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 第一章 ...


  •   仲秋

      托老天爷的福,今年风调雨顺的,庄稼地收成不错,比往年多收了三成左右,虽然收成多了,但是交完赋税之后,也余不了多少粮食,也仅仅是多吃几顿白面馒头擀面条而已。

      当然舍得吃纯白面的没有多少人家,都是和玉米面豆面等粗粮掺和着,条件好的人家也就是白面比例多一些而已,就这么大的差别。

      村民们带着一身的干劲起早贪黑的忙了十来天,终于将田地里的麦子收割、脱粒、晒干。

      辛苦劳作了一年,看着满晒场的金黄饱满的麦粒,将要交的皇粮预留出来,剩下的就是自己家过冬和明年夏粮出来的口粮了。

      一家老小全家出动,小一点的孩子帮着撑着自家编制的大麻口袋,大一点的孩子跟着爹娘用木制粮斗装粮食。

      麦粒装袋扎好口袋之后,表示了今年的抢秋收终于告一段落了,而大人们这时候也有了空闲时间,站在自家的粮食旁拉起了家常。

      此情此景,其实也没有别的什么话可说的,无非就是你家今年粮食收的多,麦粒大什么的。

      这个时候,李家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麦粒归仓,而李知新家却是例外。

      说起李知新家也是一言难尽,李知新今年满打满算才九岁,可是却早早的干活了,上山打材下田插秧什么的都干了有三年了。

      就算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可是这个年纪也太小了,李家集的族人没少为他可怜,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家里条件就是那样。

      李知新是李家集李家大房,他爹老早就害了痨病,这痨病本就是常年辛苦劳作,营养跟不上造成了,拖拖拉拉的咳了两年,族里的大夫让不要干重活,好生养着。

      这话在李家不是笑话吗,虽然没有老人供养,可是脚下还有五个孩子,老大也就是李知新也才七岁,家里本来就困难,所以李父也没听大夫的话。

      还是继续干活,最后一天天病重,就连躺在床上动不了的前一天还在地里忙活着。

      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等族里人帮着办后事才发现李家是真的一穷二白,就连收敛的棺椁木材都没有。

      后来还是大房几个未出五服的几个叔叔伯伯带头,一家抽一块楼板什么的,拼拼凑凑的钉了一副棺椁,至于花钱办白事的钱那就更加没有了。

      于是就这样静悄悄的,李知新带着弟弟妹妹们扛着白幡,由几个叔伯抬着埋到了自家山脚下的一块地头里,然后就结束了,连一挂小鞭都没有。

      “你这死鬼就这么走了,你是享福了,可是丢下我们娘儿几个可怎么活呀,你咋这么狠心,要走带着一家子一起去了。”这是李母在李父坟前反复哭的一句话。

      李家本来就穷,家里唯一的壮劳力一下子走了,让她一个妇女怎么养得活五个孩子呀,李母在李父的坟头哭的肝肠寸断,对着李父一阵咒骂他狠心。

      李父死后李家更是啥都没有了,只剩下三间破草房子,房子周围前后左右用篱笆围的院子倒是不小,有近五亩大小,可以说算是李家集最大的宅基地了。

      李家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宅基地,那是李父继承了好多家,像李父大爷爷三爷爷四爷爷的,可以说李父四个爷爷到了李父这一辈,就只有李父这一家了。

      不像别的人家兄弟姐妹多,助力也多,而李父全靠一个人,父母走的又早,可不越过越穷吗。

      这么大的宅基地,李父不是不想卖,而是没人买,不说古代就连现在农村还迷信的很,绝户的宅基地是占不多了,风水不好,所以即使位置不错,也没人眼馋。

      这也是为什么李家没钱建房,在四周随意的插了一圈篱笆也没人侵占一寸的。

      宅基地是好宅基地,可是种庄稼却是差了,李家除了开了几块菜地之外,其余的都是空的,后院倒有几个简易牲口棚子,可是里面啥都没有。

      当然家里还有几只鸡,这是几只有年头的母鸡,李母宝贵的很,精心伺候着,就连它们在菜地里吃菜也不吓唬,随它们吃,为的就是下蛋。

      而家里唯一的公鸡在李父死的时候,杀了祭祀了。

      人死了是万事不管,可是活着的人还得继续生存下去,李母带着七岁的李知新,五岁的李知平,四岁的李棉桃,三岁的李核桃,还有不满一岁的李知和辛苦的过活了半年。

      这半年,李母不知道一个人哭了多少次,李知新的外家知道李母生活艰苦,一个人怎么养的活这么多孩子,和李家族里长辈商量让李母带着孩子重新找一个,不求别的,帮衬着将孩子拉扯大,也对得起死去的女婿。

