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出奇招治病(1) ...

  •   男人介绍自己名叫刘老大,家住刘家村,村子临近天门山,因为村子地势好,土地肥沃,庄稼收成也不错,算是东安城外比较富庶的村子之一了。
      家有两亩良田,稻米收成也不错。家里是老母亲和弟弟操持,自己平时去城里帮工挣钱,为弟弟和自己存钱娶媳妇儿。
      昨日弟弟突然到城里找他,说老母亲病了,本以为是风寒,买了几幅平时治疗风寒的药物,本以为服了就没事了,谁知今晨寒热大作,病情更加严重了,连弟弟也开始发热,是他顶着病情来城里通知的。
      听说村里每户人家都有人出现这个症状,全村两百号人,都病了好几十人了。
      男人说:“我跑了帮工附近的医馆,一听是瘟疫,都不愿意去。后来听人说常大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所以就马不停蹄直接去了你的医馆,希望常大夫原谅我的唐突。”
      常牧平静地说:“你尽快来是对的,毕竟人命关天的事,你先给我说说他们的症状。”
      “症状都是一阵阵冷一阵阵热,冷的时候几床被子也暖不了,热的时候大汗淋漓,还伴有腹泻。”男人说,“这都是我弟弟说的,具体的我也不曾见到。”
      常牧凝重地点点头,陷入沉思中。看着他的表情,想必是从前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病症,不过,回想起来,我仿佛在前世听说过这样一个病症,只是想不起叫什么名字了。
      我努力想着,不经意抬头,看到常牧正看着我,此刻,只有他跟我在车里,男人和小方坐在车外,小方兼职充当马夫。
      还是第一次这样跟他单独在如此幽闭的空间里相处,感觉气氛有些怪异,刚刚因为两人都陷入思索,没来得及体会,突然迎上他的眼神,才发现气氛波动着。
      我向他笑笑,不好意思地说:“昨晚……谢谢你。”
      他依然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平静地说:“应该的,都怪我没提前通知你自己出诊的事,害得你等了我一夜,说来到底还是我的不是。”
      他的声音太平静,没有一丝情绪的波澜,不由得让我相信自己的判断,他果然是出于礼貌,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想到这里,心里顿时一阵失落。
      “你是我目前见过最勇敢的女孩。”常牧再次平静地说。
      我笑笑说:“我一直很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救死扶伤一直都是我的梦想。”
      这话不是骗人的,前世只能在电视里和医院里看到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为了救人性命,不惜累死累活,有的完了手术在手术室里直接睡觉,有的医生长年累月的为人治病,那种奉献精神让我敬佩,那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
      “难怪你会专门研习医书,这一趟出来惊险无比,首先要保护自己知道吗?”常牧看着我意味深长地说。
      我听他这么关心我的安微,不由得高兴万分。
      “我只是不希望你生病了,让我再多个病人。”他移开眼神,淡淡地说。
      突然这样一句话又将我打入地狱,我失落地“噢”了一声,把脸转向一侧,不再说话。
      每次好不容易燃起的希望之火,接下来又会被他一点一点地浇灭,这种反复无常,让我内心备受煎熬。
      看到他英俊的面庞,沉着稳健的样子,和为人治病时专注敬业的神情,喜欢他的程度越来越深,他偶尔露出的关爱,都能让我受宠若惊,兴奋好几天,自信好几天。
      但是他突然的冷淡,又会让我如同掉入冰窖,寒入骨髓,失去所有的信心,伤感难怪到极点。
      我知道自己没救了,情绪总是被他左右着,我并不是胆大,我也害怕瘟疫,只是想到他都不怕,我也就不怕了,只要能跟他在一起,仿佛做什么都不那么害怕了。
      车子行了十几里的路程了,穿过几条林荫小路,路边开着各色的野花,柳树的枝条长得拖到了地上,随着风儿轻轻摆动,多么美好的乡村画卷,春意如此盎然,生机勃勃。
      马车经过了天门山的山口,再往东边行驶了两里路,就看到用木头做成的村口,写着刘家村三个大字。
      一眼望去,沿着山坡分布着密密麻麻的一片低矮的竹编土墙草屋,每一家都有间隔,但间隔又不远,沿着山脚延伸大概一公里远。
      刘老大家在村口进去的第二家,还没走到家门,便看见他弟弟裹了一床破旧的被子,全身哆嗦地站在门口,焦急地朝着我们张望,一看见刘老大,便欣喜若狂地朝我们奔来,也不管裹着的被子是否拖在地上。
      刘老大赶紧迎上去,劝他回家去休息,然后把我门三人引进低矮的屋里。
      屋里只有一张发黑的四方桌和几个条凳,靠近门口的地方有一口大黑锅,一口小锅,两口锅并排安放在灶台上。他的母亲躺在黑暗的里间,已经奄奄一息。
      常牧端了一盏油灯赶紧上前把脉,查看了舌苔和眼白,此刻病人正高烧不退,大汗湿了头发和衣物。
      而刘老二却裹着被子靠坐在一旁,身上打着寒战,嘴里不停地念叨:“好冷啊,好冷,好冷,嘶……”
      “小方,抓小柴胡汤,柴胡再加一倍的量,立即煎药。”常牧吩咐道,“患者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这叫做寒热往来,想必是邪气转入少阳经脉所致,所以选用小柴胡汤透邪外出”。
      又转头问刘老二:“其他村民也是这个症状吗?”
