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各有前因 ...


  •   却说王氏躺在床上,摸着小腹,感觉不再阵阵坠痛,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大半,心道:不愧是县城济世堂,这药还真是管用。虽然心中还是气恼,却也强撑着笑脸对守在身边的二嫂朱氏道:“嫂子,喝过药觉得好多了。再喝两剂,许就好了。”

      “那你好好休息吧,我去和娘说。”朱氏闻言也松了一口气。转身去了堂屋和赵氏道:“娘,弟妹喝过药躺下了,说是感觉好多了。”

      镇上的大夫直说保不住了,赵氏不信,赶忙请了县城济世堂的大夫前来问诊。诊脉的时候,老大夫眉头皱得老高,半晌摇头说:“情况不太好,老夫留三副保胎药,你们煎给她吃。若是喝了还不好,也不必再看了,这孩子怕是保不住了。” 听得赵氏等人心中直打鼓。只偷偷瞒着王氏,怕她听了更要遭。

      现在听说药有效果,赵氏不禁双手合十拜了拜,口中反复念着:“阿弥陀佛,老天保佑!”

      赵氏这般紧张王氏这一胎,朱氏心中虽泛酸,也能理解。这是有前因的。

      -----------------------------------------------------------------------

      当初婆婆赵氏给四弟定下娘家侄女,正是在和王家定亲后不久。赵氏的心思,朱氏想也明白,家中三个儿媳,均不是自己亲自选的。老四媳妇,定要如自己的意。趁老四还没有中意的姑娘,赵氏过年回了趟娘家,小住了两日,第三日回来就和刘大山商议老四的亲事。刘大山对老妻还算敬重,两人相濡以沫一辈子,老妻心中想什么,他还是能猜到一二的。刘大山心知老妻其实最宠老四,给他选的媳妇定不会差,也信老妻看人的眼光,便点头答应了。

      老四刘志从小嘴甜会哄人,赵氏更偏宠一些,觉得老四将来一定有出息。八岁时就送他到镇上的学堂读书,这是刘平都没有的待遇。商议定亲时,老四才十四岁,没什么中意的姑娘,对亲事也没什么想法,见父母做主,又听赵氏说姑娘千好万好,也就答应了。几日后,赵氏回娘家,风风火火的定下了亲事。每年回娘家,赵氏都带刘志去未来岳家拜访,也让年轻人互相见见面。周杏花虽容貌只是中等偏上,但低眉顺眼,和人说话时细声细气,一副好脾气的样子。虽然体型微胖,却恰恰符合赵氏等老人家喜欢的好生养的样子。此外,周家有良田二十亩,比刘家还强些。刘志对这门亲事还算满意。

      谁知去年过完年,正月初五刘家依约去周家下聘时,周家竟提出要比早先商议好八两银子还多近一半的聘礼,要十五两。刘家连年嫁娶,还供儿子们读书,已是没什么钱了。周家却不信,刘家几个儿子都供,还将小儿子送去镇上学堂,怎么会出不起十五两聘银。十五两,刘家是有的。不过其中十两是预备给三子刘平今年考秀才的。这也是当初向王氏提亲时答应了王家的。

      周家要这多的聘礼,赵氏心中别提多后悔了!当初不是没有其他好人家的姑娘,怎么就鬼迷心窍选了娘家侄女呢。还以娘家侄女会贴心,向着自己,现在看来简直是诛心啊!

      周家留下话,二月初五之前,必须送来聘银,否则亲事就别再提了。当初李氏过门,比着村里一般人家,给了聘礼六两;朱氏是镇上姑娘,自然不同,给了八两;王氏条件更好一些,但王家并不贪图聘礼,也是给了八两。周氏这里,简直是狮子大开口。

      周家要这些聘礼,也是赵氏回娘家常常吹嘘自己过得不错,让周家有了错误的判断。周家小儿子马上要娶亲,家中人口渐多,想要另起一处房子。周氏两个嫂子就把心思打到周氏聘礼上了。周氏母亲是个耳根子软的,没什么主意,虽然也疼周氏,但更疼爱小儿子和几个孙子,架不住两个儿媳整天在耳边念叨,稀里糊涂的同意了。若是亲事不成,周杏花固然再难嫁到好人家,但刘家名声也不好听了。出不起聘礼,刘家少不得被人背后嘲笑,刘志再想娶个好媳妇,也会受影响。为此,赵氏亲去请了娘家族叔,多方斡旋,定下十二两银子的聘礼。

      这事情,刘大山夫妇反复思量了几日,才在一日晚饭后,留下儿子儿媳说这事儿。

      “十二两聘礼忒高了些,老四是要娶个仙女回来呀。”朱氏首先说道。想她镇上的姑娘嫁过来,都没要这么多聘礼。“反正我们二房的钱都交到公中了,是再出不了的。”

      “是有点多。”老二刘兴也轻声道,但却没说二房能不能再出。

      “周家要得真是太多了。娘也知道,我们的情形和二房一样,再出不了的,况且今年还要科举。。。”王氏不等刘平开口,急忙道。

      刘平本要说什么,但听王氏提起科举后便闭口不言了,算是默认了王氏的话。

      “老大,你说?”赵氏问道。

      “娘,确实太多了。”刘忠沉声道。

      “老四,你说?”赵氏又问。

      “娘,哥哥嫂嫂说的是,要不这门亲事算了吧”刘志低着头说,一副丧气的样子,惹得赵氏又怜又愧。

      “娘,不知公中还有多少银子?”朱氏及笄前一直在镇上自家的木雅居里帮忙卖东西,向来快人快语。

      见大家都支着耳朵听,赵氏也不避讳的说出来:“家里连年嫁娶,不少花钱的地方。公中只还有二十五两,今年免徭役要交二两银子,我本打算十两给老四娶媳妇,十两给老三考秀才。还剩二、三两银子,紧紧过也能行。”

