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4、改革了 ...


  •   被八国联军侵略之后的紫禁城,满地狼藉,在这冬夜萧条的冷风中,两广传来奏章,李鸿章去世了。

      他去世在一个深夜,子女妻儿促膝,据说是含泪笑着闭眼的,再也没睁开。

      溥年为他封了爵位,淮军将领们千里迢迢赶去祭拜。

      随着慈禧太后,和一大批忠实拥护慈禧太后的大臣被八国联军所杀,清朝位高权重的李鸿章也从历史舞台上退出,整个大清朝堂上,仿佛从皮到骨都被换了血液,大臣们积极谏言提议改革。

      在此之前,也不是没该过革,光绪皇帝也改革过,除去被慈禧太后软禁导致戊戌政变彻底失败之外,他在戊戌变法中一百天下了二百四十多道奏折,也让人记忆犹新,思想深刻。

      所以对于改革,大家都极为慎重。

      最重要的,也是首先必须要考虑的,便是军事改革。

      大清之所以频频打败仗,是因为大清缺乏高素质的士兵和精英将领,作战方法也极其落后,对现代武器的运用方法单一。

      溥年让袁世凯担任洋务大臣,和张之洞举全国之力,选练新兵,共编制三十六镇新军,意图打造一支世界强军。

      袁世凯和张之洞共同编练的新军,共分成三派,袁派、张派、以及皇家新军,这支皇家新军,是八旗子弟组成,由旗人控制,直接由皇帝指挥,来保卫皇家的安全。

      其次,是文化改革,在全国开办学堂,解放思想,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经验,废除八股取士的科举制。

      幸亏慈禧太后被捕时,太后党大都被八国联军所杀,此刻朝堂上只有极少数的人反对废除科举制度。

      “古人有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探索,怎么进步呢?不如你们轮流去西方学习先进经验吧。”于是,所有反对科举的大臣,都被溥年一句话从内部化解,变相的发配西洋学习去了。

      最后,才是最主要的改革,政治改革,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君主立宪。

      君主立宪制在朝野内外呼声很高,民间呼声最高的,是实业家张謇,朝堂呼声最高的,是袁世凯。

      张謇自从甲午战争中悟出了实业救国的真理,毅然决然的辞去了状元的远大前程,下海经商后,展现出了其惊人的商业天赋,短短几年就统一了纺织工业市场,并且受到了溥年当年留下的胭脂铺的启发,将化妆品奢侈品等女性生意做大做强,出口海内外,得到了各国的一致好评。

      挣了钱后,他做的最大的贡献便是发展教育事业,据统计,他一生共建了三百七十多所学堂,当之无愧的实业之父,教育界之父。

      要不是此刻国家体制受限,溥年真想封他做第一任教育局局长。

      而除了朝堂内的袁世凯和朝外的张謇呼吁政治改革君主立宪之外,此刻还有第二股改革势力,这就要说曾被溥年封为东北国际大学副校长的孙文了。

      在美国学习多年的孙文,其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愿望根深蒂固,此次八国联军攻破了紫禁城,便给了他极大的鼓舞,让他认识到时机即将成熟。

      就凭这三个人,肯定撼动不了大清的根基。

      可是袁世凯代表的是军队的声音,张謇代表的是中上层士绅百姓的声音,孙文代表的是国内一群最为有学之士的先进的声音,这三股声音交缠在一起,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呼吁,顿时就变成了震天的呐喊,余波频涤荡荡着大清的基石。

      当然,也不是没有保皇党,满清旗人,大清重臣们,全都在观望皇帝的反应,然而远在瀛台的光绪皇帝迟迟没有反应,于是所有人的目光又望向了溥年这位大阿哥。

      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受益的都是百姓,而消弱的都是皇权,千百年来,除了光绪皇帝曾经说过自己愿意君主立宪之外,没有任何一任皇帝敢将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力交给外人。

      溥年没有急着回应,改革,是一定要改革的,但是怎么改?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

      虽然目前来看,孙文的民主共和势力最小,君主立宪占了国内大多数的呼声,但是结果却是孙文的民主共和走向了胜利。

      虽然这份胜利有颇多曲折,且中华民国最终也取消了,变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从历史惊讶来看,民主共和的主要思想和方向是没错的。

      只不过,就是不太适合现在的大清。

      毕竟,目前的大清,在溥年小小的蝴蝶翅膀的煽动下,既没打过败仗,又没割地赔款,只是有点没用罢了。

      于是溥年把孙文跟袁世凯和张謇三人召集到一起,摆酒设宴,为了表示亲切,几个人围着一个桌子吃着同一桌火锅。

      溥年开口了,说:“现在的大清,就如这沸腾的火锅,人民和国家已经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了,我也想改革,但是怎么改,先煮肉还是先煮菜,煮什么肉吃什么菜,都要我们大家共同商量探讨,三位无论在民间还是朝堂上,都有重大的影响力,我们要先商量好,拧成一股绳,然后共同使力,才能让国家更好更快的发展嘛。”

      三人看了看这沸腾的火锅,想象着百姓在这滚烫的辣油中水深火热的滋味,默默移开了视线。

      袁世凯先问孙文,“这位是?”

