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何抱明月而长终 ...

  •   【1】

      犬子当上皇帝时哀家有点慌。

      哀家的蠢儿子排行老四,皇家有立长不立幼的规矩,按理说他不该登基为皇。

      况且哀家同周吴郑三妃的关系处得不错,闲时还会聚在一起搓麻将。哀家的傻儿子这么拿走周妃儿子的皇位实在太伤感情了一点。

      哀家未曾想过,先帝的太子立得有多认真,传位就传得有多草率。

      哀家的儿子哭哭啼啼跑来找哀家时,哀家还安慰了他好一阵没当上皇帝没关系,年纪小的受宠,当个郡王多好啊。吃香喝辣不用起早贪黑批奏折,不用绞尽脑汁同翰林院的文官互骂,不用镇国家积粮饷治黄河削诸侯赶蛮人。

      哀家的儿子愣愣地听哀家一口气列举完当皇帝的麻烦,哭得更凶了。

      哀家才经历丧夫之痛,被他一哭实在心烦意乱,挥手要打他这不懂事的娃娃,却被站在旁边的太监拦了一下。

      哀家倒吸一口凉气,心想先帝尸骨未寒宦官便要干政夺权不成?

      结果那太监有脸色复杂地同哀家说:“真龙天子打不得。太后准备准备,明早还得朝见百官。”

      哀家傻眼到没能说出话。

      哀家的傻儿子在一旁忧伤地喃喃,数着当皇帝需要做的事,数到最后哽咽不成语。

      哀家默默地看着他,想想哀家再也不能揍这蠢儿子,哀家心都凉了。

      【2】

      不出哀家所料,翰林院是第一个来找哀家麻烦的。

      他们起草了罪状书,矛头直指哀家。说哀家觊觎皇位已久,说哀家勾结大臣,说哀家企图干政,说哀家排除异己,说哀家蛇毒心肠。

      哀家气急败坏但哀家吵不过这群笔杆子,哀家用词没他们那么丰富筋道。哀家被他们骂得没法出门,哀家忍气吞声,去找周吴郑三妃聊天诉苦消磨时光。

      最后是哀家的儿子派人来把哀家请出去的。

      哀家的儿子穿上了龙袍,坐在龙椅上熠熠生光。哀家举目,诧异地发现朝臣换了一批人,有一个文文静静书生模样的人站在哀家儿子身旁。

      哀家的儿子小声又坚定地同哀家说:“朕不忍了。他们无理取闹,朕就换掉他们。”

      哀家问皇儿翰林院再上疏开骂战怎么办。

      皇儿邀过那个年轻人的肩,眉飞色舞地炫耀:“谁能骂得过朕的丞相!”

      哀家多看了几眼新上任的丞相,认出他是谁后实在很忧愁哀家的皇儿什么时候才能长脑子。

      【3】

      皇儿上朝的时候哀家派禁卫军把丞相绑进了宫中。

      哀家横眉冷对,丞相一脸迷茫。

      哀家开门见山问丞相是不是太子少傅做不成了,心有幽怨想造反?

      丞相呆呆地望着哀家,连声说臣不敢。

      哀家拍案而起,问丞相于这种时候挺身而出接过烂摊子还是人吗?

      丞相没听懂。

      俗话说的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哀家又拍了一次桌案,气势显然不如第一次,哀家烦恼地问丞相,这时候接过这么重的担子有何居心?

      哀家没想到丞相很是诚实,都不用哀家逼问就交代了他肯当丞相是因为有愧于陛下。

      哀家有些激动,忍不住问丞相他欠了皇儿多少钱,打算什么时候还。

      丞相说他没欠钱,之所以愿为陛下分忧是因为他给周妃的儿子当少傅的时候可能教错了东西。

      哀家眯起眼,厉声追问什么叫可能教错了东西?

      “先帝驾崩前微臣好巧不巧给皇子们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结果皇位阴差阳错落到了陛下头上……臣心以为陛下是实在很是冤枉,不忍不替其分忧。”丞相越讲越小声。

      哀家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太子、二皇子、三皇子都谦虚地摆摆手不拿走皇位。

      哀家追悔莫及当时没花些银两聘请丞相给皇儿当讲师,没准这破皇位哀家的皇儿就不用坐了。

      哀家正琢磨该怎么不卑不亢把丞相放了,哀家的儿子派太监来跟哀家讨禁卫军和丞相。

      哀家纳闷地问丞相,皇儿怎么知道你们在哀家这?

      丞相含蓄地回答现在是上朝时间。

      哀家又问禁卫军从哪儿绑的丞相?

      禁卫军耿直地回答从朝堂上。

      哀家问禁卫军是不是活腻了,臭小子捂住脸趁哀家没看清前撒腿跑了。

      形单影只的丞相站在风口显得有些凌乱。

      哀家摆摆手放他去,丞相请求哀家别告诉陛下真相。

      哀家笑了,问他什么真相?

