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巾帼秀士》书评 ...


  •   中篇小说《巾帼秀士》在晋江文学城发表后,获得了百度网友和全国诸多著名网站读者的广泛好评。
      甚至有观点认为“该小说是纯粹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我表示赞同。
      然而也有少数网友质疑:《巾帼秀士》似乎只是《二拍》中短篇小说“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的翻版。

      这两者评论上的巨大差距,在我看来主要源于如何正确理解文学创作中的“二度创作”。

      在文学创作领域,二度创作并非鲜见,而且“二创”的作品也并非一定不如原作。事实上是,许多作品都经过二度创作获得成功,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实甫的《西厢记》,它脱胎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在原作《莺莺传》里,表现的主题是张生“始乱终弃”,故事几近悲剧。而在二创作品《西厢记》里,演绎的却是崔、张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感人故事。显然,王实甫从根本上改变了崔、张的故事脉络,颠覆了主题,从而成为了不朽之作。还有一些明清小说,例《三国演义》实际上走的也是这条创作路径,照样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经典名著。到了当代,从事二度创作的更是不胜枚举。例如西西的《包公》,是据《三侠五义》改写;《新白娘子传》是据《白蛇传》改写。二度创作并非抄袭前人的作品,也不是剽窃别人的创意当成自己的作品,而是明显地甚至刻意地以某个或某些核心内容为焦点,将作品重新演绎出别样的意义。它往往会瓦解原来的脉络和系统,改变原来主题,另辟蹊径,以创出一种新的面目,新的境界。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以为这类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不仅仅在文学创作的领域内会存在,即使在跨艺术领域内也会普遍存在。例如莫言《红高粱》,其中写到“九儿出嫁了”,只有短短的五个字,可是在张艺谋的同名电影《红高粱》中,却被改造成了一群西部汉子的狂欢,随着粗犷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歌声,张扬并彰显了这群汉子们饱满的血性。
      因此说,参与社会生活的一次创造是文学创作,借助史书经典的再度创造也是文学创作。中华文库里浩瀚的文化瑰宝,基本上都来自这两种创造。

      其次是可能一些网友没有深入地阅读和理解《巾帼秀士》与《二拍》“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两个故事的异同。

      比如,在二拍原著中,凌蒙初描述闻、杜两人”联床清话“一节,在被识破真相的被动情况下,女主闻氏马上就对杜生俯就雌伏,“任其所为”了 。对此,辽鹤大不以为然,他想,这哪里是“志胜男儿”之女主所应该有的举动呀!于是,同样在写这一节时,《巾帼秀士》的作者就来了个“反弹琵琶”。首先面对杜生的求欢与毛手毛脚,闻胜杰是先找个借口加以拒绝,待时机成熟后才自己采取主动。闻胜杰后来为什么会采取主动?因此时她充分认识到面前这个男人是可以托付终身的 。两个异性青年同居一室,对方已完全明白自己是个女儿身,却没有趁人之危强行占有,而是积极地营救己父闻参将,想方设法去兵部活动。眼见搭救父亲的事情有了转机和希望后,女主这才“心中感激,恩爱之心又添一分,于是用异样的目光看了他一眼”( 详见《 巾帼秀士》19、20章 ) 。在男权社会,女方能争取到主动权,一方面既保住自己的尊严,二方面又能让对方甘心情愿真心付出,这样的立意创新,应该说是很不错的,颇有些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仅举此一例,余不赘述。
      其实小说作者为了创出新面目、新高度,着实是苦心孤诣。他汲取了短篇中的精华,剔除淘汰那些消极陈腐的内容,又搜集丰富新的素材和戏码,三易其稿,才写就了《巾帼秀士》。

      作品立意上的创新,结构上的重新布局,语言文字的改革等,这些都是作者“二度创作”之成功所在。

      《巾帼秀士》的故事,就整体看脍炙人口。相对而言,上集文章结构精致,情节环环相扣,使人爱不释手:下集内容使故事圆满,且有许多亮点,唯一的感觉是女主的戏份尚有待加强。
      感谢作者激活了多个沉睡在古纸堆里的人物,让他们焕发了青春,充满了新的生命活力 ,尤其是刻画了一个富有东方智慧、志胜男儿、 光彩照人的巾帼秀士形象。
      希望再接再厉,继续更新打磨!

      书评人:刘宏球
      原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著有《影视艺术概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 精装本(2002-05 )

  •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阅读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