      溥年没想到此刻的孙文如此没有名气,袁世凯居然都不认识他,只好介绍道:“这位是我从前在东北国家大学的同僚,孙先生的才学我十分佩服,孙先生的思想我也觉得有道理,只不过跟君主立宪稍微有点区别,因此才让大家来商量一下嘛。”

      孙文肯来赴宴,其实内心是十分忐忑的,袁世凯的君主立宪,虽然极大的消弱了皇权,到底可以看作是改革,可他的民主共和,直接革掉了皇帝,那就是要造反了啊。

      但是溥年来信十分有诚意的邀请他商讨改革大事,又让他十分心动,最终,为了国家的理想,他决定冒死前来赴约。

      此刻听溥年一席话,似乎对他的理想颇为赞同,孙文顿时激动起来,满怀信心充满希望的跟袁世凯讲起他的民主共和,他一直觉得皇权是他最大的阻碍,而今溥年都松了口,认可了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优秀的民主共和制度一定会让得到袁世凯的认可。

      孙文激动的将民主共和后,充满光明和希望的未来描述了一遍。

      他的言辞不可谓不激动人心,他的理想不可谓不斗志昂扬,想他孙文纵横美国香港,五湖四海,但凡他演讲过的地方,无不给人民掀起一股冒死造反的冲动。

      偏偏他面前的袁世凯跟张謇,听后无动于衷。

      袁世凯跟张謇都不是愣头青了,他们之所以支持君主立宪,不是跟随潮流随着浪潮起伏的,他们改革都是有自己的目的的。

      张謇的目的比较纯粹,就是救国,让国家强盛起来,因此君主立宪,在他看来是最好的选择,皇帝和国会相互权衡,相互制约,受益的是百姓,而且这个制度最大的好处是,只要皇帝点头答应,现在马上就可以君主立宪了,不用流血不用造反,人民马上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幸福生活指日可待啊。

      结果你孙文站出来说要造反。

      没错,这个民主共和在张謇眼中,改革革掉了皇帝,岂不是想造反?

      造反是那么容易的吗?

      现在代理执政的大阿哥溥年看起来很好说话,远在瀛台的光绪皇帝看起来似乎是同意了君主立宪,满清皇族们都对改革的偏见比较小,看起来马上就要成功了,但那只是认同了君主立宪,可不是答应让你造反的。

      孙文这一造反,之前他们营造的良好的改革氛围顿时就变了味,张謇觉得满清贵族要是能平静的接受民主共和,那无异于白日见了鬼。

      于是他冷淡的说:“改革,不一定要这么激烈,你这一改革,让大清,让皇帝怎么办呢?我认为还是君主立宪比较好,民主共和,对现在的大清来说,不妥。”

      他反对,动机不纯的袁世凯就更反对了。

      袁世凯搞什么君主立宪,可不是为了什么救国,当然这或许也是一方面,但是他私心里更多的是认为,而今的朝堂上,他手握重兵,资历老持,又跟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关系不错,一旦君主立宪,他出任内阁首相的几率是最大的。

      而孙文这一造反,没错,在他眼中,孙文也是要造反,不但引起皇帝不满,他也不敢保证自己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能超过张之洞张謇等人。

      虽然袁世凯打了不少胜仗,又管制了义和团,但是就凭着他当年在山东剿灭义和团的名声,比之实业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张謇,就弱了不是一星半点。

      真要民主共和,人民投票选举国家总统,还有他袁世凯什么事儿?

      他袁世凯忙死忙活的呼吁君主立宪,可不是为他人做嫁衣的!

      看在都是为了人民的份上,又一起吃着火锅,张謇不好说他什么,但是袁世凯就忍不了,当即拍桌大怒,道:“你这个乱臣贼子,休要胡言乱语,什么民主共和,我看你就是要造反,为了皇帝的安全,我袁世凯第一个不答应!”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