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茉莉花开 ...


  •   茉花街是青城的一条老旧的街。低矮的平房挤凑在一起絮絮叨叨着邻里间的家长里短,砖瓦已经由黑褐色染洗成灰白色,细细密密的杂草摇曳在砖隙间一岁一枯荣。这里终日弥漫着劣质洗衣粉的味道,房檐下搭起的塑料绳晾晒着花花绿绿的小小衣裙和藏青色的粗布衣裳,滴滴答答,水渍在地上积起一滩小洼。房子与房子直接隔着一条不甚宽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异常光滑。但石板与石板的间隙却很大,每当有自行车骑过,都会发出“嘎达嘎达”的呻吟。路边总趴着一只老狗,而屋顶上总闲散得躺着几只晒太阳的小猫。时而有一两只的野猫穿过狭窄的小巷,也许哪只瘸了腿,也许哪只带着个大肚子蹒跚,但无一例外它们的毛发都结成一块,身上藏满了虱子。散发这茉花街的味道,陈旧,慵懒。
      住在茉花街的人家很多,一小部分是租地儿闲散做生意的,另一部分则是居住在此多年的。这儿的空气总是安闲的,透着不经意的,却也是热闹的,散播着故事的。因为这条街的年龄,据说比这条街上任何一个人的年龄都大很多很多。
      我是在九岁那年暑假搬来茉花街的。父母要去外地工作,无暇照顾我。我便来到了居住在茉花街多年的奶奶家。
      茉花街究竟有多老,我是说不出。只知道家外面的墙已经很旧了,墙体斑驳,砖隙间偶尔探出一两根小草。只是用手一拍,白粉就簌簌地掉,剥落下一大片墙皮。
      我初到茉花街的几天很不适应。一来,我总想念妈妈;二来,这里似乎没有和我年龄相仿的小孩儿;三来,这里早上太闹了,而平时又太静了。但奶奶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她说,这里一直是这样的。
      茉花街的早上是吆喝着的油条包子豆腐脑。摊主不外乎是些公叔婶娘们,大清早在自家门前摆上几个小方桌,施展着自己活了大半生积攒下来的手艺。这些小方桌大多时候是用不到的,因为光顾她们的只有这条街上清早遛弯回来的老头老太太。
      都说“鸡叫三声天快亮”,天还没亮,对面豆腐铺子的阿田和他的媳妇西施就开始忙活了。茉花街纵贯五里路,就他一家豆腐铺子,他总说他肩负着住在茉花街的每一个人的餐桌。每到他这么说时,他媳妇西施白净的脸总会一红,嗔骂他:“呸,不臊吗?”
      然后是做生计的各家各户,炸油条的徐老头啊,卖牛奶的笑婆婆,煎包儿刘……“咯吱——”是门推开了,“咯吱——唿哒”是门阖上了,“嘎达——嘎达——”是车轱辘在青石板上碾过。卖水果的老孙叔叔推着小车吆喝着:“水灵灵的大蜜桃嘞——刚摘下的杏儿嘞——”从东走到西,再从西走到东。会做花裙子的王裁缝是最晚开门的。一般他开门,就日上三竿了,茉花街已经回归宁静。
      我刚来的几天有赖床的习惯,奶奶便来拍打我:“茉莉,茉莉,王裁缝都起来干活了,你再不起就睡成小胖猪咯!”
      于是我便揉揉惺忪的睡眼,打一个大大的哈欠,再伸一个懒腰,才慢腾腾地挪下床来,穿上奶奶给我做的小花布裙,拖拉上麻布凉鞋,去厨房寻找吃食。
      早饭一般是豆汁儿和油条,再加一个黑黢黢的茶叶蛋。这个季节奶奶还会洗上一盆水灵灵的蜜桃。奶奶从阿田家打来的豆汁儿早已经煮好,表面浮着一层薄薄的豆皮儿,盛在碗里凉透了,在盛夏的早上喝着刚刚好。我剥了鸡蛋,吃了油条,吸溜吸溜几下就喝完了豆汁儿,然后把碗放到碗池里,哗啦啦几下冲洗干净,就蹦蹦哒哒跑院子里去玩了。
      奶奶这个时候都是在院子里料理她的花草的。她极爱花,篱笆上缠绕的牵牛,墙脚根一大朵一大朵盛开的月季,据说春夏之交墙壁四围会开满蔷薇。每天早上,奶奶买完早饭后,便是照料她的花。先要细细洒一遍水,再看看哪朵花招虫了,哪朵花要谢了。院子的每一株植物,都是奶奶的宝贝。我出了堂屋,奶奶正蹲在院子的花丛前,拿着小铲子,不知道在刨什么。见我凑过来,奶奶招呼我上前:“你看,我今天去集市买的这花。”
      奶奶手边放着的几根细细小小的枝条,叶子绿葱葱,上面可怜兮兮地点缀着几粒儿星星点点的小白花儿,看起来委委屈屈的,和这院子里盛开的大朵大朵的花风格大相径庭。
      “这是茉莉唷,”奶奶一边用手往花盆里抔土,一边说,“今儿早上我去赶集,大老远就闻着香味儿了。这花插上养活得快,而且开起花来格外香。”
      我伸手去戳戳那嫩嫩的小花苞,心里说不上什么滋味。多日来没有归属的小船飘飘摇摇,好像终于要停靠在岸边。
      ——茉莉,茉莉,你以后就住这儿啦。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