      刘老二哆哆嗦嗦地说:“是的,几乎全是这个症状,好几个已经跟我母亲一样起不来床了,大部分跟我一样,虽然全身发软,但还能起床走动。”
      “那就准备多一些药,熬好以后去走访一下全村生病的村民。”常牧安排道,看得出来他很着急,虽然表面上没有明显的征象,但是他说话的声音和速度比平时快了一倍。
      小方领悟后立即便去准备药材。
      我在一旁看着病人,一边给他递他需要的医具,待他检查完毕,我又去帮着小方备药,准备装药的器具,刘老大负责烧火,又忙前忙后的为我们三人递茶端水,逐渐热闹开来。
      常牧检查完毕后坐在门前翻看带来的医书,眉目渐渐紧凑,随后,他将书往袖子里一塞,神情渐渐坚定起来。
      我还在思索自己看到的似曾相识的病症,那是在前世见到的,只是记忆太久远,模模糊糊,一点一点回想,让我头痛不已。
      小方已经迅速将药装在一个瓦罐中,然后又温了两小碗,嘱咐刘老大将药给他母亲和弟弟服下。我们三人便开始走访村民。
      每一家的病人都是差不多的症状,我们便留下一碗药物,走到十多家的时候药物差不多所剩无几了。
      常牧决定让小方回刘老大家继续熬药,让我跟他一起走访,查看其它村民的病情,顺便做一些安抚工作。
      这时,刘老大跑来,焦急地说:“常大夫,我母亲服药后吐了,而且体温更高了,腹泻了好几次,看着怕是不行了。”
      “怎么会这样?按道理应该不会呀。”常牧低头思索,嘴里喃喃道。
      他又拿出医书翻了翻,然后一把扔进袖中,说:“走,我回去看看。”
      途中遇到喝过药的村民家属都说自家病人喝药以后吐了出来,症状仍然没有减轻。
      我突然想到什么,记得前世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新闻,屠呦呦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然后惊喜地问:“小方,我们带了一种叫青蒿的药物吗?”
      “好像是带了,一会儿回去看看。”他有些迷惑地问。
      “你想到了什么吗?”常牧一边走一边回头问我。
      “是的,我想我有办法治疗这个病。”我果断地说。
      我已经想起这个病了,在现代它被称为疟疾,是一种传染病,虽然不像瘟疫那么凶险,但是经久不治,仍然会要人命的。
      而屠呦呦提取的青蒿素是专门治疗疟疾的速效药。当然,这肯定不能跟他们说,否则他们定会认为我脑子坏掉了。
      “我也是刚刚才想起,我小时候还没被收养的时候,曾经生活在一个小山村,有几个村里就出现这个症状,然后村里一个老大夫,就拿青蒿熬水给他们喝,他们几天以后就好了。”我说。
      “医理是什么?”常牧凝眉问。
      我当然不能说屠呦呦提取的青蒿素,只得故作一脸懵逼地说:“我不知道,若是问问当年的老大夫,他或许知道,但是估计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常牧认真地看了我一会儿,看我一脸认真地样子确定没有胡说,然后点点头说:“那就回去用青蒿熬水给他们喝吧。”
      很快青蒿熬的水便端到了刘大娘的床边,常牧完全不顾及自己的安微,要亲自喂刘大娘喝了药。
      两个儿子将信将疑,刘老二主动上前说让他先喝药,一方面表示不想让自己母亲再受罪,另一方面他不说我也知道,他们都不相信我的话。
      不过,本来我也不是医生,我的话让人信服的程度低,也就不置可否了。常牧也采取如此态度,他只知道青蒿是清虚热的良药,却不知道能单独用来治疗这样的病症,只能持观望态度。这我不怪他,只希望刘老二喝完药后能赶紧好起来,这样就能将药物分发给村民,让大家都尽快好转。
      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对大家来说都是一种煎熬。好在一个时辰以后,刘老二突然欣喜若狂地喊道:“我感觉我没那么热了,而且胃里空空的,有点想吃东西了,双脚发软也好些了。快让母亲喝药!”
      看到他如此反应,大伙脸上密布的阴云顿时散去,常牧紧皱着眉头对我投来一个深深的目光,我对他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真的太高兴了。
      这是我第一次治病,原来治好一个病人是这么让人心里顺畅的事,当即下定决定以后要好好的学习医术。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