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 前尘 ...
-
平王李雷,安王李震是太*祖肃武帝与丽妃张氏之子
肃武帝李成业起于草莽,九死一生打下江山,奠定大萧基业。
嫡妻段氏是老镇国公段灏的胞妹,半生跟随李成业东征西讨,没过几天安稳日子,身体羸弱,怀了两次孩子都没留住。三十多岁才怀上李成业的次子李霆,身怀六甲时还跟着丈夫转战南北,在军营中难产生下李霆,掉了半条命,虽然活了下来,此后一直体弱多病。
丽妃张氏是李成业于战乱中救的一个孤女,幼时伺候段氏,长大后段氏见她年轻美貌,又机灵乖巧,便作主让李成业收了做妾。
张氏跟了李成业不到两月便有了身孕,段氏就让人将她送回老家养胎,顺便侍奉公婆。第二年张氏为李成业生下长子李雷,几年后又生下三子李震。
李成业登基后立段氏为后,立嫡子李霆为太子,封张氏为丽妃,封两个庶子为亲王。
那丽妃是个极有心机的人,仗着年轻貌美深受太*祖宠爱,渐渐便不把皇后放在眼里,天长日久就生出些痴心妄想来,每次见到太子便心怀不忿。回宫见到李雷更是长吁短叹,每每在儿子面前大放阙词:“你是皇上长子,哪儿比李霆差了,凭什么太子之位让那个痨病鬼的儿子占了去。那个痨病鬼也活不了几年了,到那时皇后的位子除了我还有谁有资格坐。你在你父皇面前也争点气,太子的位子未必没有机会争一争。”
年少的李雷嘴上不敢说什么,一来二去的野心窜得比个头还要快。
太*祖日益衰老,再加上年轻时身体损耗过度,上了年纪后伤病交加,于男女之事渐渐淡了。丽妃正值壮年,难耐寂寞,竟与当时降臣、前朝梁国太子温澜暗通款曲。
梁思帝温阳昏庸无能,偏还暴虐嗜杀,穷奢极欲,连年各种苛捐杂税、重徭苦役,弄得民不聊生,暴*乱四起。
及李成业大军围困梁京时,皇城军民倒戈相向,大开城门迎义军进城。温阳也被投诚的将士所杀。
太子温澜国破家亡,眼见无力回天,无奈上表请降,李成业为尽快结束战争,平定天下,受了温澜降表。又为安抚前朝遗臣,格外开恩封温澜为“归心侯”,在朝中挂个闲职,半为拢络半为监控。
温澜不仅容颜俊美,风流倜傥,还才华横溢,幽默风趣,又会做小伏低,多年来一直安分守己,很得肃武帝欢心。李成业虽不沉迷男风,但也喜欢龙阳之乐,温澜俊美柔顺,又会曲意奉承,经常被肃武皇招进宫中解闷。时间长了,出入宫禁十分方便,宫中也渐渐不防着他,便让他找个机会与丽妃勾搭上了。可怜半生纵横杀场、叱咤风云的肃武皇帝,头巾的颜色染绿了玄武湖的春水。
温澜虽然降萧,表面上臣服恭顺,国仇家恨却片刻未忘。身为男子却委身于敌,更是羞愤欲绝,时时想着报仇雪恨。他秘密联系前朝遗贵、败军残部,又聚拢一批江洋大盗、暴民悍匪,豢养死士杀手,在江湖中成立“影门”以图复国大业。
大萧建国初期战乱频仍,各地流寇山匪横行,败兵残勇肆意抢掠,大大小小的起义暴*乱层出不穷,以至于已经登基称帝的李成业有时还要御驾亲征。而这些起义暴*乱的背后就有温澜在推波助澜。
温澜搭上丽妃本是想在宫中多个内应,方便将来起事,平时虽也温柔缱绻,小心逢迎,实则并无多少真情。不想几次之后张氏竟然珠胎暗结,温澜知道后大惊,生怕东窗事发引来杀身之祸,便让张氏打掉孩子。丽妃是个聪明人,知道温澜待他不甚上心。她年纪比温澜还要大几岁,很怕再过几年便会色衰爱驰,便想用这孩子栓住他,坚决不愿堕胎。温澜劝了几次,见她执意不允也只得由着她。
几个月后丽妃肚子眼看瞒不住了,便买通了两个御医,对外宣称丽妃身染恶疾,为防传染扩散要隔离静养。
肃武帝便命她搬至皇宫西北角一座偏僻的下院中养病。丽妃从此便明正言顺的闭门谢客,安心养胎。身边除了几个心腹太监宫女,还有两个影门死士暗中保护,传送消息。
