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暗中谋划 ...
-
南宫旬回到西关,朝廷恩旨亦到,旨意南宫旬袭“昱王”王位加封“威武将军”,在西关位尊只居“镇边元帅”李擎一人之下。
众人皆暗羡之,谁知南宫旬坚辞不受,修书上奏道:“不孝之子,未侍奉宗前,不敢鸠占鹊巢妄图‘仁孝’,恳请圣上赐‘昱王’二子南宫彦袭‘昱王’尊位,全臣下忠孝之心。”
奏折中所言句句悲愤,“鸠占鹊巢”四字清白明晰却也狠辣异常,上了奏折南宫旬心怀得抒,虽觉此行鲁莽却也未因此忌惮龙颜震怒、性命堪忧。只是如此作为与抗旨无异,众将皆哗然,谓南宫旬前途暗淡、险不可测。不日,恩旨复至,好言劝慰开解,对南宫旬所请避而不谈,只道上感“昱王”长子仁孝,准予三年孝满后袭位。
如此旨意世所未闻,西关诸将皆言老“昱王”与天子情意甚笃,上待之甚厚,对南宫旬颇为倚重云云。南宫旬虽未按旨意受封,但如此圣意恩宠加于一身边关诸将心下雪亮,自然对南宫旬恭敬礼待有佳。南宫旬亦趁此时机结识有胆有谋的边关将士和江湖游侠,对忠心、知己之人更是体恤关怀备至,南宫旬在边关人望日隆,在诸将中有“仁义大哥”的美誉。
这一年南宫旬二十三岁,已经开始暗中为自己的皇图霸业谋划准备。
“昱王”百日后,南宫彦一骑快马飞奔西关,落日辕门外,银袍小将红缨墨马向南宫旬微笑道:“大哥,我来了。”
南宫旬彼时正聚了有过命交情的三人李桥、刘仲仪、崔明在帐中喝酒并为今后谋划打算,听兵士报“家中幼弟来投”,只道儒衣冠带昂长男儿初长成思亲心切却不料是飒爽英姿沙场名将功未成一鸣惊人。
南宫旬迎至辕门,听南宫彦之言反应不及只道:“阿彦,你怎么来了?”
南宫彦道:“难道大哥忘记我们说过的话了,我们是兄弟,不管发生什么事阿彦都会站在大哥一边、都会帮大哥。”
“阿彦……”听此言南宫旬暗暗点头,忍不住虎目微红,联想皇权帷幄中人父对亲子诸多算计,现今同胞兄弟真心相待让南宫旬心怀颇为安慰。
“既如此,快跟我回帐,我为你引见几位异姓兄弟,我们细细聊过。”
南宫旬带南宫彦回军帐与其他三人见过,言谈间方知家中情形。“昱王”百日后王妃搬进“养心斋”静修,不闻外事一心礼佛,对家中诸务及二子之事一概不论,虽身在凡间却已离尘。南宫彦打点了家中事务,向天子讨了旨意奔赴边关,天子御封南宫彦前锋偏将之职,于“骠骑将军”帐下听用。
南宫旬正思虑为南宫彦在帐下谋得一官半职,兄弟二人可互为犄角、彼此照应,未想到南宫彦身负皇命而来且已得了偏将之职。回想南宫彦初到之时要兵士禀告家中幼弟来投而非帐下令官赴任,如此言异自然因南宫彦心之所重不同,南宫彦此来并非为国效力、为己谋功,而是为了二人誓约、兄弟相携,想通此节南宫旬心中更为感动。
南宫彦到郑关隔日即为陵源国年中“圆秋”之祭,廖博界国军方主帅暗中谋划趁此机会关前偷袭,南宫彦虽初至郑关但机警应变、临危不乱,率营下兵士奋勇杀敌、死守不退,郑关得守南宫彦功不可没。郑关主帅李擎上报请赏,朝廷嘉奖破格升任南宫彦郑关左路前锋主将,仍于“骠骑将军”帐下听用。
众将皆赞南宫彦英雄出少年,也道南宫旬教导有方。闻言,南宫旬但笑不语,心中也惊讶南宫彦有如此成就,却知南宫彦确可为自己臂膀倚助。
自此南宫旬有南宫彦一旁协助,得三异性兄弟誓死相随,暗中图谋大事更加得心应手,加之战功彪著,在边关声誉日隆,其风头一时无两,“仁义”之名亦广为流传。
转年,南宫旬二十四岁。初春,原皇宫侍卫统领江向意外坠马身亡,工部宣曾参次子曾令学晋了皇宫侍卫统领,得此回报南宫旬心中大定。曾令学乃南宫旬任侍卫统领时的旧部亦为南宫旬密友,此番曾令学得任实为南宫旬暗中谋划。
此时的南宫旬自与往日不同,有能将辅佐,得边关助力,广散银钱与朝中权贵结交,频施恩义示惠于绿林,加之耳目众多、推波助澜,南宫旬只是巧用权谋,借着朝中任免升降的机会便将整个皇城安危握在手中。接下来就只待曾令学暗中经营,选用亲信慢慢换掉宫中侍卫或收为己用。皇城这道大菜,南宫旬要慢慢炖出滋味。
南宫旬暗中经营虽有小成,此时却不便出头露面,遣人于暗中活动或散布谣言,只待势成顺势而为,此时却是固守边关引而不发,做出戍边忠将的模样。
