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梦起 ...

  •   一
      常念是第一次来常家老宅,也将是最后一次。
      他远渡重洋从美国回来是来主持老宅的出卖事宜的,此后美国将是常家的立身之处。
      常念倚在二楼书房的西窗口,窗口对出去是一个旧式的戏园。夏末的风裹着那些迟迟不愿离去的暑气扑面而来,吹得常念一阵烦闷。
      老宅出卖之事原本已由中介协商妥当,常念此来只为签署转让协议。奈何事到临头,那买家不知是从哪儿听了些个风言风语,直道这宅子风水不好,跟常念讨价还价起来。而谣言的对象正是这一座戏园子。
      据说,这戏园子闹鬼。
      楼下一阵嘈杂,那一对夫妇买家出现在西偏门口,一直在手舞足蹈比划讨论着。待眼睛瞥到那戏园的外墙,顿时像讨债的见到了欠债的,言辞更加激烈起来,对着那墙指指点点,把在常念这没讨到便宜的怨气都撒在了墙上,一点没顾忌自己还在人家门口,又或者故意指桑骂槐给人听呢!
      常念冷眼看着这对夫妇像演相声一样,你一句我一句地搭腔。常家不缺这点钱,但他是故意的。
      那尖细的嗓音似乎又在耳边炸响:“我们都打听清楚了,这房子旁边的戏园子不干净的嘞!噢哟~吓死人了!要不这样吧,你给我们便宜个几万块,我们呢,就勉为其难收了这房子。不然这风水不好的房子谁要哦!”为了加强说服力,她又重复了一遍,“吓死人哦!”那仿佛拿捏住了别人的弱点而趾高气昂的样子直像一只从游客手中抢了吃食的猴子,那涂了厚厚一层脂粉的脸都兴奋得扭曲了起来。
      可常念是什么?那是铁板!你一头撞过来只能自认倒霉。
      “不送!”
      二
      看了一会戏,楼下的夫妇还不走,常念有些不耐了,实在聒噪得有些碍眼。手已经触上了窗边的花盆,只消一个动作,这个盆子就会在那夫妇身边炸开,惊他们一吓。
      “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立小亭深院……”
      在花盆粉身碎骨前,锣鼓声突起,那极轻的,像是随时会散在风里的悠扬婉转的腔调穿过园子东墙边的柳树,穿过雕着戏剧经典的漏窗,穿梭在躁人的噪音间,把夫妇两的抱怨一一击碎。他们突然就息声了,眼珠瞪得有原先两倍大。
      “闹鬼了——”惊恐的喊声响彻了整个巷子。汽车绝尘而去。
      戏园子里的曲声依然在风里忽上忽下——《牡丹亭》,常念爷爷最喜欢也是唯一喜欢听的戏曲。耳濡目染,常念对此也能称得上熟悉,现在唱的是《游园》。
      常念觉得自己应该去会会这个园子,怎么着它也算是吓走了自己的客人。那夫妇估计是不会再回来了。
      这戏园的历史要追溯到民国时期,当时在这个镇上也算排得上名号。牡丹园,是这个戏园的名字,因为这戏园最卖座的曲目就是汤显祖的《牡丹亭》。这些是常念从门口的景点介绍的石碑上看到的。
      石碑上还写道,这座戏园曾在抗战期间被炸毁过一次,还炸死了日军的一个小队,大小也算的上是个抗日的“英雄”了。于是,赶着文化和缅怀历史的潮流,镇民们兴冲冲地把这里拾掇了一番,在原址上重新照着样地“临摹”了一座“牡丹园”出来。
      常念望着木制的门庭,工匠在建造时大概是特意制作出显旧的效果,木头上的漆深沉而灰暗,仿佛真的承受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奈何那种经历岁月洗礼的厚重感终究是模仿不出来的。
      不过,要说这座“牡丹园”是纯粹的山寨版也不尽然。除了这脚下的原版地基,常念很快在中庭的入口处见到了仅剩的两件历史的遗物。
      穿过门庭,一打眼就能看到悬挂在中庭大门上方的那块门匾。整块门匾就像是一位刚从火场逃生的老者。匾身上有着好几道裂痕,“牡丹园”三个字被熏得发黑不说,最下方更是一线明显的焦炭了。大概鉴于这是实打实的文物,所以并没有给它上新漆,就这么灰头黑脸地架在门上方,注视着每一个进入园子的人。