      三纲五常,女子守寡守节是受人尊重,到了一定的年岁还会受到朝廷的表彰,赐贞节牌坊也说不定,可是再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除非遇到那种为了弄贞节牌坊的所谓书香门第家族,其他基本上还是比较遵循守寡女子和其娘家的意愿的。

      更何况李家的这种情况,要是不找个人帮衬着,靠李母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耕种两亩贫地迟早要过活不了的。

      李家族里长辈和李家外公舅舅商量了一阵,李母再嫁没有问题,可是就怕继父对平松家的几个孩子不好,平松也就是李父的名字。

      李家外家也担心这个,后来就听从李家长辈的话,在李家族里找了一个死了婆娘的鳏夫,叫李平林,和李父是一辈的,人品什么的都不错,婆娘进门十多年肚子都没有动静也没有嫌弃,最后婆娘生病也是他伺候的。

      听了这个,李家外家也就放心了,能对十年未出的婆娘这样,也算是难得的。

      本就是凑合过日子,在族里长辈的说和下,没几天李母就带着孩子到了李平林家里,一个鳏夫再娶,一个是寡妇再嫁,也没有什么庆贺的,就是凑合过日子,这样的事情多了。

      李母当天就背着一个小包裹,带着李知新兄弟姐妹五个到了林平林家,没有敲敲打打,没有花桥,就简单的摆了两桌,请了李知新外家和族里的长辈,写了婚书也就成了。

      李平林家离李家也没隔几户人家,十来分钟就到了,条件虽说比李家好一些,但是也差不离,也是茅草房三间,前后院子,地方比李家小的不是一点半点,当然人家后院牲口棚子里多了一头黑猪,凭着就可以直接秒杀了。

      生活条件谈不上好,也能糊弄饱肚子饿不死,不过谁家不是这样呢,李知新带着弟弟妹妹也算住下了。

      李平林确实是本分人,对李知新几个也没有苛待,李知新早就懂事了,直接没有喊李平林爹,还和以往一样喊着“伯,伯”的,只是将以前喊的“平林伯”前面的前缀删除了。

      几个小的懵懂,见大哥这样喊,他们也跟着这样喊,林平林也没有生气。

      第二年,李母给李平林生了一个儿子,李平林三十多岁才得一个儿子,可把他高兴坏了,虽然对自己儿子欢喜,但是对李知新几个也没有大的变化,该吃吃该喝喝。

      当然李平林回到家就抱着自己儿子欢喜,不过李母也松了一口气,不过李知新还是感觉到了有些不同,不过他也没有强求。

      谁会放着自己儿子不喜欢而去欢喜婆娘前头的孩子呢,大面上过得去就行了。

      不过李知新心中的担子却重了,他是老大,要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以后弟弟娶媳妇建房子,妹妹出嫁嫁妆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不说以后的情况是怎样的,他做大哥的都要给帮着去世的爹完成娶嫁的任务。

      加上李知新本来就是聪明的孩子,加上早熟当家,所以干什么都十分用心,庄稼地里的活计都是门清,也经常跟着族里有手艺的叔伯学个一点半点。

      像什么竹篾编框的都会点,尤其还跟着早年在外面当账房先生的本房小叔公学习打算盘。

      族里人也是看着李知新这样的情况,所以干什么都乐意指点他,都想帮衬着他,要是别人可得拜师学艺的,毕竟这是吃饭的手艺。

      尤其是打算盘学习珠算,识字看账本,这可真是吃饭的本事,要是学会了账房先生一套东西,在外面的店铺,一个月起码得有一二两银子,足够普通人家一年的过活了。

      在李知新印象里,他家可从来没有过银子,最多也就是几串铜板而已,所以在知道学会账房有这么多钱的时候,学的格外用心,因为他要是学会这个了,自己不仅可以养活自己,弟弟妹妹的前途也有了。