同年冬,西部郑关“镇边元帅”、御封“威武上将”、一代名将李擎阵前为流矢所伤,救治无效折陨。此乃天助人势,非因南宫旬谋划所致。边关将士皆素,天子闻知此事甚哀戚,追封李擎“戍边忠勇侯”,妻子得朝廷荫蔽。郑关主将、御封“骠骑将军”南宫旬暂代李擎之职,统领郑关将士戍边卫国。
翌年正月,郑关左前锋主将南宫彦遵郑关代主帅南宫旬之命带领前锋兵卫百人奇袭廖军后方屯粮重地博易,阻断廖军粮草供给。南宫旬趁势率众出击,一举攻破“廖博界”军营,廖军后退三十里驻守博岚。
郑关乃陵源国与廖博界国交接之地,争斗频繁焦灼僵持,十八年间大小战役不计其数,两国攻守得失各有损伤。但廖军久居林丘,善射善工役,陵源国将士常被其诡谋所害,愤懑不得抒,边关战局也因此大受牵制。今日一役,陵源国大败廖博界,陵源国国威得彰,戍边将士扬眉吐气一扫心中郁结,郑关战局因此得缓,可谓陵源国奇功一件。
郑关战事经年,军怨民苦,现如今太平安乐指日可待,众将士和子民欢腾喜悦溢于言表,且未出正月郑关臣民与戍边将士同贺同庆仿若新年。
经此一役南宫旬威名更胜,虽未得朝廷旨意,南宫旬已经是众人眼中名符其实的“镇边元帅”,非因暂代李擎之职而名。
战报未抵京畿,郑关大捷之讯已经传遍京城,南宫旬之忠勇仁义、谋略胆识更是人尽皆知。
得郑关捷讯,兵部宣何劲不敢耽搁连夜进宫呈报,然久候御书房外不得召见。月冷星稀,更深露重,何进枯立廊下一个时辰,暗中几番思量终不揣圣意。
彼时,郑关大捷的消息传遍京城,来自天子暗卫的奏报早已摆在天子案前。知南宫旬在郑关所为,天子先点头后摇头再点头,暗暗思虑驭下之道——忌惮南宫旬拥兵自重,考较圆转之处——厚赏严罚方能聚拢人心君臣同力,思前想后实难以取舍。虽不愿将郑关兵权交托南宫旬,但此番大捷世所共知,南宫旬创陵源国当世奇功居功至伟,封赏任命之事虽有违天子本意却势在必行。此时虽贵为天子统御四方,也束手束脚不能恣意而为。回头想来,此事竟似备好了窠臼只待天子入内。
目光落于案上奏折,天子心思陡转猛然悟到:现如今朝野内外、京畿边陲,南宫旬威望日隆、势如江海,今番作为竟似在逼天子授权将兵,与逼宫无异,而更令人惊悸之处则是虽为南宫旬所逼,然势不可逆、事不能免!
想到此,汗透龙袍,天子坐于龙案后半天无语,一瞬间竟不知有何可为。
待回转心神已是入夜时分,内侍通报兵部宣何劲御书房外求见,天子问询因由,内侍代为回报:八百里快递的郑关战报已到。
闻言天子暗恼,郑关战报日行八百里却不如京城流言传的快,郑关大捷之事已经人尽皆知,郑关战报此时到来不仅教人毫无欣喜可言,反倒与催命钟无异。
天子沉颜敛目只道“让他候着”,再无他言。
朝廷恩旨终至边关,众将因功受赏各有升迁,南宫彦更因首功得任郑关主将,然南宫旬却仍是暂代元帅之职,未得天子正名。众将狐疑亦觉忿然,皆为南宫旬不平。顷刻恩旨复至,其中言语谆谆、关爱厚抚,激励敦促、冀望殷殷,附言道南宫旬三年孝满,一并封赏“昱王”尊号、“镇边元帅”帅印。众将虽觉事异,但之前有南宫旬抗旨不受封赏之例可循,却也说不得其他。
南宫旬却知此为天子权谋,要用“名不正言不顺”之矩困束南宫旬两年不得兵权。然“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隔了关山万里,南宫旬虽未得封却是名副其实的“镇边元帅”,天子之威鞭长莫及,不若南宫旬就近施为掌控便宜。
朝廷虽未正式任命南宫旬为“镇边元帅”,南宫旬不在其位却谋其政,借军务整顿之机培植人脉势力并渗透至军中各处,暗中操控、畅通无阻,颇有建树。
两年潜心经营终有小成,朝野内外、京畿边陲,南宫旬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仰其仁义愿为其死命者不计其数。彼时,南宫旬二十五岁。
同年,赵紫极十三岁,于京城繁华之地开设“衍音阁”,聚集天下英才,晓谕朝政、针砭时弊,倡文坛新风;太子十七岁,尊上友亲、躬身苛行,礼遇外臣、仁怀载物,有明君古贤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