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4、雪里煤 ...


  •   溥年觉得自己的胆子在装神棍炸皇陵的磨砺下,日渐壮大。

      清朝最为严重的灾害,是光绪开年的旱灾丁戊奇荒,和光绪末年水漫京师的三年水灾。要不慈禧太后怎么非要处死光绪呢,怕不是也觉得光绪太晦气?

      除了这几年,其他时候虽然偶有旱情,但是大都平稳度过,而今解决了土地粮食的问题,只要清朝大力推广圣种,百姓就能得到足够的粮食,人民就能吃得饱,安居、乐业算是解决的后半段。

      国家要强,靠科技发展,国家要硬,靠枪杆子,而想要安居,就得解决矿产资源。

      溥年跟系统买了大量炸/药,炸开了五块矿地,只要能挖煤,百姓吃得饱,穿得暖,安居乐业才算是真正达到了。

      然而清朝肯让汉人种地,是看在圣种的份上,满清人怕挖断了龙脉,所以坚决不允许东北开矿,光靠祖宗的面子,怕是难以打动皇帝开挖煤矿,所以溥年打算曲线救国,他要在东北,开办机械制造局!

      一接到盛京的奏章,光绪皇帝觉得他们不是疯了就是膨胀了,机械制造局如此重要的工程,怎么能交给辅国公来办!

      但是这份奏章仅凭一句话就打动了光绪皇帝。

      奏章上说,开办东北制造局的所有费用,皆由东北出资,这态度……就可以好好商量一下了嘛。

      不拿钱的事,就好说多了。

      光绪皇帝不由想到当初溥年开的胭脂铺,不仅不计成本的拿出了二十万两赈灾银,极大地缓解了难民问题,日后更是将所有收入都以太后和后妃的名义,不计名不图利的发给了灾民,这份心多么难能可贵啊。

      最令光绪皇帝惊讶的是,这胭脂铺的口红和手工皂看起来小,没想到其火爆程度堪称传奇,竟迅速占领了对外贸易的近一成利益。

      要知道,大清对外贸易向来是很少的,他们地大物博,自给自足,向来不需要也不喜欢国外的东西,他们主要对外出口的生丝、瓷器、茶叶和大黄,这都是外国人喜欢购买的产品,几十年了从来没变过,甚至林则徐都曾经认为外国人少了这些就活不下去。

      可是没想到溥年研制的口红刚一生产,不仅迅速打入了敌人内部,且从丝绸和瓷器茶叶这等外国人最喜欢的交易产品中占领了一席之地,令人瞠目结舌。

      京师中现在甚至以涂口红用手工皂为荣,可见其传播之广,程度之火热,可是溥年却远在东北,将这巨大的贸易交给了张謇,没收过一两银子!

      再说这圣种,东北千辛万苦培育出来的十万圣种,若是私下售卖,本能卖出天价,便是不卖,也足够东北好几年内粮食无忧了,然而盛京将军依慷慨的命人运送来了京师,同样没提过跟京师跟各地要银子。

      这才是真正的为国为家无私奉献的情怀啊!

      没想到从前看似废物荒唐招惹事端的辅国公,实际上竟比一些口口声声言辞凿凿,看似有为实则无用的官员更爱民。

      想到这些,再看看辅国公奏章中提到的要在东北建立机械局的事,竟也不觉得他异想天开了,想为国家做实事的人,该重赏才对,而不应该打消其积极性。

      ——当然,首先得别跟朝廷要银子。

      在这一点上,辅国公跟溥年向来做的很好,一个不遗余力的送珍宝给太后,一个不计成本的送钱给后妃,父子俩将这两手贿赂玩的出神入化,炉火纯青,让光绪皇帝后院频频失火,不服都不行。

      朝廷发下圣旨,不仅准了东北自费开办机械局,而且鼓励其他省份也积极‘自费’开办制造局,并且为了犒赏溥年栽培圣种的功劳,还封赏其为东北绿营提督,全权掌管东北绿营大事。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是满清子弟,而绿营则是汉人军队。提督虽然官大,但是东北都是汉人农民,哪里有汉人军队?不过是皇帝开的空头支票,寻个由头,让溥年继续去管理这批农耕部队罢了。

      不过最令溥年诧异的,是太后居然也下了一道懿旨,封他为钦天监属官。

      之前的灵台郎乃从七品,这属官乃钦天监正六品,虽然官位并不高,但是这正六品的属官,几乎是神秘又偏僻的钦天监最高的官了。

      恐怕是之前他编造地震和祖宗显灵的事过于震慑人心,让他在皇帝和太后心目中,从一个年轻有为的少年变成了个神棍……

      东北开来了三万军队,都是些年轻的八旗子弟,仗没打过,混吃混喝倒是有一手,这批人来待了没两天,受不了盛京的寒冬,纷纷开始病倒了,盛京将军不到三天就接到了不下一百封病假信,怒了。

      他招来这一百个‘病人’,阴笑着说:“可能你们还不太懂我们东北的传统……没关系,来,本将军跟你们好好讲讲这里面的规矩……”

      将黑龙江将军的话复述了一遍,看着这批八旗子弟脸上震惊的表情,辅国公道:“还没轮到本将军告病之前,你们就是病死,也得给我忍着!”