      匾下方右侧的墙上挂着一张装裱严密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方贴着几个金灿灿的字“‘牡丹园’原照”。常念盯着这张照片看了很久。当时应当正是“牡丹园”开门上戏的时候,整个中庭的露天广场上座无虚席。而这张照片明显是从戏园东面的高处拍摄而来,由此整个戏园的格局一览无余。常念不由地想到了老宅的那个阁楼。因拍摄技术和距离的关系,戏台上的情景并看不大真切,只隐约可从装束判得是两个女性角色在挥袖对戏。心中升腾起一种莫名的感受,常念说不上来,但他认定,台上的正是杜丽娘和春香——游园。
      “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立小亭深院……”
      园中的曲声兜兜转转,宛如寻不到爱人的杜丽娘,又哀怨地回到了起点。常念在中庭露天广场的戏台后面找到了曲声的源头——老大爷手里抱着一只老式的录音机,眯着眼睛,嘴唇不时地蠕动几下跟着哼唱几句,听得津津有味。
      也怪刚才那对夫妻自己做贼心虚,对着人家的院墙各种尖酸刻薄,再加之道听途说的那些谣言,曲声一起,自然是吓破了胆。
      常念找了张凳子,在一旁坐了下来,并不出声打扰老大爷。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爷爷已经离不了床了。常念和爷爷最亲,最后的日子几乎是他陪伴着老爷子走过。老爷子卧在床上最喜欢的就是让常念给他放《牡丹亭》,一遍一遍,仿佛听到天荒地老也不会厌倦。那神情,与这老大爷只是单纯沉浸在戏曲的美感中全然不同。乐声起,爷爷原本迷蒙的双眼就会突然盈起点点光亮,像迷路的航船突然在虚空中找到了方向。怀念、伤感的潮水此起彼伏,眼里的光亮忽明忽灭,忽而就承载不住了,化为两湾春水。常念想,如果可以选择,这两湾春水必定是想流向遥远的东方。那里是《牡丹亭》的故乡,是爷爷的故乡,这一曲在异国他乡唱响的《牡丹亭》化作了一座桥梁,牵起了爷爷所有的念想。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念的是什么,即使是常念。
      一曲终了,老大爷终于注意到了常念。
      常念站起来微微俯首致意:“您好!我叫常念。”
      “是听说常家有个俊小伙子回乡来,你跟你爹长得可真像……每年回来祭祖宗的是你爹吧?”老大爷不确定地问。看常念点头了,大爷爽朗一笑,“我呀,姓张,你叫我张大爷就好。哎哎哎~你坐你坐!”
      待常念坐下,张大爷又笑开了:“我和你爹也算是老相识了,他每次回乡祭祖宗都是我帮他置办的物什。不过他从来不多逛,总是祭完祖宗第二天就急匆匆地走了。”
      “我爸他这个人讲求效率,做什么事都很干脆利落。”
      常念也笑了,几句简短的对话,横亘在心间的隔阂感蓦然消逝了,似乎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在他和这个初次见面的“故乡”之间弥漫开来,绵长而柔软,就像——爷爷的怀抱一样。常念想,难怪历来总是很多人吟咏故乡,原来故乡对归来的游子是这么温柔。
      张大爷站起身,锤了锤自己的肩背,说:“看我这老头子,你一定是来逛园子的,尽被我拉着说话了。离关门还早,你可以慢慢看。”
      “但记住……”张大爷顿了一下,放轻了声音继续说,“上楼梯靠左最后一间房千万不不要进去!”
      “那房间有什么问题吗?”
      这次张大爷停了好一会儿,像是犹豫要不要说,最终他还是靠了过来,只不过声音压得更低了:“那里面有脏东西,会出事的!”
