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捉虫 ...

  •   眼睛一闭一睁,发现自己在一个世界已生活三十多年,且已婚生子,孩子都十个,媳妇肚里还有货未卸,根据经验又是俩崽崽,半夏此时心情,岂是常人可理解,更使人无所适从者,乃自身由女转男。

      前三十年的记忆乏善可陈,不是穷便是饿,此外再无其他。

      半夏能读书,全赖托身于族长家,自己又是幼子,最是受宠。

      处于他们村这片山隘中村落联姻群中,有一位廪生,不但可以在人家那里以姻亲关系花极少的银钱读书,就连科举的廪保银,都因沾亲带故可少收一半。

      当然,最该感谢的是她自己,即便记忆是现在才恢复,但往年表现出的灵慧,也可称的上一声天才。

      回忆过去,拜师后三字经只用半日便背的滚瓜烂熟,百家姓只一日,便是千字文也不过三日便倒背如流,先生大喜,束脩直接给她免了,后来跟是将女儿也嫁给了她。

      她也争气,12岁就取得童生功名。

      可惜,考运实在太差,几次三番在临考时不是出这样的事便是出那样的故,总是不能好好考一场,一直蹉跎到如今都30出头还要考院试。

      闵村有百多户人家,上千口人,基本都姓闵。

      其他少数不姓闵的,也都沾亲带故,没有纯粹的毫无关系的外姓。

      他此次到府城前便已同妻子说好,自己已到而立之年,若此次再不中,便准备放弃科举,专心在家帮着种田养猪教养孩子,再收上几个童子,每月挣上几百文钱来贴补家用。

      因她读书耗费大又不事生产,兄弟四人早早便分了家,乃闵父为免他们兄弟阋墙主动提出的。

      兄弟四人中,他孩子最多,另三个加起来才12个儿子5个女儿,她一个人的儿子就有七个,女儿三个,都超过人家加起来的一半。

      这么多年下来,要不是靠着岳家和两个姐姐帮衬,半夏的小家早撑不下去。

      到如今,家里都养着岳家给的两头母羊,为孩子们产奶喝;家中的鸡蛋更是从未缺过,都是岳家旬日给拿来的。

      半夏此前虽没了记忆,但本能还在,岳家拿来的吃食,除了孝顺父母些许外,都给了妻子和孩子们吃,让他们补身子。

      而半夏自己为了干活不累,自学了许多种手艺,改良了许多种农具,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贫瘠的土地和干旱的天候,无论他们怎样辛苦的劳作,始终也在饥饿中度过。

      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可以让村人都省些力气,减少些辛苦。

      最另她忧心的考运问题,她仔细回忆,每次好像都是意外,并未发现有人为痕迹,但要说运气真这般差,她又总觉哪里不对,无奈如何想都想不出头绪,便也只能无奈叹气,只不知没恢复记忆前她为何不能打开空间和系统。

      无论如何,她学问扎实,挺过这次意外,后面如无意外,成为生员是不成问题了,前提是无意外。

      她如今要做的,便是尽可能取中前十名,如此,便不用再参加科试,直接就能得到参加乡试的资格,也能省下一份食宿费用。

      如今他们五人同住西厢南屋,正房的三间,由两户常住的人家租住,租金共500文每月,东厢的三间仅次于正房,是为450文,西厢的三间则是400文,三间倒坐房最便宜,为三间300文,倒坐的三间都是单独开门,有三户长租房客。

      只有他们西厢的三间,和对门东厢的三间为赶考的学子,俱共赁三间屋。

      廪保独住一间,考生共住一间,堂屋靠窗的两侧分别有两张书桌,共四张,两个角落在两张书桌之间,是一个置物柜,分别可以放考生的那种考箱,放书和行李等物,可以上锁。

      再往里些,通往两边暗间屋门的前面正中也有一书案及置物柜,如此,极大的保证了五张书案前的学子,都可以最大程度上获得外间的光亮。

      屋后的空间用屏风隔开,这里是放置杂物米粮的地方。

      两边屋中,靠后墙的一侧为炕,炕前靠两边的是各一个灶台,灶台对面是通往堂屋的门。

      靠窗的空地上,北屋是布置成书房样式,而南屋则是餐厅兼厨房样式。

      这种民居最低也要交一月的房租,不论你是否住够一个月,房租都是不退的。

      至于押金,像他们住的屋子,一看就是特地为赶考学子准备,屋内有家具陈设,押金甚至比租金还高,要二两银,一些除了灶台大炕外完全没有其他家什的屋子便用不着交押金,都是上打房钱,到下月初,继续租就先交钱,没钱就离开。

