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6、立宪党 ...


  •   皇宫内,没人能管束溥年,皇亲国戚们想找溥年抗议,结果溥年根本就不见他们,他们只好曲线救国,来找辅国公。

      辅国公倒是人也见了,银子也收了,美人也纳了,就是他娘的不办事儿,被愤怒的亲王载沣打了一顿。

      载沣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但辅国公可不怕他,未来的皇帝还是他儿子呢,两人当即滚在地上打了起来,最后双双鼻青脸肿的回了府。

      其实皇亲国戚们也就是心里不平衡,真敢在朝堂上抗议的,一个都没有,或许是长久被列强打压和漫长的变法之路的铺垫,已经让他们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

      所以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大家只是沉默的注视着事态的发展。

      改革成为了朝里朝外的共同话题,本来君主立宪已经是动摇了大清的国本和根基,但是经过溥年派朝廷大臣入西洋学习经验,极大开阔了眼界的臣子们也慢慢接受了西方这种政治制度,觉出了立宪之后,几方国家机关互相制衡的好处。

      袁世凯更是威望日盛,被看作最有希望当上内阁首相的人。

      结果半路插进来了一个民主共和党。

      经过朝中有学之士的研究,发现这个党派的建立十分的复杂,是由好几个民间组织合并成的,最终称之为同盟会,不过按照其党的性质,被普遍称之为民主党。

      孙文自从去瀛台给光绪皇帝讲政治之后,光绪皇帝由原来的漠视,变得越来越激动,病情日益加重……光绪皇帝最看好的是立宪,听说溥年在朝廷准备立宪,皇权再也不能一家独大,作为皇帝的他表示十分的欣慰。

      后来孙文来了,跟他讲什么民主共和,光绪皇帝一听这什么民主共和的改革派把皇帝都革没了,这不是造反吗!

      他提倡立宪压制皇权,将皇位虚设,已经是对列祖列宗的大不敬了,但是为了人民,他宁愿背负千古骂名,宁愿对不起列祖列宗,但是如果没了皇位,那大清还叫大清?大清都不姓爱新觉罗了,他岂不是变相的做了亡国之君!

      光绪皇帝再强烈的改革心态,也差点被他气了个半死,不过他还是压下了心头的怒火,想听听他到底要讲什么。

      孙文确实是想造反,他的三民主义,民族、民生、民权、首当其冲的便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简直是对大清皇族赤裸裸的侮辱。

      不过孙文也不是傻子,当着光绪皇帝的面,他这么说就是掉脑袋的事。

      但是孙文不愧是孙文,这位国民共和主义的缔造者,拿出了国父的气度和为了人民不惜一切代价的精神,他孜孜不倦的从民生民权主义讲到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这份完整的规划让光绪皇帝目瞪口呆,也颇为恼怒。

      恼怒,是因为他觉得孙文说的也颇有道理,民主共和确实是个不错的政党,可那是对人民来说的。

      对光绪皇帝来说,无论他怎么说破了天,就算他把国家和人民说成了神话,也不能抵消一个事实——民主共和了,大清就要亡了。

      没了皇帝,自然也没了皇后、太后、亲王、阿哥……满清贵族没了这些称号,大清是谁的大清?不对,按照孙文的建国大纲来看,连大清的名号都得改成中华民国,这是赤裸裸的造反啊。

      光绪皇帝又恼又愁,恼的是他觉得民主党派还不错,挺有建设性,愁的是打死他,他也不能把大清给折腾没了。

      于是这天,光绪皇帝终于忍不住了,在孙文再次给他灌输民主共和的概念之后,他给溥年发了电报,让溥年赶紧把孙文接走,这尊大佛他快要供不起了,再听孙文折腾下去,他怕自己意志不坚,一不小心就上了民主共和的大船,把大清推入深渊。

      溥年召回了孙文,问他成果如何。

      孙文十分遗憾的说:“我觉得光绪皇帝是个好皇帝,相信再给我一年半载的时间,我必定能感化他。”

      这话说的,跟传播佛教似的,溥年满头黑线。

      没有时间给孙文传播思想文化了,袁世凯的新军练的很好,俄国之前对东北再次蠢蠢欲动打算动手,五十万大军开到了东北边境,意欲拿下东北,袁世凯迅速将编练的三十六镇新军开到东北,跟熟悉东北地势的张作霖共同指挥作战。

      张作霖在溥年的提醒下,早就知道俄国将要进攻东北,提前在各处部署了炸药,先进的军队加无处不在的陷阱,让俄国防不胜防,只能再次撤兵。

      再次打了胜仗,袁世凯士气膨胀,风头一时无两,大有压过当年被八国联军打成狗时的沮丧,满朝欢呼。

      趁着这股东风,立宪派再次要求皇帝立宪。

      溥年其实是比较希望能民主共和的,但是民主共和不是终点,大清目前的发展局面下,最好的就是君主立宪。

      然而谁都没有料到,在朝堂上商讨朝政改革时,竟有一半的大臣支持民主共和,当年将民主共和派的人混入朝堂,果真效果深刻,这些民主党人在各地地方行政上干的非常出色,尤其是孙文给溥年推荐的人才,在国家建设上都是一等一拔尖的人才,对国家的作用非常重大,这点不由让人对民主党刮目相看。

