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3、求圣种 ...

  •   什么叫度日如年,满朝官员包括皇帝,全都体会了一遍。

      东北实在是太远了,一封信八百里加急,最快也要六天才能到,然而各省已经等不及了。

      第一个发电报的是山东,干旱的齐鲁大地上,百姓种不出庄稼,人多地少,难民成灾,山东巡抚早为此愁白了头发,此时一听说东北培育出了圣种,连照片都出来了,连忙给京师发电报,要求京师第一个给他们发圣种。

      为了引起清朝的重视,山东巡抚连发十封电报,说:“现在山东形势严峻,一触即发,不发圣种,难民怕是要反了!为了国家安宁民族团结,请京师立刻给山东发放圣种,以安抚民心救助百姓,否则将有大患。”

      京师一看这份电报,连忙承诺道:“圣种一到,立刻给山东发放。”

      其他省份本来还算含蓄,听说后立马坐不住了,天津率先发难,说:“我等距离京师最近,京师发放圣种,当先经过我天津,再往下发放,否则我天津百姓听说一亩良田产一吨粮食的圣种过家门而不入,发放给了别的省份,岂不是要引起动乱?到时候没有圣种,我拿什么理由来管束乱民呢?乱民管不住,直接涌现到京师寻圣种,可都是朝廷分配不均之故!”

      朝廷一想,天津离京师太近了,一群百姓涌来京师要圣种,那还得了!但是之前承诺先给山东发放了,此刻不好反悔,便立刻给天津回电报,说:“圣种一到,立刻平均发放。”

      一听平均发放,山东巡抚不乐意了,发电报说:“我山东的土地是天津的十倍,百姓更是天津的三十倍,我们的圣种要比天津多五十倍!”

      天津怒了,直接发电报给京师,怒斥山东:“他们山东怕不是种地种疯了吧,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典型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多五倍也不行!”

      山东在京师也是有眼线的,听闻后立马跟京师汇报道:“我山东人多地博,能种出最多的粮食,实现最大化的利益,他天津那么点人,你就是让他种,他能种出几亩地?”

      山东跟天津吵得不可开交,可苦了京师,最后京师的电报局也怒了,说:“你们要吵架,你们自己发电报,不用经过我京师电报局了!”

      经过他们这一场闹剧,浙江、安徽、江苏、福建、江西……所有省份纷纷得到了消息,本来对圣种一事还迟疑不定的浙江巡抚一看,他娘的,别人都为了圣种大打出手了,不能等,该出手时就出手,也是该轮到我鱼米之乡的浙江出手了!

      他发电报,颇为含蓄,说:“山东那破地方,根本种不出水稻,天津那破地方,也种不出几亩地,只有我泱泱浙江,自古以来,气候温润,人杰地灵,被称为鱼米之乡……”

      因为现在的电报技术还不算发达,一次只能打十几个字,别的省份大都是长话短说,偏偏浙江巡抚把一封电报分成了几十份发送,终于看完了浙江巡抚几十封电报的京师电报局崩溃了,回复道:“电报不是奏章,日后来电报,请长话短说!”

      浙江巡抚一发电报,同样作为江南鱼米之乡的江苏坐不住了,江苏一发电报,安徽又坐不住了……一天接到十几个省份平均十几封电报,京师电报局坐不住了。

      “快,快切断电源,机器过热,不能再用了!”

      然而晚了一步,电报局的机器从没这么高速的运转过,在接到最后一封发来索要圣种的电报后,机器终于不堪重负,电丝发热,断线了!

      然而这时,八百里加急的信还在送往东北的路上,估摸着一半路程都没到。为什么东北没有安装电报!光绪皇帝恨啊,既然当初别的省都按了,讲东北一块安了电报便是!

      眼看着圣种再不来,各地官员都要大打出手了,光绪皇帝每天都咬牙切齿,过得度日如年,他心中十分担忧,虽然有图片作证,东北确实种出了圣种,可万一只有东北能种出来呢?万一东北的圣种只是个别祥瑞,其实根本没有多少斤呢?

      本来没有希望的百姓,辛辛苦苦的种地,即便收成不好也不碍事,但是给了百姓亩产成吨的希望,却又跟他们说圣种不能种,或者没有圣种,百姓们大起大落,心态起伏,又遇收成不丰,岂不是要发疯?

      这时,他又暗恨如此重大之事,溥年不先跟他汇报,居然先发报纸昭告天下,简直胆大妄为,无法无天……

      此刻想什么都没用,直到半月后,京师收到东北运来的整整十万水稻圣种,光绪皇帝激动的将圣种抬上朝。

      “这便是东北的圣种?看着跟普通种子并无区别,真的能亩产千金粮?”光绪皇帝问。

      一众大臣干瞪眼,有人小声道:“这……怕不是在蒙骗圣上吧?”