      丞相感激地再三拜谢而去。

      【4】

      翰林院又来挑衅寻事,指责哀家扰乱朝规,没准还掌控了兵权才能公然绑走丞相,本来稳定下来的朝政忽而又有些动荡。

      骂信飞雪而来,哀家撑着额,任三缺一的周吴郑怎么劝都提不起心情和她们搓麻将。

      哀家被翰林院骂惯了,皮厚了不怕,哀家怕皇儿年轻气盛一怒之下又换一批朝臣。举国上下就这么几个有才的人,虽对哀家有敌意了些,换掉了可惜。

      哀家是心高气傲的人,哀家活了大半辈子就没求过人。哀家最终还是放下架子,设宴请了丞相来,请他不计前嫌替哀家镇一镇朝政。

      皇儿看不惯哀家这般好声好气地说话,皱着眉囔囔,儿臣换掉他们就好了。

      哀家卷起袖子,想起现在不能打皇儿后又垂下了手,没好气地告诉他治理朝政要刚柔并济,傻瓜才会一味死磕。

      皇儿若有所思地摸摸下巴,试探着问丞相能行吗?

      丞相点点头回答交给臣来办。

      丞相出马,骂战没能持续三天就平息下去,哀家惊奇地问丞相是怎么做到的。

      丞相又是含糊地回答,臣动笔了。

      哀家没听懂,怂恿丞相多讲点。

      丞相犹豫着,哀家的皇儿在旁边补充,来一封骂信丞相驳一封,来两封驳两封,驳了百余来封后朝臣那边就没动静了。

      哀家连连拍手称快,问丞相是不是商贾世家,从小就跟人讨价还价,对辩论之术耳濡目染。

      丞相讶然点头承认,皇儿冷不防问丞相方不方便借一笔银两。

      丞相不满此见缝插针,慢慢回答臣父是商贾,臣很是清寒。

      哀家的傻皇儿明明知道丞相的厉害,还非要招惹他,不依不饶地追问爱卿为何清寒?

      丞相笑答,人以群分啊陛下。

      皇儿也不恼,用手指了指丞相,大笑起来。

      【5】

      哀家从丞相计,想按报名钱两多少为标准替皇儿选皇后。

      可说到底哀家还是女人,憧憬风花雪月的浪漫。

      哀家参与了选后大会,皇儿在候选的妃嫔前走了一圈,问了她们些许问题又坐回哀家身旁。

      哀家问皇儿看中哪一个。皇儿同哀家赌气,哀怨地说不就是交钱最多的那个嘛。

      哀家不理皇儿,哀家偷偷把交钱最多的嫔妃划下了名单,钦点了皇儿看中的人。

      皇儿疑惑地看着哀家,问哀家是怎么知道的,哀家瞪皇儿一眼,说你和她聊了三个时辰,哀家又不是瞎子。

      皇儿诚惶诚恐问哀家要不要把收缴来的钱还给落选的嫔妃。

      哀家抱紧了钱袋不松手,冷冷地告诉皇儿哀家阴暗得很,休想!

      【6】

      皇儿果然娶了媳妇忘了娘。

      此后事无巨细皆向皇后讨教,都不来问哀家的主意。

      幸在皇后聪慧贤良,给出的建议不输哀家。

      不幸皇后聪慧贤良,给出的建议不输哀家。

      哀家信得过皇后,也信得过丞相,哀家只是管了皇儿一辈子,该放手时有些惆怅。

      哀家别扭地让皇儿多来陪陪娘,皇儿却为难地说还有无数奏章摆在御书房。

      哀家神伤时又传来周太妃薨了的消息,哀家见不到皇儿,也凑不齐人打麻将。不再忙碌的哀家终于有空恨起了先帝。

      【7】

      先帝驾崩时,哀家哀而不伤。

      他堂堂一介七尺男儿,竟不比哀家一个女子坚强。

      不就是有外敌入侵吗?把他们赶出去就是了。不就是诸侯捣乱吗?削光他们就是了。不就是国库空虚吗?鼓励生产就是了。

      先帝撑过刀光血影的夺嫡,挺过翰林院唇枪舌剑的骂战,也御驾亲征打过胜仗。

      哀家未曾想过,先帝会有被压垮的一天。先帝的撒手人寰打了哀家个猝不及防。哀家眼睁睁地看着先帝肩上的重任传到了皇儿肩上。哀家实在害怕那些内忧外乱会在带走先帝后带走哀家的皇儿。

      哀家意识到自己不用再害怕多久,皇儿正值壮年,哀家已是两鬓灰白。吃一堑长一智,先帝的驾崩教会了哀家未雨绸缪,正视死亡。

      哀家提心吊胆地观察皇儿跌跌撞撞地成长,很多时候哀家都心疼地想扶他一把,却只能任他蹒跚学步,远远站在一旁冷眼观望。

      哀家的皇儿真的长大了,他广开言路赏罚分明,让哀家见到了先帝没能见到的太平盛世。

      哀家老了,犯糊涂时常会怨恨这盛世,它是哀家的夫君、皇儿、孙女换来的。哀家与夫君隔着阴阳,与皇儿隔着御书房,与孙女隔着万里国疆。

      哀家把怨言讲给窗外的残月听,哀家不哀国,哀家哀家。

      院里露生薇薤,微微泛凉。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