数月后丽妃产下一个男婴,由影门死士乘夜带出宫去交给温澜。温澜正室多年无所出,只有一个妾室生了两个女儿,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他一见男婴喜极而泣,当即对着祖陵方向下跪叩拜,连呼大梁气数未尽,后继有人。
温澜为这个孩子起名温天赐,字如玉。为防以后事败累及儿孙,绝了温氏血脉,温澜便将孩子交由心腹影门左使云东来秘密抚养。
自丽妃生了儿子,温澜便将她视为大梁福星,待她自是与以前不同。为了笼络她,多次对她承诺:一旦大梁复国,丽妃之子温天赐便是太子,丽妃就是皇后,而她与萧帝所生的两个儿子也会封为亲王,将来世代袭爵,永保太平。丽妃对温澜更是死心塌地,事事以他为重,尽心竭力地为他谋划起复国大计,在宫中拉拢党羽,培植势力,以图大事。
肃武帝顺天十年,丽妃和温澜在荣禧宫密谋起事,先由丽妃下毒鸩杀皇帝李成业,温澜带影门杀手入东宫刺杀太子李霆,联合影门及宫中心腹发动宫变,诛杀朝中权贵大臣,进而控制京城局势,然后潜伏在各地的党羽乘机起事,占领各地府衙,大事可成。
不料隔墙有耳,被前来探望母亲的三皇子李震听到。李震当时只有十四岁,听到这么个惊天机密吓得魂不附体,连夜跑去找到他亲哥李雷,商议是要帮亲娘造反还是向亲爹告密。
而已经十九岁的皇长子李雷城府之深远非少年李震可比,张妃私通温澜产下一子,他早有所觉,虽对其母极为不满,但怕秘密泄露不只张氏性命不保还要累及自己,也就不敢声张,睁只眼闭只眼算了。
没想到他那色令智昏的亲娘竟然还想帮温澜篡国夺权,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坐上梁国皇后的宝座。而一旦温澜复国成功一定会诛灭李氏子孙以绝后患,他跟丽妃的承诺算个屁呀,作为皇帝长子的他到时安有命在。
可野心勃勃的李雷殿下也不愿白白放过这么个绝佳的机会,他非常愿意借着温澜的手除掉太子李霆,然后他再入宫护驾,诛杀叛逆。届时太子死于逆贼之手,而皇长子护驾有功,太子之位唾手可得。至于他那色迷心窍的亲娘……舍就舍了吧。他对李震连哄带吓,嘱咐他对张氏谋逆之事一定要守口如瓶,而自己却在王府厉兵秣马,伺机而动。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温张二人行事不密,被早已警觉的太子李霆识破,李霆秘密请来老镇国公段灏贴身保护太*祖,而未来太子妃段嘉柔随侍在他身边,及张氏逼宫,段灏及段嘉柔率禁军力挫叛匪,生擒温澜及丽妃。而段灏却为萧帝李成业挡了一剑,以身殉国。段嘉柔为保护太子李霆身负重伤,生命垂危。
李成业大怒,下令将叛匪六千余人尽数腰斩,诛绝前朝遗贵,灭温澜及张氏全族,并在江湖上剿杀影门余孽及各地温澜党羽,一时朝野上下血流成河。而温澜和张氏被判凌迟三千六百刀。
肃武帝恨毒了张氏,意欲将其二子废为庶人,流放关外。李雷自张氏事败便带着李震囚衣罪服,披发跣足,日日跪于崇德殿外哭号请罪,辩称其母所为他们兄弟二人一概不知,求父皇念及骨肉亲情赦免二人死罪。
肃武帝年老情多,毕竟是亲生的儿子,又没抓到二人与张氏串通的证据,终究狠不下心肠重罚,只是将二子由亲王降为郡王。
李雷为证清白自请温张二人行刑之日由他和李震亲自监刑。
行刑当日李成业亲率文武百官及后宫妃嫔至刑场观刑,以警效尤。
行刑的过程惨绝人寰,即便是战场杀伐、见惯生死的武将也会黯然变色,更别说那些整天只知舞文弄墨的文臣,很多都吓得双腿发软,瘫倒在地。后宫几个妃嫔吓得当场昏倒,被太*祖下令用凉水泼醒接着观刑。而李雷整个行刑过程中一直神色平静,泰然自若,负着手站得稳稳当当,只是藏在袖子里的手青筋暴出,指骨都要被他捏断了。