      皇帝心中顿时咯噔一声,说:“宣东北的奏章。”

      奏章是溥年写的,说:“此乃十万斤水稻圣种,此圣种据观察,抗旱抗涝,亩产千金,只是培育方法颇有不同,特送来培育圣种的农民五十名,前来教习种地,另外,此次地震,多亏祖宗显灵,预示方位,才能保东北无人伤亡,皇恩浩荡,太后齐福,让关北亲王守护皇陵,自此震灾全消,此乃我大清祖宗庇佑其子孙后代啊!此次东北大丰,千古未有之祥瑞,臣请皇帝准许一部分汉人入关种地,使得我大清祖宗之祥瑞不断,培育更多绝世圣种,以佑我大清百姓安居,洪福齐天。”

      李鸿章听后,无比激动,说:“这正是祖宗的福泽,庇佑我大清子民啊!”

      光绪皇帝却思索良久,才说:“东北乃我龙兴之地,自古汉人不得入关……”

      李鸿章支持的,翁同龢自然要反对,说:“百年规矩,岂容更改,若是汉人耕地,惹怒了清祖,毁了我大清圣种怎么办?”

      这时,那被带上大殿的几名战战兢兢的汉人农民,不服了。

      有人说道:“圣种虽然是祖宗庇佑,可也是我们汉人亲手培育出来的,祖宗既然能让我们培育圣种,必然不会怪罪我们,可见在祖宗心中,早就将我们一视同仁了,偏偏你这等小人在朝中挑拨离间,真是可恨,你是满人,还是汉人?”

      翁同龢自然是汉人,却是支持清朝制度的汉人,闻言怒极,面色涨红的呵斥道:“朝堂重地,没有皇帝允许,岂容你等莽夫插言!”

      那农民好不容易鼓足的勇气顿时被抽空,吓得说不出话来。

      李鸿章马上借机道:“翁同龢大人自然是汉人,可朝廷对我等一视同仁,早已不分满汉了,东北之所以不能让汉人进入,只是因为祖宗满清皇陵需得由子孙守护,可此番祖宗降下福泽,不仅庇护了子孙,更让汉人培育出了圣种,庇护了万千百姓,此乃祖宗胸襟广博,依我看,只要能培育出圣种,让天下百姓吃饱饭,满人汉人谁来种地都可以。”

      其实李鸿章心里门清,什么一视同仁,狗屁,为了防汉人,清朝连军火都严防紧守,生怕汉人造反,向来做官轮不到汉人,打仗汉人士兵冲在前,享福轮不到汉人,种地汉人冲在前,现在东北汉人种出了良种,汉人连地都不能种了,又要把汉人一脚踢开。

      想想颇为心酸,但是李鸿章多聪明的人啊,多会说话啊,一番话既化解了满汉矛盾,又提出了具体建议,让光绪皇帝听得身心舒坦,连连赞同。

      翁同龢其实打从心里,也是这么想的,谁种不是种呢?他并不是非得巴着满人的大腿不放,只是被李鸿章抢了先,他想绊李鸿章一脚罢了,没想到却招来这么大麻烦,此刻惹祸上身,只得面色悻悻的不再言语。

      光绪皇帝思考良久,东北而今不再是荒地,每亩能结出千斤粮食,堪称大清圣地,又是祖宗皇陵所在,自然由满人管理,然而满清自古乃渔猎为主,人人习射狩猎,并不习惯种地,入关以后,虽然分得大量土地,却皆由满人管理,汉人耕种。

      满族习惯种地的人……一时之间,还真的挺难凑齐的。

      况且,满族人口大都聚居而住,若是召集一批人去东北,人少了不够,人多了恐怕有人不愿背井离乡,又不是去当官,只是去种地而已,满清人民现在生活安稳幸福,如辅国公,连盛京将军都不愿意当,谁敢保证满人愿意去东北苦寒之地种地?

      最终,光绪皇帝道:“今后,允许汉人去东北种地,再派遣一队八旗子弟入关,命辅国公在关内组建一批军队,管理土地事物……”

      这样分配,既满足了汉人对土地的需求,又保障了满人的权利,以及对东北的支配权,其实还是偏心满人的。但是朝中做得到大官的汉人,都不是愤青,自然不会因为这种程度的满汉矛盾,去触皇帝的眉头。

      圣种接连不断的从东北发往京师,光绪皇帝终于有了底气给各省官员回复,由户部按照土地面积和人口多少来分配圣种。

      同时,他道:“圣种第一次培育,望各省斟酌栽培。”

      这话的意思是,圣种虽然给你们了,但是第一次培育,能结多少粮,我也不知道,你们自己看着种吧。

      这话顿时让所有收到圣种的人心中忐忑起来,暂且不表,且说东北,溥年有了皇帝的命令,终于可以光明正大招兵买马了!

      他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