱们府里来拜会。这宫花,是薛太太送给各姑娘们戴着玩儿的。”

      林黛玉一愣,扬眉问道:“这是单拿来给我的,还是各姐妹都已有了?”

      周瑞家的答到:“其他姑娘前儿已分得了。因着雪滑,今儿才送来。好姑娘可怜可怜我们,莫要怪罪。”

      随手把宫花丢回匣子里,林黛玉又问道:“你可确定了这是给我的?别是你这姐姐假传外祖母的意思。”

      周瑞家的愣住,不由磕磕巴巴道:“这……林姑娘怎地这般说……”

      林黛玉一手指门,一手把那匣子往她方向推,道:“且不说,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

      顿了顿,又厉声道:“现今我在大舅舅家住。我便不信了,那薛家太太连三位妹妹都晓得,会越过珊姐姐送这劳什子给我。外祖母她也定不会这般,把我架到火上来烤。”

      周瑞家的脸色发白,一哆嗦便跪下了。支支吾吾欲替主子辩解一番,却不知如何自圆其说。

      林黛玉拿帕子捂了脸趴到雪雁怀里,不肯抬头。贾张氏也气着了,指着周瑞家的叫她滚。贾珊搂了贾张氏给她顺气,使眼色给管事婆子,直接把那人叉出去。

      踏雪兴冲冲地上前,拎起周瑞家的胳膊一拧,便直接把人拖了出去。

      周瑞家的一只手捂脸大哭。她向来是体面管事婆子,结果到了这大房的地界儿,不是丢面子,便是面子里子都丢了。

      短短不过两日,贾府的下人们便有意无意间得知了,老爷的母亲派了个老货来,羞辱自家大小姐。更是挑拨离间,想叫大小姐和林姑娘生不痛快。

      而国公府,则是到处传闻说,那林家姑娘鼠目寸光不识好歹,大房的姐儿恶毒善妒。二人是一丘之貉。还皆是目无长辈,难怪都不得老太太青眼。

      因此,这两府的下人们,在街头遇见,也是各自啐一口,谁也不稀得搭理谁。满京城闲磕牙的又有了新乐子,却是欢喜的很。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1章 满堂花醉三千客 碧霞流光一舟轻(中)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