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9、代沟(泰姐) ...

  •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调查,“你的朋友圈是否屏蔽了父母”?据说,有将近一半的人回答的“是”。问其原因,怕父母不理解应该是最主要的理由之一。文中举了一个例子,说是自己某日心情不爽,在朋友圈里对工作、领导吐槽一大顿,结果,不过几分钟,父母就打来电话教育一大顿,弄得自己的心情雪上加霜,于是干脆直接屏蔽。在最后的总结中调查一方得出结论--“朋友圈屏蔽父母,说到底,其实还是代沟的问题”。
      “代沟”来自英语“generation gap”,据说是上世纪60年代玛格丽特·米德提出,由于“译法贴切而新颖,加上易于记忆,立即成为了常用语”。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代”之间要有“沟”,咋的也得隔着一代,大约20—25年的年龄差距,所以过去一提“代沟”基本指的都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差异。但是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代沟早就不再以“代”论,而是以“年”记。于是, “代沟”也成了诸多问题的背锅侠,与父母之间存在不同意见, 这绝对是“代沟”问题;“90后”看不惯“00后”,这也是“代沟”问题;老板看不惯自己的某些做法,甭管大几岁还是小几岁,依旧也是“代沟”问题……就像我与老哈这样的,经常在就某些问题打嘴仗的时候,也会彼此叫嚣“三年一代沟,咱俩有代沟,知道吗?”
      “代沟”到底存不存在?我的理解是存在的,只不过,被越来越多的人夸大了而已。对于代沟,有种解释说是指两代人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方面存在的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我觉得,就目前形势来说,不见得是两代人,有可能是即便同一代也依旧有“沟”的存在。啥意思?想一下,形势不同,阅历不同,圈子不同,认知不同,在处理某些问题的方法肯定不同,自然结果也不同。
      比如,老爹老妈这一代,基本都是40后,都是经历过□□的人,那三年的经历实在是刻骨铭心,所以他们这一代的人对粮食的珍惜是现在的我们不可理解的。所以,哪怕馒头长了毛,没关系,擦掉毛继续吃;肉闻着似乎有点味了,没关系,多洗几遍蒸熟了继续吃,而这些对现在的我们来说,简直不可忍受,对于我们来说,东西哪怕一点点坏了,只有一个字“扔”。到了闺女这一代,吃东西先看保质期,哪怕是只过了半天,我还有所犹豫的时候,她毅然决然“扔”,而且还会特别义正言辞的告诉我—过了保质期,绝对不行。
      关于吃东西这个问题,甭管我跟父母说几遍,他们基本还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依然故我。为啥他们经历过的那段苦难岁月,牢牢刻进他们的血脉里,如影随形,纵然现在衣食无忧,在面对粮食时他们依旧会本能回想起那段岁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千万莫浪费。这一切,都是时代留给他们的印记,谁也抹不去。而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阳光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哪里曾有过饥肠辘辘,食不果腹的经历?这算不算是代沟?我觉得应该不算。
      再比如,像我自小生活在农村,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知道一分钱掰成八瓣花的窘迫,知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无奈,对于那些自小生活在城里,每月都有零花钱的同龄人来说,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理解不同是肯定的。对一些事的处理上,用老哈的话说,“我咋感觉你像我妈那个年代的?”没办法,生活给予了我们不同的际遇,自然也给了我们对待问题不同的立场,你说,这是代沟吗?我觉得应该也不算。