只可怜十四岁的三皇子李震,亲眼看着自己的母亲遭受极刑,想哭哭不出,想求饶不敢,脸色惨白,嘴唇铁青,全身抖得像筛糠一样,瘫坐在椅子上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他用惊恐、哀求地眼光看着李成业,眼泪混着冷汗顺着下巴往下滴,嘴唇颤抖着竟发不出一点声音。李成业见他实在可怜,到底于心不忍,便让太监扶下去好生安抚。李震回府后大病一场,夜夜噩梦不断,高烧不退,时时惊厥抽搐,一个多月都下不了床,眼见人就不行了。李成业到底还是心疼儿子,派宫中最好的御医诊治,又多次探望抚慰,李震才渐渐好转,数月方愈。
李雷、李震虽未论罪但终被萧帝所疑,次年便被遣往封地,无诏不得返京。哥俩侥幸逃过一劫,自是要夹起尾巴做人,提心吊胆地做他们的闲散王爷。李雷纵有天大野心,在肃武帝李成业的严密监控下也不敢稍有差池,只得耐心蜇伏,静候时机。
然而百姓经受多年战乱之苦,人心思安,太*祖皇帝自建国后便清剿各地流寇败军,平定内乱,渐至国泰民安。太*祖对他们防范得又严,李雷、李震行事稍有不妥李成业便下旨申斥,太*祖在位期间李雷没有丝毫可乘之机,一直不敢轻举妄动。
及李霆登基更以安定天下为要务,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朝中文有宁国公孙安仁,武有镇国公段辉等忠臣良将辅佐,君臣睦,将相合。宫中有皇后段嘉柔执掌凤印,一切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从不让李霆操心。大萧国力日渐强盛,而李霆对李雷和李震的监控也从未松懈。
自孝慈皇后段嘉柔薨逝李霆便意志消沉,虽不至于懈怠朝政,对地方的管控却减弱了,渐渐地也放松了对李雷李震的监控。
对于狼子野心的人来说,一有机会便要图谋不轨。而此时温张二人的儿子温天赐也己长大成人,暗中扩大影门势力。温澜事败伏诛,影门也被朝庭剿灭,当时影门左使云东来带着不满周岁的少主隐匿江湖,保住旧主一点血脉,以图东山再起。
三年前的某夜,温天赐潜入平王府,偷偷拜见了他那同母异父的哥哥,自陈要帮李雷夺取皇位,而他只要报父母之仇,事成之后影门称霸武林,温天赐便是武林霸主,兄弟二人一在朝一在野,共享天下。
李雷对这个从未谋面的便宜弟弟自然没什么好感,但当温天赐说要帮他夺取皇位时便也心动了。他虽不信温天赐真会在事成之后安心做个武林霸主,但先利用他夺位,然后再慢慢剿灭影门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如此,这各怀鬼胎的同胞兄弟一拍即合。
之后,李雷亲自夜访安王李震,游说他共谋大事,李震也明白不管他参不参与谋反,将来李雷一旦事败他都难逃干系,不如干脆助他成事,也就只能死心塌地追随他亲大哥了。
李雷李震在各自封地暗中招兵买马,私造兵甲,温天赐在江湖中招募死士,训练杀手,只待时机一到便起兵谋反。
而这次北番进犯,段山岳、段山河率大军出征,京城守备空虚,对李雷等人来说简直就是天赐良机。
升平十六年四月,李雷李震集合十五万大军,联同影门四千死士,同时从封地起兵,每到一处,先由早已潜伏在城中的影门死士做内应,破开城门引大军入城,一路攻城掠地势如破竹,轻松拿下苏杭及广陵等地,挥军直指京城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