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9、第 29 章 ...

  •   如梦有预兆功能这样的事情,对于我来说的确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这方面的经验实在是太多了。“这方面”并不只是指有预兆功能的梦,有预兆功能的梦在“这方面”里面仅是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这方面”最震撼人心的当然是我小时候那些经历和经验了,所谓天天晚上躺在床上“观宇宙,听宇宙”那种神奇美丽的经验在其中都不值一提。除了小时候,就是我都已经算得上饱经风霜的中年人了,奔四十的人了,也突然经历了几件事情,那也实在是太壮丽、太重大、太震撼了,绝对就是上帝直接出现在我面前狠狠地打了我几耳光,把我从昏睡中震醒了。它们除了是这样的事情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事情。不过,我有丰富的“这方面”的经验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相信我还理解它们,至少是我有一种理解。也许要真正理解它们是不可能的,我也因为它们而不得不相信存在是神秘的,存在、生命、意识等是伟大的奥秘,人类永远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它们,也许人类还真的只有在诸如神秘主义、信仰等等被一般人视为“反科学”、“非理性”的事情中才有可能抵达真相,理解自己和世界。
      如“这方面”的事情,如果你被选定了遭遇它们,那理解它们、把握它们,就成了你的责任。它是无法被推托掉的。而要理解和把握它们,首先就是把它们纳入到语言的表达范围内。其次,就是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对它们进行还原。在我“神灯”照耀的几十年里,我做的就是这件事情。当然,我并不只在做这一件事情。而对它们的理解和把握,经过几十年的穷经皓首、殚精竭虑的思考和研究,最终并没有超越童年时代的那种理解。当然,又完全是两回事情。我如今的理解,那是我的思想、我的观点,至少是我的一种想法。而童年时代,我就是它们,它们就是我,我就生活在那里面,对它们上升到了好像都算得上是哲学话语了的归纳,那也不是我做的,只不过是瓜熟蒂落从那棵树上掉下来的。我基本上什么也没有做,只不过是在听和看而已,我的那些想法也是我听到的和看到的,而且是在同一个“画面”上听到的看到的,我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听和看这个“画面”,我一直也只有这个“画面”,没有想到过还有其他的,也没有想过我应该离开这个地方去别处听听看看,因此和世界势若水火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我的童年。而我如今的理解,那是经过了不知多少遍反复的质疑、怀疑、推敲,不仅探索和思考了一切可能性,还到现在也没有停止探索和思考这些可能性,没有停止质疑和推敲,总在用批判眼光看我的这些理解。我尽我所能地了解了别人有见地的观点和看法,绝不只限于某个狭隘领域,文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所有人文学科方面的东西,还有科普著作,我无不涉猎。这些观点和看法有很多是经过了几千年大浪淘沙沉淀下来、得到了全人类的公认和尊重的东西。这些人的观点和看法,彼此矛盾,互相冲突,有很多人,他们自己也不能前后一致。他们很多人,与其说写的是哲学,写的是学术,不如说写的是天书。我的家乡人把思考研究困难的、需要头脑的问题称之为“打脑壳”。读这些人的书,那感觉真的就是在被一位严厉的老师的教鞭不断地敲脑壳。但我就像我教的学生里那个最笨但对学习又最用心、最虔诚的学生一样,对这些别人的观点,我是近乎谦卑地去了解和认识它们,“啃”它们,让自己知道它们到底说的是什么。我如此谦卑却从不迷信任何一种观点,知道了一种观点,就总在想着是否有不同的但更深刻或同样深刻或至少是不能小视的观点。我总是害怕自己陷入“愚昧”之中。而我所谓的“愚昧”,就是自以为一种观点那是绝对真理、宇宙真理、最后真理、没有比它更真理了,你进行怎样的审视、质疑、推敲,都发现不了它的问题,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里已经有人如此不可驳辩地证明了它整个是错误的,即使这个人写的书还锁在抽屉里。所以,只要我知道了一种观点,认为自己已经有把握了,我就一定要去了解和认识与这种观点不同的甚或尖锐对立的观点,还要去了解和认识那些同样有见地的人对这种观点的阐释。我总想知道“别人”怎么说,“有人”怎么说,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说法,它们都是什么。对这些,我简直有魔鬼般的热情和执着。我这不是想要给自己增加知识,在向人吹嘘哲学之类的东西时可以对各种观点如数家珍,津津乐道,而是想要知道那种真实、真相、真理到底是什么。每知道一种新的、独特的、有创见的、雄辩有力的观点,感觉就像几堵一直挡自己的视线的铁墙突然倒塌了,一个全新的、闻所未闻的世界展现在自己面前了,那是多么兴奋啊,甚至感觉到幸福,感觉到这种幸福就是真正的幸福了,真正的幸福只可能为这种幸福定义。这也是我始终对思想禁锢如此愤恨的原因,还是我对自己有一种始终不能原谅、不能饶恕的原因。这种不能原谅、不能饶恕自己可以说是折磨我一生的一种原罪意识。