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
-
“有浪仰高山,无风还练静。秋宵谁与期? 月华三万顷。” 范履霜眼中的无锡太湖自古乃鱼米之乡,无锡地旷山稀,虽无高山大川,然锡山、惠山偏有奇质。二山中尤以惠山林木葱郁,泉涌瀑布。
惠山之上有一书院,名曰“二泉”,取“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意。书院的山长是一方大儒,姓边名政,字善统,号侍菊老人。县内人家慕其高洁,纷纷将自家儿孙送入书院之中,期望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边政惟恐“教不严,师之惰”,办学十分严谨,是以学生皆畏惧之。边政中年丧妻,膝下仅有一子,未及弱冠,名边泽。因其父年老,需人照料,边泽便不愿参加科考,博取功名,只在书院跟随父亲做个首士,兼管些个祭祀藏书,为老父分担之意。
书院之中不乏县内任职官员并那告老还乡前任官员的子孙,还有不少县内商人大户家的族人。虽有边政这般严师教导,还是有那等顽劣学生在中间调唆生事,致使这两类学生分为两派,相互间有些不对付。边泽为人有乃父之风,儒雅温良,但不似其父过于方直,不通机变,且性格有些个散漫。遇上挨罚的学生偷懒,也只当作看不见,是以两派学生都与他交好。若是两派学生滋事,他便在中间调停妥当。学生中有一人与边泽相识最深,乃是前任吏部侍郞之幼子邹吉,邹氏族人颇多,据说出过一个王妃,在京中有些势力。邹父归隐之后,在太湖边买下所大宅,置些田产,逍遥度日。边邹二人年岁相当,自小便一处读书又有同窗之谊,甚为亲厚。
这日,恰逢仲夏午后,邹吉带一华服少年进入书院门厅,穿过君子堂来到内院边泽处,行过礼道:“这是我表弟陈碧,先见过边首士。”
少年行礼,递上拜贴:“见过边首士。”
边泽还礼:“都是自家兄弟,无需行此大礼。”他稍稍打量少年,年约束发,面相脱俗,有些富贵风流之态。少年也正端详边泽,两人相视一笑,携手进屋。
邹吉坐定之后方道:“我表弟从旧都来此消夏,便随我到书院叨扰几日,还烦请边兄代为照看。”
边泽笑道:“你我还谈什么烦请,只是少不得要向家严通报,陈贤弟还请在此稍等。”
那陈碧一手端茶一边道:“烦劳边兄了。”
边泽带着拜帖去了。陈碧这才开始打量房中,一明两暗布局,左边是书房,右边是内室,当中是正厅,墙上挂着米南宫的泼墨山水,上题“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屋内陈设简单,清一色小巧椐木家具,此时阳光明媚,洒入屋中,和着窗外白玉兰的香味,越发显得屋子精致整齐,品格不凡。
不过一盏茶功夫,边泽便回屋说道:“家严已知此事,只恐粗茶淡饭,委屈了陈贤弟。”
邹吉笑说:“夫子怎会说此客套话,怕是边兄自己加上的罢。”
边泽也不答话,只向陈碧笑道:“二泉书院粗陋,胜在惠山略有些别致风景,实不能与旧都相比,贤弟若不嫌弃,可随我一观。”
陈碧起身:“边兄过谦,旧都不过是徒有其名,比不过这里清雅脱俗。在下正有此意,还请边兄前面带路。”
边泽道:“不过博君一笑耳。”
邹吉早已不耐烦他二人在此寒暄,一听此话,脚底抹油般向屋外奔去又回首催促边陈二人:“边兄,表弟,暂且赶紧走罢,只再这么磨叽下去,便能夜游惠山了!”
三人便带了小童进山游览。陈碧一路只见山环水旋,花木扶疏,清泉幽谷,野趣横生,不由感叹清泉白石是仙境。
边泽见日头已近偏西,只带他二人去了陆子祠和二泉亭,见陈碧似有些不舍之意,便道:“贤弟莫要贪念一时误了日头,明日让小童带足干粮进山,日落方归,可好?”
陈碧到底面嫩,红了脸有些不好意思。
邹吉便道:“我的五脏庙已唱起空城计,早些回去祭它罢。”
三人一路走走停停,回到书院已过晚饭时分,边泽早已吩咐厨房单做,也并无耽搁。陈碧细看桌上只三五盘菜蔬,安排得倒也精致,下午玩得又着实累了些,胃口大开,只觉十分香甜,比平日倒多吃了些。
饭后又饮了些清茶,三人谈了一回山中景致。陈碧便有些熬不住,小童早已将行李安置在邹吉的房内,此时胡乱吃了点剩饭,扶着陈碧回房歇息。邹吉也只与边泽说笑了一番,便走回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