      当年中华民国能逼退大清,是因为当年的大清孤儿寡母,势单力薄,实在没人了,所有军权都在袁世凯手中,而袁世凯又有了叛变的打算,最终导致落败。

      而今,袁世凯编练的三十六镇新军,有好几只军队在旗人,在皇家的手中,大清皇族不是当年手无缚鸡之力的孤儿寡母。

      其次,无论是在东北称霸一方的张作霖、还是朝堂上呼风唤雨的袁世凯、张之洞、民间威望堪比圣人的张謇等人,都对溥年印象非常好,目前还没有丝毫打算叛变的迹象。

      甚至民主党内,在溥年身边当过侍卫,亲自被溥年提拔成地方官员,在干出一番政绩之后,不断被溥年升官的民主党派的人,也渐渐的有了变化。

      人心都是肉长的,之所以大家想推翻皇权,是因为慈禧太后的皇权确实霸道昏聩,迂腐不前,与人与国无益,然而若是皇帝换成了溥年,这位选贤任能,待人亲切,明是非讲道理的大阿哥,情况就又有所不同了。

      毕竟,而今朝堂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后来溥年提拔上来的,是人,难免就有一份舔犊之情,感激之情,回报之情。

      如李鸿章之类的乱世枭雄,都为了慈禧太后二十多年的提拔而感恩戴德,不惜名声性命,不惜为国捐躯,一直为了太后忠心耿耿。

      这些有血有肉的年轻人,更加难以对溥年这份提携之情彻底绝情。

      六亲不认的把溥年赶下台,别说专属皇帝统治的军队不答应,这些臣子们心里也过意不去。

      说实在的,认同孙文的民主共和的人很多,连光绪皇帝也有几分认同,但是真的能做到如孙文这般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定的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主共和的人,确实是不太多。

      一些民主党人在地方上做了一阵地方官之后,将更多的精力和重心,从革命的路上,转移到了百姓身上。

      真正干实事的人,不会在乎什么政党,民主共和,说到底是为了人民,只要人民能过的好,其实什么制度都是好的。

      有些人想明白了,支持民主共和的同时,对皇室的存在也并不十分排斥了,因此也能接纳君主立宪制度。

      都在朝廷做事,君主立宪跟民主党不但没有打起来,反而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双方以一种敌对又欣赏的态度渐渐水乳交融,更有人试图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希望将两者建设成更为优秀的改革方案。

      袁世凯的目的很明确,也跟孙文一样能屈能伸不拘小节,只要他能当上内阁首相或者中华民国大总统,他不在乎什么政党。

      孙文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帝制,创立民主共和,谁当大总统他都无所谓。

      农历戊申年,距离戊子年,溥年穿越到现在,共二十年了。

      身体孱弱的光绪皇帝,终于从瀛台回了到朝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退位,溥年正式在弱冠之年登基。

      然而这份登基背后,还有一项重大的任务要完成,那就是政治改革。

      溥年第一次坐在大清的龙椅上,看着朝臣们跪在地上,神圣的日光投射进大殿内,他们仿佛最虔诚的信徒,对着中华大地两千年来的皇权制度,完成最后的跪拜,竟有人热泪盈眶。

      既有对未来的期盼,又有对过去的不舍,心中的感受无法用语言表达。

      任何一种制度,存在了两千余年,那就是根深蒂固的文化思想,是扎根于这片土地的人民的信仰,而今,从始皇帝开始,人民信奉了两千年来的信仰,就要被新思想新政治取代了,说是封建残余也好,说是腐朽的制度也罢,信仰的崩溃,如何不让人感慨。

      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敌不过一群人的力量,历史的走向,是由人民创造的,这是溥年自始至终坚信的。

      看着朝堂上老泪纵横的一些臣子们,溥年也有一瞬间的不真实。

      而今尚算和平的改革和国家欣欣向荣国力日渐强盛的局面,不是他一人之力,更多是此刻站在朝堂上的袁世凯、张之洞、张謇、孙文等人共同创造的。

      溥年只是用后世的眼光,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做出了一些小小的改变,在平壤第一次战胜日本,甲午战争趁日本不备挟持日本天皇,在东北开办一所普通的国际大学,八国联军侵华在兵荒马乱中救了光绪皇帝和珍妃,在改革过程中,接纳了民主共和制度,将民主党的人安插进朝堂,跟君主立宪制度派渐渐融合。

      他一个人打不了天下,更平不了天下,他像一只推磨的手,唯一的作用,只是在背后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

      而今,历史终于走到了最为关键的节点。

      晚清政治改革。

      朝堂上民主党派跟立宪党从一开始的针锋相对,到最后袁世凯张謇等人对民主党态度的软和,以及民主党的阎锡山等人妥协的认同了皇室存在的重要性,孙文也不得不面对大清现状而做出让步,放弃驱除鞑虏的目标。

      如何和平的改革,如何在不流血不打仗的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这些革命家们心底最深的信仰。

      结合君主立宪的政治优越性,和部分民主共和的优越性,编写了一份新制度条约。

      溥年在宪法上签订署名,正式同意了君主立宪。

      解决了民主党的潜在威胁,国家收获了一大批人才,朝堂内外有袁世凯和孙文互相制约,溥年再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了。

      国家前进的路或许依旧艰难,列强依然横亘,但是有这些中流砥柱,国家只会越来越好。

      刀出鞘,枪上膛,经年一觉梦清朝,斗转星移两茫茫。

      试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