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1.9 器物篇(一) ...
-
提起扇子,可谓家喻户晓,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折扇。折扇,古称折叠扇、聚头扇、撒扇。而它的历史也是中西文化交融之见证。宋代,日本和朝鲜的折扇是中国进口的贵重手工艺品,有的作为该国使节或僧侣觐见中国帝王的礼物,博得中国社会文人学士们的赞赏。而日本的桧扇,起源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笏。到宋代列为日本宫廷礼仪的规范服饰品。如果宋时的中国人也认为折扇是舶来品而不取其长,或照搬过来一味模仿,恐怕就不会有后来的中国折扇之繁荣了。所幸,中国宋代的匠师在学习日本、朝鲜折扇长处的同时,又结合中国盛产竹子、宣纸的特点以及雕刻、书画等传统艺术特色加以发展。在扇骨上,以名贵的湘妃竹、棕竹取代桧木、白松木;两旁的扇柄雕刻诗词字画,扇头下垂饰玉器扇坠或五彩丝线编结的流苏。同时,在洁白的宣纸扇面上题词作画,提高了折扇的艺术水平。
到明清两代,折扇普及到了民间,更成为书画、雕刻、刺绣、髹漆、装裱、剪纸等艺术融于一体的手工艺品,充分发扬了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特长。扇面以上矾的宣纸制成,装裱讲究。董其昌、文徵明等书画家在扇面上有不少佳作,使画坛上一时有“小品胜于大品”之说。扇柄和扇骨更以象牙、檀香木等制成,雕镂也更加精巧,有的扇骨饰以髹漆,或镶嵌螺钿,五彩斑斓。
扇头的式样有竹节、如意等近百种之多。固定扇头的钉铰,虽然小如豆粒,但以牛角、铜、金、银烫印或铸造而成,式样也各不相同。橄榄核和核桃雕刻的扇坠更令人惊叹不已。刺绣扇袋,既美观,又起到保护折扇的作用。这样,明代以后,中国的折扇反而大量出口到日本,以至于到康熙八年,日本朝廷为了节约外汇,不得不诏令禁止中国折扇进口。
一把质量上乘,做工考究的上好折扇,如一枚美玉、亦如一支好笔或一方好墨,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折扇文化中,可谓是名门望族、书香子弟的标配。由于折扇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既可纳凉扇风,也能观赏把玩。其形简洁流畅,便于携带,藏于袖中,飞舞于指间,轻摇扇骨,自是说不出的风雅淡然。
折扇是儒雅风流,气节风骨。折扇的舒收自如,在于有扇骨支撑转换,扇骨多为竹制,这就让文人士大夫们思绪泉涌了,折扇冬藏夏出,顺应时令,谓之“气”;扇骨由竹制,竹子高节挺拔,谓之“节”;折扇轻摇,风动凉生,谓之“风”,折扇有架支撑,谓之“骨”。如此,一扇在手,便“气节风骨”相伴,何等大雅,怎可不玩?
折扇上表现出的洒脱、风流、儒雅,却是实实在在的长在骨髓、见诸日常。哪怕天气渐凉,爱扇之人也仍然喜欢手持折扇拜亲会友,手腕只一转,折扇便完全舒展开来,再一转,折扇又忽地严丝合缝,倏忽之间,尽显利落与潇洒。文人必得琴棋书画,而一方小小的扇面,尺寸之间,却可以尽情泼墨,占得四雅之二,岂可放过?于是,扇面书画风行开来,山水、荷花、菊花、梅花、竹影、仕女、罗汉、童趣等五花八门的绘画以及疾厉、徐缓、飞动、顿挫的书法,纷纷借开合的扇面展现出来,既可沉浸把玩,又可传世收藏,既可抒情达意,又可儒雅尽显。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把明皇帝朱瞻基扇面画松下读书图,一面是柳阴赏花图,一面是松下读书图,听听名字,似乎就能腋下生凉、心中畅爽。
对中国文人来说,折扇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又寄寓着个人的文化趣味。折扇开合自如,开之则用,合之则藏,进退自如,逍遥自在。连普通百姓也常在家中挂扇子,把扇子视为镇宅之宝。
一柄折扇,两种画面。一面历史,一面现实,一面书画,一面可能是空白,留予后人填充……抚一柄折扇,做一世闲人,这是一种多么洒脱的文化价值观。现在喜欢收藏折扇的已不全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或者是画家、书法家等文化从业者。折扇收藏群体开始年轻化,其中不乏“80后”、“90后”的身影。折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如今能够重回年轻人手中,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表现,也体现了一种文化归属感,玩扇、赏扇其实更像是一种骨子里的情怀,华夏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正是无数代人的努力,才使得优秀文化得以保存,折扇文化亦是如此,一代人老去,必定有新一代的爱扇人兴起,使之不断传承,得以发扬。
最近关注先生的时候接触到了一些折扇文化觉得特别风雅,于是今天做了一个仔细的了解。先生最近涌现出了一批极其热情的粉丝…我在逛超话的时候看到好多表白的帖子…写得非常直白,赞叹先生君子如仙隔云端的那种…有越来越多人喜爱先生我肯定特别高兴的(虽然也有宝藏藏不住的辛酸…),但我又觉得这些表白好肉麻呀…于是我就翻了翻我自己写的帖子包括前几天的日记…发现好吧我自己也写得很肉麻。不过还是不改了,毕竟这些是我那些时刻最直接热烈的内心独白,也算有纪念价值吧哈哈哈。其实很多人喜欢一个偶像是因为他/她身上有我们常人难以达到却万分欣赏渴望的一种特质或才能,然后我们在心中将那个形象细细描摹,一点点加工成自己最喜欢的样子。很多情况下我们说自己喜欢偶像的每一方面但最喜欢的肯定还是内心琢磨的那一个…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正是这种加工让偶像身上的某几种特质发挥到了百分之两百,达到最理想的艺术状态,皎皎如明月。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我们内心追求的完美应该是作为不断激励自己变得更好的标杆而不是作为在发现可能和现实中的他/她不尽相同时产生巨大落差从而攻击他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