我不能原谅和不能饶恕自己的就是,我和那样多的人们一样,和我身边的每个人一样,脑子里装满了“真理”,但它们其实并非真理,甚至于还是欺世盗名的谎言,它们不过是通过洗脑和灌输而进入了你的脑子统治了你的生命的,就和一种病毒进入你的大脑把你的脑髓吃个干净你只剩下一具空头骨还是你的,但你对它们毫不怀疑,你甚至于都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相信自己就是一个过日子过生活的人,就是一个“小老百姓”,才不会管啥子“思想”不“思想”、“真理”不“真理”的,我管不了“思想”和“真理”,“思想”和“真理”也管不了我。它们只在你可能走向对它们构成挑战、质疑的时候才会发生它们的作用,这种作用通常是你还没有意识到就已经完成了,你已经又回到了它们的怀抱了,离开了那种将构成对它们挑战、质疑的可能性了,让你始终也在它们给你划定的圈子里跳舞而对一切都一无所知。当然,你也有可能如此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和力量,经过了和它们的极其痛苦、极其惨烈的斗争才最终屈服于它们的,但不论是哪种情况,它们对你的胜利都靠的是它们对你的思想、灵魂、生命的禁锢和你的软弱、怯懦、奴性而非它们作为真理、作为有说服力的道理本身的力量。对于我来说,这种活着是最没有尊严的。所以,我始终都有那么一种原罪意识,因为这种原罪意识而认为没有什么事比让我从我大脑里这些通过洗脑和灌输而进入大脑的“真理”对我的控制中解放出来更重要、更生死攸关的事情了。这些就是我过了几十年的“神灯”照耀在人们看来虚度了我一生的生活的原因。
      那么,我的理解是什么呢?说起来和我的童年时代相信那个“真理”是一样的。生命的依据是什么?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存在本身、终极真实是什么?答案很简单:万物一体。“万物一体”,多少人都把这个说法挂在嘴边,多少人都在扬手指着台下的听众口若悬河列举无数生动浅显的例子大声疾呼“万物一体”,听众听得如痴如醉,群情激愤,多少人都用“万物一体”这个词,就这个词,再加上水和各种廉价的作料制作成了如滔滔江河的心灵鸡汤,慷慨地倾倒给众人,人人都接了个钵满盆满,欢天喜地。我所谓“万物一体”不是这些人那个意思。是我童年时代那个意思。我童年时代可不只是在做那件每天晚上“看宇宙,听宇宙”的事情,我更在认真地过那种不是“看宇宙,听宇宙”的生活。和我在那种“看宇宙,听宇宙”中遭遇的一切完全不一样,在这种生活里,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林林总总的万事万物咄咄逼人地、冷冰冰地包围着我,我和它们面面相觑,我也只不过是这林林总总的万事万物中的一个,偶然地来、偶然地去,和所有人、所有生命、所有存在者一样,有一个脆弱的身体,被刀伤了要流血,用头去撞墙要挨痛,我不知自己是谁,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往何处去。完全和我“看宇宙,听宇宙”那样认真和用心一样,我留心我这种生活状态,观察它、体察它、把握它、分析它。我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事情一定是这样的,世界是由不同程度不同等级不同形式的个体组成的,除了这种个体外什么也没有,所有这些个体的存在都是相对、有限、受条件限制的,它们在互相依赖又互相竞争中存在,也只有在互相依赖又互相竞争中存在,它们都偶然地来偶然地去,但是,它们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活”的、有“生命”的,都在“观看”和“倾听”,虽然在其存在的形式、程度、等级越低的个体身上其“观看”和“倾听”的程度是很低的,但是,没有完全没有“观看”和“倾听”的个体。绝对没有这样的个体,或者说,如果有这样的存在,它就算不上是一个个体了,甚至不能说它存在了。我这个想法就和一般人的想法不同了,我的的意思是,绝对没有死物存在,即使像分子、原子、电子在我们眼中完全是“物”的东西也都有一定程度的生命或者说意识,它们的意识绝对不会等于零,也就是它们也是处于某种程度的“观看”和“倾听”之中的,如“房子”、“桌子”、“板凳”、“杯子”这类东西根本就算不上个体,只能说它们是由个体临时组合起来的一种东西,它只对我们的意识、知觉有效,完全没有其自身的真实性,而像分子、原子、电子那样的东西,虽然那么渺小,它们也和人、动物、虫子、植物那样的东西一样,每一个都有其自身的真实性、自身的存在,而它们之所以有其自身的真实和存在就因为它们有一定程度的意识,不管这种程度是多么低、多么弱,也不是完全没有。说到底,从电子、原子、分子,到植物、动物,再到人,都不过是这种“观看”和“倾听”的程度越来越高而已,如少小的我每晚上那种“看宇宙,听宇宙”的状态就是比我们平时的那种“观看”和“倾听”的程度还要高而已。一般人,特别是居世界统治地位的所谓“科学”,是以把一切都视为绝对、纯粹的客体的眼光看世界的,以这种眼光看世界,生命就被还原成了有机物,有机物就被还原成了无机物,无机物就被还原成了纯物质,还原成了原子、电子等等,而原子、电子等等则被视为绝对僵死、空洞、机械之物,最终,对于这种眼光,世界只有僵死、空洞的纯机械之物,只有“物”。对于我来说,事实不是这样子的,即使是原子、电子也不是僵死、空洞和机械的,而是有生命或者说有意识的,不管其程度多么低也不是完全没有,能感知并始终在感知之中,它们与世界与他物之间的协调依靠的也不只是纯粹的机械力量,还有这种感知。完全没有生命或意识的,只对意识有效,者说只对观察它的有意识的观察者有效,说白了,只是意识的错觉或幻觉而已,如“桌子”、“凳子”、“书本”之类。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