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双城 ...

  •   春初,风刮在脸上还有些生疼,大地上小草却早已冒尖,一片祥和,这里便是清河镇。大魏国最北端的一座边陲小镇。小镇被一条清澈的河流贯穿,清河镇因此得名。
      别看这是一座边陲小城,它可是大魏好不容易从邻国大新手里拼抢下来的。这要追溯到几十年前,当时,大魏和大新都觊觎清河镇。那清河镇地理位置极佳,茂盛的草原可以供给成批牲畜草食,除此之外,小镇中的清河,延延绵绵,从小河到大河,从分支到主干,一头通向大魏国都长安,另一头则连大新国都新莽。无论从商贸上,还是军事上,这一座城池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可是,多年来清河镇一直处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共同管辖之下,哪一国都没有实质性掌控这座城池,两国也多次为此起冲突。终于,在大魏第二任帝王魏文王时期,朝中夷大将军率兵,一鼓作气,攻下清河镇,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管辖。
      而此役,大新为此折了很多兵马,元气虽没有大伤,但也受损不少。第二年,新成王却突然崩了,太子即位。没料想,这太子却是个贪图享乐的主,朝政没管多少,把心思都花在宴乐上,没几年就一命呜呼了,可惜没留下什么子嗣,大新国人把心思都花在寻找后继帝王身上了,哪还有功夫顾及清河镇?同时,大魏也顺势加强对小镇的管制,以此加固大魏边疆,毕竟大新不容小觑,等它缓过神来,可了不得。夷大将军主动请缨,驻扎清河镇
      小镇开始了新的生活。数十年到今日,小镇欣欣向荣,一派祥和。人们似乎忘记了几十年前,两国为此争个头破血流的日子,似乎清河镇历来就是大魏的一样。而夷大将军也因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镇国大将,百姓爱戴有加。
      夷大将军请缨驻扎清河镇时,已年近四十,在管辖小镇的二十四年后,病逝了。举国悲痛,魏文王更是悲伤不已,要知道这两人少年时便相识。从抱负的少年,到叱咤朝野和沙场的中年人,一路携手走来,动摇的大魏也是在他们俩手里渐渐安定下来。七年后,魏文王也崩逝了,传位于次子魏定王。而夷大将军则将帅位传于独子,夷汌。
      夷汌刚步入中年,脸上线条分明,除了岁月的痕迹之外,还有内敛的智慧。他继承了父亲夷大将军的刚正不阿,行事坦坦荡荡,对国家也是忠心不二。十数次亲历出征,成功抵御外敌骚扰,鞠躬尽瘁。夷家军对他忠心耿耿,百姓们也极其拥护他,即使是在国都长安,百姓亦是如此。

      城上,石匠们正在加固护城墙,敲下松垮的砖石,小心翼翼地补上新砖。这是每年开春,清河城的头一件大事。城外正北方便是大新地界,西方则是几个游牧部落。清河护城墙是大魏抵御外侵的第一道屏障。
      “砖石要敲敲牢,泥水要糊的均匀,断不可松懈!”声音浑厚,不知情的还以为是哪一位中年将军,其实说话人却是个年青人,年龄不上二十。五官分明,自幼在军营里生活让他的脸颊有棱有角,一双眼睛睿智有声。此人便是夷汌之子,夷珩。
      夷珩继承了夷家人的特性:忠诚、勇敢、谨慎。年纪轻轻,已经跟随父亲夷汌打过几次胜仗,在军事布局上显露风范。不少将领都看好这位年轻人,认为超过其父亲只是时间问题。
      “天气怪冷的,快喝点热茶,暖暖身子,手热了才方便干活。”耳旁响起一女子说话声,温声细语的。没等夷珩反应过来,手里便一热,一看是一碗热姜茶,的确驱赶了不少寒意。
      只见那少女将一碗碗热姜茶递到石匠的手中,石匠卸下手头的工具,纷纷抬头报以感激,喝起茶来。
      “城上风真大,我的手都冻僵了。真奇怪!今年春天出奇的冷啊。”
      “是啊是啊,幸好有着热茶,真是贴心啊。”

      说话间,一张笑盈盈的脸朝夷珩迎了上来,来者是个十五六的姑娘。朱唇皓齿的,透着一股机灵劲。身材并不纤细,线条匀称,似乎很有力气,但绝不是务农的小娘子,倒有几分沙场女将的飒爽之气。她绝算不上美人,但是你越看她,就越觉得好看,说不上来是哪里好看,就是眼睛离不开她。此时,她携着一双丹凤眼,笑眯眯地看着夷珩。她便是夷汌的女儿,夷珩的亲妹妹,夷珧。
      “你怎么来了?”
      “我怎么不能来?护城墙的工事确是要紧,可也要体恤工匠们。虽是初春,但却料峭。要知道,这护城墙不是为了夷将军修缮的,也是为了百姓。你心里急,他们也急。你我知道,百姓知道,工匠们也知道。不会不用心的。”夷珧提声道。
      夷珩看了看夷珧的模样,笑了。他自然是明白夷珧的心思,人心才是军心,军心才是胜仗的核心。没等夷珩开口,夷珧早又开始倒茶送水,关切起工匠来了。
      夷珩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他佩服这个妹妹,没有女子身上的软弱,很坚韧。忠诚却又狡猾,善良却不柔弱,她很聪明,原则性很强,但有时候却像个无赖,出尔反尔,说翻脸就翻脸。这样女子怕是整个大魏也不多见。
      当然,夷珩也庆幸她是个女子,不是男子。