      李家叔公是李知新爷爷的嫡亲叔父,关系还是比较亲密的,所以族里这么多孩子,李家叔公除了自己家的曾孙外,也只有李知新一个而已。

      小两年的学习,李知新除了算盘打的贼溜外,还学习了一本千字文,毕竟做账房先生要看账本记账的,哪能不识字呢。

      当然,两年时间也仅仅学会千字文一本而已,其他的三字经,弟子规什么的也是听叔公说说而已,原因无他,书籍贵重,像叔公这样在外干了一辈子账房的,家里也才几本手抄的珠算书籍和几本启蒙书籍。

      还有一个就是,叔公知识有限,有了千字文应付日常记账几本绰绰有余了,以后想要进一步学习还得靠自己,这话叔公不是一次对李知新几个说。

      其他人不知道,李知新是牢牢记住了,叔公是李家有文化的人,他的话一定不会错,要想出人头地就一定要有上进心。

      可以说,李家叔公的教学内容算不上高深,记账也是简单的,和那些大商铺,尤其是那些大家族里的账本皮毛都算不上,但是李家叔公多年处事经验却给李知新后来奋进奠定了基础。

      李平林家和李知新名下的田地加起来也才不到五亩,还是贫瘠地块,所以就算今年风调雨顺的,也没有打多少粮食,早早的就收割完了,李平林也早早就出去帮着地主家割麦打短工去了。

      要是以往今年日子也还算过得去,可是前些日子刚刚满三岁的小弟李知和得了急症,花了不少钱,可是还是不见好,村里的大夫和邻村的大夫都说要到镇上,那里大夫医术高,药材也齐全。

      人带去看了,大夫也没说个名堂来,只说这病来的凶,要吃些名贵药材,一阵下来起码要小十两银子,而且人还不一定好,叫先回去商量着。

      不是大夫无情,而是情况就是如此,能够一次性拿出十两银子的不多,而且还是救一个不知道能不能救的孩子,这样的情况一般家长一般都是认命的。

      不是他们不心痛孩子,而是确实没法子,钱花了活了那就谢天谢地,要是死了呢,还有你让活的一家老小怎么办。

      所以古代孩子就是这么不值钱,医疗条件差,看不起病,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古代农家能生就生的原因吧,因为夭折的孩子太多了,所以都抱着多养几个的想法。

      李知新回到家就立马给李平林跪下了,李平林蹲在木制门槛上抽着旱烟没有说话。

      李母也是抱着李平林的儿子大宝在一旁哭泣着,李平林足足抽了一袋烟,最后在鞋底板敲了敲,对着李知新说道:“家里这个情况你也是知道的,加上今年卖的粮的钱,总的也就七两银子,不管你是怎么想的,让你娘拿五两出来给三子看病,好了就谢天谢地,没好那也是他的命了,谁让他生在咱们这样的穷人家呢。”说完就出门了。

      对于李平林拿出五两银子,李知新是感激的,毕竟家里还有这么多人,尤其是还有他的亲儿呢。

      不幸的是,三子李知和吃了十来天的药还是不见好,可是钱却花的差不多了。

      这些天李平林出门割麦打短工一直没有回来,其实何尝不是在躲呢,他那样的身份在那摆着,现在这个情况出门不在家是最好的状况。

      李知新今个背着一个比自己还要大的箩筐上山了,家里田地本来就少,李知新就在埋葬他爹的那块山地向里开了一点,有个半亩大小吧。

      都是李知新一个人在打理,土地贫瘠,种不了金贵东西,所以种的还是和往年一样,丰产的红薯,红薯藤还可以喂猪。

      红薯藤早就把回家了,今天过来是挖红薯的,由于心不在焉,四尺钉耙差点挖到了脚,红薯更是不知道挖破了多少。

      捡满了一箩筐,看了一眼先考李平松,子知新,知平,知和的字样,李知新深吸一口气,借着高高的土坡,将一大箩筐的红薯缓缓的背了起来。

      一步一步的走向了家去。

  • 作者有话要说:  开新文,求收藏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