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捉虫 ...

  •   或者说,由于运输困难,西瓜并不能成为经济作物,贵的地方死贵,贱的地方死贱,其本身又不顶饱,种的人便也极少。

      山门村的西瓜由于成熟的早,成长的快,既沙且甜,离京师又近,最近这些年倒是极为受欢迎,据说在外地名声不小。

      可惜,在他们当地,三文钱二十斤,却费水的很,并不上算,每家每户种上一两亩地便是极限,由家中妇人精心侍弄打理,男人们更多的精力,还是要放在能活命饱腹的粮食作物上。

      他们此时的每家每户可不同于后世的三口之家或者加个二胎的四口之家,而是一大家子三代甚至四代同堂,每家每户少则几十口,多则上百口人。

      像半夏家,虽分家,但兄弟们之间感情好,田间劳作时,便会互相帮衬着去劳作。

      每年夏季西瓜成熟贩卖时,更是几乎劳动大半个村子互相帮着摘瓜卖瓜。

      一大排子人站成一排,有专门蹲在那里摘瓜的,有紧跟在摘瓜人后面接瓜的,然后才是一个一个往地头传送,再到地头装入袋中过称的。

      摘瓜人和递瓜人因为要来回弯腰摘取,就很累很磨人,往往这个工作就由自家人完成。

      摘瓜地瓜并不仅仅是一排,而是一大块田地,分成几行的瓜行,就要站几排的人,就要用到几个摘瓜人和递瓜人,要是兄弟妯娌关系不好的人家,每次为个摘瓜递瓜都能吵起来。

      他们兄弟加上闵父共五小户人家,为了避税,是分家不分户的,田地还放在一处,要等闵氏父母都过户才会分,甚至他们过户也可能都不分。

      比如闵大伯闵二伯到现在都跟他们家在一个户头上呢!

      他们五小户人家,一共种了两亩西瓜,每户四分地,都有各自家中的女眷来打理,四分听着少,实际上一点不少,尤其需要浇地时,更是麻烦无比,故家中13岁以下的男娃也是要帮着打理瓜田的。

      每到瓜快熟时,还有搭个茅草棚子,俗称瓜棚,防的也不是人,而是专门祸害瓜的一些小动物。

      路上若有人想吃瓜,只需同主人打声招呼,自去摘上一两颗便是,村人都热情的很,也并不小气,主人同过路人打开一颗瓜,边吃,边聊些日常琐事,或是附近一些八卦,倒是跟后世的吃瓜群众有异曲同工之妙。

      半夏他们的院试是六月中下旬进行,回来正好是六月底七月初西瓜成熟之际。

      虽说瓜田平日是女眷侍弄,但卖瓜时,却是需要男人们在田梗外帮着称重搬运上车的,于是,岳父他们第二日便没急着回去,而是留下来帮着卖瓜。

      大瓜卖掉后,剩下的小瓜就都留着自家吃或送人,但瓜熟蒂落的时节,家家户户都不缺这口吃的,送都不好送,许多都坏掉扔到茅房,做了粪肥。

      尹县人吃瓜不爱切瓣,都是一摔两瓣,用木勺子舀着吃,半夏三岁的六儿子一天都能吃下半颗大瓜去,只夜间跟睡在小河中似的,能尿一炕。

      他娘要揍他,他还理直气壮的说:我叫你们了,明明是你把我抱到尿盆把的尿,谁知道就尿炕了。

      好吧!不用问,这必定是憋的狠了,又懒怠起来,憋着憋着就梦到了相关的梦,然后理直气壮的给尿炕。

      她娶的妻子周氏是位勤劳能干不善言辞的女子,性格温婉柔顺,虽则常常被十来个孩子吵到生气,祸害到生气,却也从未动过孩子们一根手指头。

      半夏自己呢?

      虽则失去前世记忆三十载,本性却也不曾改变,更不会责打孩子,这就导致家中的孩子们不论男女,都格外皮实欢脱。

      家中长女泼辣,次女精明,三女灵慧;儿子们也都各个聪明,爱玩闹,胆子大。

      第一世她一生都没有自己的孩子,第二世一生未婚,第三世虽有一女,却是替身玩偶完成的某些过程,试管婴儿,她小的那些年,半夏忙,都是原主的两个记忆人格出来照顾,后来他们离开后则是保姆的事……