      近处,夷珩卷起袖子,加入送茶的队伍中。
      远处,风吹动护城墙上夷家军旗,写有“夷”字的黑边红色大字在风中摇摆不定,今年春天可真冷呀。

      长安,梦开始的城池。大魏的天下便是从这里开始的。大魏开国天子魏武王,开疆辟国。北受大新,西遭游牧,在这样的夹击之下求生存,呕心沥血,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扩充国土,建立长安。到了魏文王,更是亲率大军,一鼓作气,连下几城,巩固了边疆。这长安城的一街一亭,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蕴含着帝王的心血,将士的血泪。
      到了魏定王时期,长安城,虽不如邻国大新国都新莽的繁华,但也安居乐业,百姓富足。

      长安宫,大明殿内,药熏袅袅。
      魏定王安坐在龙榻上,正批改奏折。他时不时扶额,眉头紧皱。他不再年轻,四十有七的身体已经告诉他这个事实。早年跟随父皇征战的岁月已经在他脸上留下许多痕迹,而似有却无的偏头痛时时刻刻困扰他,最近更是变本加厉,晚上经常夜不能寐。魏定王因此显得更加多疑、暴躁。宫里太医不得不配有药熏安神,时时刻刻燃在宫中。
      眼前是高高的奏折,窗外是初春料峭,整个大宫静谧,静谧的有些可怕。十几前的那天也如今天一般吧。魏定王的思绪又回到了登基前的那一天,他至今都记得父王临走前的一幕。

      此时魏文王已垂垂老矣,身子歪坐在床榻上,手边正是刚刚服下的汤药。魏文王摇摇头,心中叹道,这身子怕是熬不过这初春了。新君,是当下最重要的事。但是心中也不由得为此挣扎。
      按照大魏礼数,嫡长子或是王后之子方能接替王位。偏偏不巧,自己这个大儿子,高煜。却是个泯灭人群中也不起眼的俗子。胆识不足,优柔寡断,身子也是弱不禁风。倒是次子高洋,睿智多变,孔武有力。在魏文王的心中,并不把礼数放在眼里。一道圣旨,即是礼。可是…… 这么多年,自己和父皇为了巩固大魏,战事连连,百姓们已经不想过这样穷凶极恶的日子了,要一个太平盛世。魏文王知道自己这个次子心比天高,比煜儿不知强上几倍,但是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的个性,如何让百姓安息?
      魏文王的眼神深不见底,心中的天平又慢慢发生摇摆煜。思量许久,口中不由身叹一口气,说道:““来人,传公子洋进来。”

      当年的公子洋,如今的魏定王至今都不知道当年他的父王内心是如此的挣扎。他唯一记得的就是父王开口的第一句话:“洋儿,你聪慧过人,可是你能保大魏百姓安定平和吗?”这一句反问打碎了这位年轻公子多少年的桀骜不驯和自视清高。它深深打在魏定王的心中,久久难平。以至于登上王位多年以后,魏定王他仍对此耿耿于怀。每每独处时,总会反复轻质问自己,他能保大魏百姓安定平和吗?
      为此,魏定王登基后励精图治、礼贤下士。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想向他父王证明自己可以,可以保大魏太平。的确,魏定王也给大魏带来了平安富强。
      “咝——”若隐若现的头疼把魏定王的思绪拉到眼前。“这头疾是越发重了。”

      大明殿外。
      苏公公服侍魏定王多年,忠心耿耿。最近却为大王忧心忡忡。
      “苏公公,你心烦什么?”
      “原来是李大将军啊”苏公公应声,回头一看,来者正是恭安侯,
      在大魏,攘外有夷家军,安内则是恭安侯。夷家、恭家都被封侯。不过恭安侯的地位更特别些,他是魏定王的大舅子,恭安侯的亲妹妹恭瑂是大王的宠妃,可惜膝下无子。这两位大将,都是对大魏忠心耿耿。百姓也是对夷恭二人敬佩不已。随着大魏国的稳固,恭安侯渐渐将重心从兵权上移至辅佐大王,但手上仍留有兵符,以备不时之需。而留守清河镇的夷家军则仍然保卫着大魏边疆。
      “恭安侯,大王的头疾似乎愈加严重,御医说了大王的病只能养,根治不了。大王现在夜不能寐,一点小事烦躁不堪。药熏一直备着,也不见得好,这可怎么办呀?” 苏公公叹了一口气。
      恭安侯低头一思,“我听说民间小调能舒缓头疾,民间就有不少大夫用小调放松经络,舒缓情绪,不妨试试。”
      “好则是好,可是大王一见宫中乐师就心烦,连新进的一批小调娘子,也不受用。这法子也行不通啊。”苏公公皱起眉头。
      “大王必定是看到一班乐师演奏,才会心烦。如果是一人独奏,时刻伴随大王,只要大王头疾一犯,就奏出小调,不见其人,只闻其声,相必也是可行的。”
      “那甚好,就烦劳恭安侯去寻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