      今天第二次听到这样的话,常念有些哭笑不得,都二十一世纪了,科学都已经走遍全世界了:“张大爷,我们要讲科学……”
      “我亲眼看见的!”张大爷似乎有些急了,又坐了下来,这是准备开始长篇大论,“怪事,是从镇里准备重新造园子开始的。这里以前被炸过,再加上时间长了,基本上整个园子都坍掉了。所以就决定把那些旧的都清干净了,完全造一个新的。我当时也来了,赚几个钱也好咯。第一天做完活回到家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烟斗不见了,我想应该是落在这里了,吃了晚饭就过来找。然后你猜我看见了什么?”张大爷的眼睛一下子瞪得老大,“我看见有一个人弯着腰在瓦片石头堆里找东西,那袖子长得拖到地上。我拿手电筒对着他一照,他好像惊了一下,转过头来。那脸,惨白惨白的。吓死个人!”
      “也许只是有人像您一样,有东西掉那了。”
      “正常人谁会穿得跟戏班子那样晚上出来找东西?还是大夏天,热不死个人!”
      “那您后来还有见过他吗?”
      “哎哟,小伙子。这种东西见一次就够倒霉的了。不过,后来还真又有怪事出现了。”张大爷缓了一口气,“其实,本来我也给自己宽心,觉得像你说的,是不是搞错了。如果不是那件事……这园子是真的有古怪!”
      张大爷徐徐道来。
      “牡丹园”造好之后,除了做观赏之用,自然还要再派些其他用途。于是,镇上有事要表演个节目什么的就都安排在了这里。期初万事太平,这中庭的戏台上大大小小表演了近十场歌舞,有专门请的歌舞团,也有镇上那些喜欢唱唱跳跳的妇女们自己组织的节目。一次,村中一富户家中老人六十大寿,于是就请了一个戏团来热闹热闹。演戏的地点自然是“牡丹园”。这住的地方也不用操心,“牡丹园”四面围绕中庭广场的二层的那些房间除了摆放杂物,还置了好几间用来给客人居住。戏园就在楼梯靠右那一边的房间里住了下来。
      这次的祝寿戏要唱六天,一和老人六十大寿,二也取个“六六大顺”的吉意。戏团来的当晚就开唱了。唱完了贺寿戏,为了应和戏园的历史,又来了一曲《牡丹亭》。这虽与贺寿的主题偏离了,但怎么着也是个圆满结局,东家大手一挥,唱吧!可这一唱事情就来了。
      第二天一大早,前晚演杜丽娘的那个花旦发现她挂在屋里的那套“杜丽娘”的戏服不见了。大家一通好找,最后在楼梯左侧最东面的那间屋子里找到了衣服。屋中还多了个木架子,戏服就工工整整,呈十字状地挂在上面。大家一致认定是有人在做无聊的恶作剧。这人,不是戏团的,就是小镇镇民。于是戏团的团长和镇长各自把自己的人聚集起来,好好教育了一通,陈述了进行这种恶作剧的恶劣性。可是,有什么用呢?同样的事第三天还是发生了。这下大家可能有点心慌了,恶作剧的人找不到,训人也不训了。团长把衣服锁进了箱子,镇长也把最东边那房间的门窗给上了厚重的大锁。于是,当第四天戏服仍然出现在东面房间时,所有人都炸锅了。钥匙还在镇长手里呢,锁却不见了。你想说镇长是嫌疑人吗?总之,这下好了。戏不用唱了,戏团连这套戏服都不要了,只等着东家快点结算了钱,放他们离开;寿也不用做了,遇到这种倒霉事,赶紧请和尚道士来作法驱驱晦气才是真的。而顶要紧的,这事可不能传出去。小镇打着“历史古镇”的名号,这要是传出灵异事件,谁还敢来。于是,同戏团的人商讨好,大家都当这是没发生过。团长当然同意,这事要是传出去,被人以为他们戏团会招晦气可怎么好。
      “从那以后,这园子就冷清下来了,偶尔也就白天那么热闹几下。不过我得守在这里,提醒来参观的人,免得他们冒犯了先人。”张大爷打了个哈欠,“好了,老头子我去睡一会儿,你自己逛,千万记住我的话!”
      常念望着张大爷口中的那个房间出了神。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