      因为廪保生有经验,他们都是算好了时间来的,放榜后正正好一个月,多待一日便要多交一月的租,谁也舍不得。

      400文是他们5人均摊,廪保的吃住都是他们这些童生负责供养的,每人每月光在明渊府就要80文钱。

      80文听着不多,但小麦12文1斗,120文一石,也就是125斤,80文都能买三分之二石小麦了。

      半夏他们家里连大带小12口人,每日才耗费一斤麦,一石卖够他们吃4个多月。

      当然,现代人光面粉,成年女性一个人就能吃上两三斤,孩童才1斤,这还不说麦子变面粉之间的损耗。

      她并没有写错,就是一家12口人每日耗费1斤麦,现代人也差不多要这么多……就是两三斤的面粉或米饭的量。

      但吃饱和饿不死之间本就隔了个巨大横沟,没谁的计量是错误的,错的是时代。

      说回房租,每在省城多耗费一个月,别的不说,光房租就够一家12口人三分之一年主食口粮的量,家里没矿的一般人真的吃不消。

      来回路上为省钱,他们都不住店,只找民宿借助,或住破庙。

      民宿每人每晚给人家3文钱,不但能舒服的住一晚,还能管一顿饭食。

      尹县距明渊府有400多里,他们每日行50里,赶一赶,8日便能到尹县县城。

      正场录取人数是比复试多一倍的,半夏自己的名字赫然位列榜首,故而,第二日复场时,她便更为谨慎。

      五日后,看着自己院案首的名次,半夏总算舒了口气。

      因为算是科举凋敝的省份,山南都和偏远地方的州府一般,岁科同考,人家的学政一般头一年岁考,次年科考,他们这边通常都是新学政到任的第二年岁科同考,每三年换一位学政,每位学政主持一次岁科同考。

      因为是院案首,半夏并不用再参加次后的科试,而其他四位同考,被岳父一同保举的其他童生因皆未过院试,更不用参加科试,故而,院试五日后榜单一出,他们几人便决定返家。

      此前等待榜单的五日,几人便已将回乡要带的东西买好,决定回去时,第二日便可回程。

      走前的一日,将堂屋的东西都装上他们带来的驴车上便成。

      驴子是岳父家的,平车是半夏自己做的,故而来回路上她得意享受同岳父同等待遇,可一直坐于车上,其余人等只行李可放上来,四人要轮着坐,每人只得坐一段路程。

      回城同样走了八日,到县城后,天便黑了下来,在县城修整一日,第二日赶回村中。

      闵村距县城有30里,有两位学子是泉山镇上的,距县城15里,还有一位在南山镇,距县城25里,山门村便属于南山镇,剩下的一位学子是岳父家族人,离县城更远,当日回不去,要先在山门村他们家里歇一日,次日回山。

      农家牲畜珍贵,没谁舍得用牲畜代步的,就怕压着,况驴车不比牛车,拉一车行李,再三两人也就差不离了,再多便有些吃不大住。

      过了南山镇,只剩了他们师徒三人,行李也少了,一起坐着车,五里路不一时便到。

      从南山镇沿着官路一路往南走上一里,便要往东拐,往东走三里,中间过一个村子叫小南庄,往南拐入一条小路,小路走1里,便是闵山门村。

      山门村山门村,很直白的就是说它是大山的一个门户,建在大山的隘口上。

      这样的山门村,在他们附近的南山这块儿有三个,或者说,在他们附近有三个这样的村子,大家都叫山门村。

      为了区分,官方的名字是中山门,东山门和西山门,但他们附近的村子一般是按姓氏称呼。

      比如中山门,以及是闵氏族人聚居之处,便被叫做闵山门村,东山门村是于姓族人聚居,便被称为于山门;西山门村曹姓聚居,便是曹山门。

      当然,再到后来,为了称呼方便,一般说的南闵山村,南于山村和南曹山村也是说的他们。

      在县城南面,一说是山门村的,别村人听到,心里就会有这么个印象:哦!就是那几个特别特别穷的村子啊!

      山门村的山,一大半是石山,一小半开的梯田和矮灌木丛山;石山和灌木山基本连野菜都难寻。

      山门村的土地,一半大部分是沙田,种西瓜倒是不错,可惜此时的西瓜还没有推广的很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