      辅国公这边用‘东北传统’解决了八旗,溥年这边也陆陆续续招来了两万从山东偷渡来的耕种部队,但是他没有把人手全部放下去种地,而是在适时的播种了冬小麦和玉米之后,调了五千人,组建了东北机械局。

      这东北机械局就建在一处被炸开的矿产上,溥年瑟瑟发抖的站在矿地上,指挥着工人们到处挖煤。这天,工人们突然挖到了一块灰色的煤,在太阳照射下泛着金属的光泽,这正是溥年苦寻已久的白煤!

      白煤,又称无烟煤,溥年眼神闪烁的想,不,这不是白煤,也不是无烟煤,他要把祥瑞奉献给皇帝,这是新一代的——圣煤啊。

      咳咳,谎话说多了,不知不觉就成了神棍,正在惊喜中,忽然感觉脸颊一凉,溥年抬头望去,天上下雪了。

      往年再冷,奉天也是十月份才落下大雪,而今年,东北奉天,九月份便早早落下了大雪,溥年忽然恍惚的想着,九月份了啊,甲午战争,从前世七月份开始打的,而现在已经九月份了,日本却迟迟没有行动。

      推迟了两个月,历史真的会因为他的到来改变吗?

      甲午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古代有一段跨越两个朝代,最为漫长的天灾期,叫做“明清小冰期”。

      太和殿上,翁同龢上奏道:“臣遍查史册,发现从明朝末年开始,各地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极寒天气。冬季,大雪跨过江南,一直下到广东,且都是暴雪,一下就是一个冬季。清朝初年的《北游录》记载,当时的京杭大运河每年封冻时间长达110天。一年有四个月,运河都是处于封冻状态。而今年冬天,东北的大雪来的如此之快,恐怕今年比之往年,要更加难熬啊。”

      光绪皇帝听闻,不由看了一眼太和殿两侧的火盆,太和殿宽阔,人少,但是太监们仍然不敢掉以轻心,为了防止煤炭中毒,燃烧煤炭要开着窗户,此刻冷风飕飕地刮进大殿,让光绪皇帝觉得这煤炭烧没烧都没两样——好不容易积攒的暖气,都被风给吹没了。

      然而没办法,烧煤通风虽然冷,但是不烧煤更冷。

      他收回目光,摸了摸衣袖上的棉料,想到有的百姓可能连棉袄都穿不起,叹了口气,说:“百姓苦,朕也感同身受,爱卿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李鸿章便说:“百姓虽然苦,可其他时日尚且能熬下来,但是以往每年到冬季,各地的煤炭便会纷纷涨价,导致百姓无煤取暖,冻死者居多,臣觉得需要及时调整市场煤价。”

      他说的简单,但也知道这是痴人说梦,煤炭价格由商人决定,朝廷即便干涉,恐怕也杯水车薪。

      朝中顿时一片静默,大臣们低着头不说话,皇帝也低着头思考,朝廷没有存煤,不可能影响煤价,煤都在商人手中,今年不让商人卖高价,媒又不会坏,他们才不管百姓死活,大可以存着明年再卖,今年只会死的人更多,想让商人不哄抬市价几乎是不可能的。

      “唉……”

      光绪皇帝抬起头来,或许是丁戊奇荒的惨烈使他从小就对难民格外同情,此刻眼角忽然有点湿润的说:“百姓受苦,是朕无能啊。”

      连忙有大臣上前道:“不是皇帝的错,是商人的罪过啊。”

      张謇也道:“臣等定不遗余力的为皇上筹集赈灾银!”

      从前,张謇吃了太多没钱的苦,一直希望从商,觉得挣钱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和家人吃得饱穿得暖,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有的,那就是让天下所有穷苦的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比他一人吃饱穿暖更重要,所以他选择了从政。

      直到四十年后的今天,他考中了状元,入了朝堂才发现,百姓并不需要一个好官,真正能让天下所有百姓吃饱穿暖的,不是一个好官,而是一个好的商人。张謇内心动摇了,早知如此,他何必千辛万苦爬进朝堂?

      然而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张謇唯有希望溥年交给他的胭脂店能多挣一点钱,再交给可恶的煤商高价购买百姓需要的煤炭。

      吓得前来禀报的小太监一进门,发现大殿气氛不太对,战战兢兢不敢插话。

      半晌,他狠狠掐了一把大腿,上前道:“皇上,东北来报,说东北大雪过后,又出了祥瑞,雪地里长出了圣煤——”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