      在我看来,所谓代沟,其实就是“三观”的问题。首先要澄清一个观念,不要一提起“三观”问题,就觉得是高大上、假大空,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它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我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哪一样不是“三观”的微观小变身?而所谓的代沟,不就是这些日常琐碎中彼此的不一致、不苟同和看不惯吗?对于曾经因张扬而吃过亏的父母一辈来说,教育孩子一定要低调做人,而对生活从无半点阴霾的人来说,肯定会说,人不轻狂枉少年;对从小吃过苦受过穷的人来说,凡事一定要量入未出,而从小啥都不缺在蜜罐里长大的人来说,干嘛要省钱?要眼光长远大胆花明天的钱……这些不同在有意无意中被放纵,任它们自由疯长,慢慢变成了两人之间越来越深的“沟”,变成了出现问题时彼此最好的理由和借口。于是,吃饭是代沟问题,穿衣是代沟问题,待人接物更是代沟问题,这个“两人”,既包括父母孩子,也包括夫妻朋友。谁也不愿意去深究“沟”里面到底有什么,自己该如何去做,该如何把沟填平夯实,才能让彼此心无芥蒂,皆大欢喜。
      其实,要把“沟”填平,也很容易,不过是将心比心而已。就像文章开始说的那个调查,因为发了朋友圈吐槽糟心事而被父母教育,说到底还是父母的拳拳之心。现在的我们,大多数都是远离家乡,与父母分居两地。我们每天忙活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们要忙工作,礼尚往来,我们要管孩子,鸡零狗碎,我们要顾生活,一地鸡毛,如此繁杂的境况,我们已很少有时间与父母好好聊一聊,一方面怕他们担心,另一方面何尝不是对父母侵入我们世界的抵触?于是,我们与父母之间似乎越来越远,彼此都只能远远看着对方的世界。父母不懂我们的所谓的“佛系青年”、养的“蛙儿子”为何物,我们也不明白许多父母为何总是那么爱发鸡汤文和所谓的养生、保健知识。有句话说“儿女是父母的全世界,而我们的世界父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父母渴望了解儿女的世界,但是现实往往却是儿女的世界对父母关上了门,为何?有人说,父母能看到朋友圈,会让自己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原本渴望通过朋友圈来释放“真我”,但不得不经过装扮、美化,为父母呈现出“假我”——在发朋友圈之前,先得掂量下父母看到这条朋友圈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就像一些笑话说的,在朋友圈发“今天忘记吃药了”,老妈立马一个电话打来:“怎么了?生病了要记得吃药。”在朋友圈刚刚发“我也是醉了”,老爸立即回复“学什么不好,学喝酒,就此而引发的与父母之间“代沟”讨论也曾热火朝天。冷静下来,或者说等慢慢岁数再大一些,你会明白,或者他们的反应和回答让你苦笑不得,但是归根到底,他们只是太关心,太在乎你。
      我与老哈常说,现在的我们,处于夹心饼干状态。上有爹妈,年岁长,守着他们的坚持,下有孩子,正青春,挥洒他们的躁动。站在两条“沟”的中间,要想平平稳稳,和谐共处,必须要牢记一个词—学会“和稀泥”。你要理解父母,因为父母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已然不是现在的我们看到的样子;你要理解孩子,因为孩子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所接受的东西,有很多把我们抛在后边。你既不能跟爹妈论形势,也不能跟孩子灌鸡汤,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
      比如,老爹老妈说XX那篇文写的真好啊,我赶紧表态,“绝对是啊!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啊!”比如,闺女说,“XX(她喜欢的明星)长的真帅啊!”,我也连连点头称是,“真是没有比他更帅的人了,但是我还是更喜欢他在XX剧里的扮相…”,不是我无原则,和稀泥,而是我知道,父母与孩子,他们都是我最爱的人,在最爱的人这里,没有利益纷争,没有尔虞我诈,没有蝇营狗苟,不伤原则的退步为何不可?走到现在这把年纪,我已经懂得,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让我们对同样的事情有着不同的价值认同。就像我们为儿女时,希望父母管我们越少越好,我们为父母时,希望管孩子越多越好,位置不同,角色不同,认知肯定是不同的。其实,进一步说,无论跟谁,只要不伤原则,为啥非得争个脸红脖子粗,让对方赞同自己的意见?无数事实证明,有的时候,退一步真的是海阔天空,这也算是自己混了这么久、碰过那么多鼻子灰的一点感悟。
      说一千道一万,要填平“代沟”,一条原则足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深谙世故却不世故,深处世俗却非世俗,不计较他人,不放纵自己,心存善意,温暖前行,这样,才有彼此最好的生活。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