      众人听了一阵沉默。

      “娘,要不这次徭役我去吧,早年都是大哥二哥去,现在轮也轮到我了。咱家现在能省一两是一两。家中的钱先紧着四弟娶媳妇。考秀才的银两,儿子还有几分脸面,可以和同窗筹措一二。”刘平率先出声打断了沉默。

      “什么,那怎么行?”王氏急忙反对。老四娶个亲,怎么就要丈夫去服役,还要去借银子了呢。

      然而其他人并不出言相阻,想来巴不得这样呢。否则每房都要至少拿出二两来。兄弟们如今各自有了儿女,自然会考虑自己的小家。老大、老二对家里供老三、老四读这么多年的书,花了那么多银子,不是心里没有想法。加上媳妇们在耳边不时的絮叨,心中其实早有些不平。只碍于孝道和兄弟情义,没有明说出来。此时,见老三自己提出来,反而松了一口气。赵氏、刘大山也是如此。

      “那此事就这样定下。老三,你先安心去服役,考秀才是大事,家中也会想办法筹银子的。老四,这次是你三哥成全了你,要记得你三哥的好。”刘大山一锤定音。虽然王秀才一直夸奖三子刘平的学问,但赵氏和刘大山并不懂这些深奥学问。对于三子能不能考上,心里一直打鼓。碍于与王家的约定,还是要让刘平去考一趟的。只是早早与刘平商议过,家里银钱紧,只再考这一次,不中就算了,去做个账房先生等活计也是很好的。刘平也是一口答应。这事儿老大老二也是知道的,所以对老三读书花费如此多,虽有不平,但并没有闹出来。

      “忙完了老四的亲事,你们兄弟也就都成家立业了。以后你们各房赚的钱,交公中一半,自留一半吧。”赵氏紧接着抛出这话,让沉闷的气氛好了许多。可以光明正大攒私房钱了,李氏、朱氏、王氏脸上才都有了笑模样。对给周家多一些的聘银,不再反对。

      “相公,爹娘怎么能这样,也太偏心了?”回到房间,王氏搂着熟睡中的儿子,对刘平埋怨着。“相公,你怎么这么傻!周家要这么多银子,不如不娶了。”王氏还是对丈夫去服役,和需要出去借银子一事颇为不满,继续道:“二嫂说得对,周氏又不是什么仙女,当初我嫁进来也不过八两聘礼。”

      “你小声点,别吵着儿子。”刘平坐在床边,看着快两岁儿子安睡的侧颜,轻声提醒王氏。见王氏还在气恼,压低声音解释道:“刚才你也看到了,大方、二房都不愿掏银子,按理咱们钱都交到公中,也是没有私房银子的。平时各房偷偷攒下一些私房,爹娘也非完全不知,如今过了明路也是好事一件。爹娘既提出来,多半就是不想悔婚,老四想来也是不想悔婚的。我总不能为了考功名,让兄弟婚事办不成吧,那样我的名声能好?再说爹娘也说了,家中也会为我想法子筹借银子的。对我读书这些年花费了许多银钱,大哥家、二哥家不是没有怨言的。要是再让四弟和娘也心生不满了,我们在这个家还能好?我心里有算计。至于服役,不过就是干一月活累,之前也不是没去过,你且安心吧。爹娘这些年供我读书不容易,以后这话别再说了。”

      王氏听刘平说的在理,很有成算,又见他脸色有些苍白,想来心中也是不舒服的,口气不禁也软了下来。轻声道:“相公是有大学问的,等考出来他们就知道了。要不我回去问爹娘借一些?考前这段时日多重要,人家都在家中温书,你却去。。。”王氏说不下去了,小声哭泣了起来。

      “过几日我去服役,一个月就回。等我回来后再议吧。”刘平想了想,不到万不得已并不愿去岳家借银子。“至于温书,我平时有些积淀,也不差这一个月。”刘平安慰道,其实对于此事也是郁郁在心。

      王氏想着乡试在三月初一,距今还有两月,等刘平回来也还来得及。便没有再多言,开始翻箱倒柜给刘平准备服役的衣物。

      谁知刘平服役最后一天竟然出事了。

      “赵婶子,快出来!你家刘平被石头砸伤了!快着人去接!”同村的宋贵过来报信。

      “什么,严不严重?”听儿子受伤,想来精明的赵氏也慌了。

      “伤了右胳膊,好像骨折了。大夫看了,说是好好养着能养好。只是伤筋动骨一百天,两月以后的乡试怕是参加不了了。”宋贵忙捡主要的说出来。心中也为刘平惋惜。

      刘家给周家十二两的聘礼一事,早在村中传遍了。为了给老四娶媳妇,连考过童生,今年要下场的刘平都去服役了。结果,哎。。。

      村中几乎人人都说,这事是赵婶子糊涂,偏心小儿子和娘家侄女,真不知周氏是个什么样的天仙。

      听说婚事定在八月初六,到时定要好好过来看看。

      ---------------------------------------------------------------------------

      朱氏看得明白,当初就因四弟的亲事,三弟没能参加前年永泰七年的乡试,就一直郁郁不乐,脸上没有一丝笑模样,直到一月前弟妹诊出这个孩子才好些。如今弟妹又被周家孩子冲撞,若是腹中孩子保不住,如何向三弟交代?只怕兄弟阋墙,就在眼前了。

      朱氏明白,赵氏当然更明白,心中不住庆幸:还好,没被镇上的大夫吓唬住。不枉又花了两贯钱,请县城济世堂的大夫开了保胎药。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