      这第四个世界,这些孩子虽说是她未恢复记忆时出生,每一个孩子却都是她亲力亲为帮着妻子一起照顾教养,感情便格外不同。

      忙完收瓜事宜,她便开始收拾祠堂准备桌椅,准备招收学童。

      山门村所有人家,包括他们这个族长兼村长家中都是土砖茅草房,唯有祠堂是青砖瓦房,招收学童的地点便在祠堂中。

      桌凳都半夏自己做,是那种长条窄凳,且很矮,在地上铺上稻草,直接坐在稻草上。

      屋子最前方糊上白涂,用黑色炭笔书写,做白板,白板前是高桌子,为讲桌,桌后有椅。

      本村不论男女都可来上学,不收束脩与六礼,亲戚家的孩子,包括闵家村外嫁女家里的娃都只收1分,其他孩子3分,都是启蒙班,到科举班则是5分,只收过了县试的学生,单独开班,且只收男子。

      科举班不在祠堂,在她自家屋外新建房。

      她家屋子在大哥家屋后,是一大间一小间共两间屋子,屋外只有低矮的木栅栏,东侧是三哥、二哥的房子,她家在最西侧,一排三间,都是他们兄弟的。

      他们这边建房子的地基都在乱石滩,无法种植,所以,宅基地很宽松,房子建的便并不紧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大片空地,就等着分家后给后辈建屋用。

      在大哥现在住的院子左侧是二伯、大伯家的屋子。

      他们每家有都有各自的前后院,半夏家则在西侧有一片空地,是菜园子。

      他们一家都睡在一间大炕上,屋子特别长,进深却不大,旁边一间小屋是厨房,厨房有一个大锅灶,铁锅是那种做豆腐用的特大锅,大锅和后面烟囱之间还有一个小锅灶。

      他们平日烧火用的并非木柴,而是地里庄稼收剩下的秸秆,所以冬天用火便格外节省,这也是一大家子只能睡一条炕,建一个屋的原因,不是建不起更多的屋子,反正费的不过是把子力气罢了,主要是烧不起更多的宅子。

      半夏回来忙完收瓜事宜后,就赶着打桌子,收拾祠堂,烧红砖,然后就秋收,秋收后就张罗着请人在前院建一个倒坐房出来,同原本的屋子组成一个二进小院。

      第一进院进深小,主要做私塾用,还有外书房等,第二进原本的两间屋则还是他们自家用。

      新的屋子是半夏自己用泥砖烧红砖建成,房顶是木结构,再辅以泥土和秸秆铺设屋顶。

      作为一个北方人,他们的屋子一般都不怎么用瓦,以前是用不起,后来是改成钢筋水泥彩钢瓦等,基本没怎么用过瓦片屋顶。

      因为没特意学过现代工艺,她用的是最原始的,他们打野基建这个群体常用的一种。

      就是先做好土砖,用土砖通过纵横摆设弄出露天建议砖窑,每窑能烧出大概80块砖,她制了三个窑,由长子和次子帮她一起烧。

      到族人们对红砖大惊小怪,她才恍惚想起:哦!原来红砖还是近现代才有的吗?

      但她也不会建那种大的窑啊!只会这种视频上到处教授的个人独自可以操作的原始露天窑啊!

      烧窑的木柴,还是她借岳父的驴套自家的车,到山里边去捡的树枝枯树等物。

      他们村是有几个矮山,不能开垦,只能用做采野菜,捡拾柴火之用,但离村子较远。

      在粮食都不够吃的情况下,半夏是不可能要求族人说咱退耕还林的,只能是像这些杂草小树较多,不能开垦的山头,她若是砍了人家的树,比如建房子,别人砍一颗补种一颗,她自己便多补种两颗,只能是慢慢来了。

      他们这边石头比较多,很适合建砖窑,唯一麻烦的便是烧窑的木柴不那么充足,半夏现在的父亲是绝对不会允许族人乱砍乱伐的。

      古人或许不懂什么破坏环境保护环境之类的名词,但他们从来都是在可持续发展,真正不懂的,都是现代那一茬为了经济牺牲环境的人。

      半夏并未藏私,其他山门村的人来请教,她也都一并将锻造之法告之对方,一则可以自建砖房,二则亦可以卖到其他未靠山的村落。

      山隘口到村子之间,是隔着农田的,没有将村子直接建在山下,实在是这边的山都是石山,有许多岩石,植被不多,遇到暴雨,很容易出现滑坡,没有村子敢直接建在山脚下。

      到他这边上学的,大多都是族里的娃和亲戚家的娃,还有少量附近村镇来启蒙的,倒是没有科举班的人来。

      对此,半夏也不是很在意,只安心教课。

      她家长子次子都是龙凤胎,一对13,一对11,三子9岁,四子7岁,五子和三女又是一对龙凤胎,都是5岁,这8个孩子跟着她一同在学堂上学,就连3岁的六子,她也一同拎到学堂接受启蒙。

      对此,半夏也不是很在意,只安心教课。

      基本上除了大哥家19已婚的长子,17已定亲的长女,15正议亲的次子;二哥家15正议亲的长子外,他们自家四兄弟家里5岁以上的孩子平日都在一起玩,都跟着家里的孩子一起学过。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