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05章 ...

  •   第五章

      “老师,我想去其他公司看看。”卫鞅说。

      公叔痤看了卫鞅一眼,“是大秦的那小子撺掇你的吧?”

      “不是,”卫鞅说,“我自己想去,他不知道。”

      见卫鞅坚定的样子,公叔痤知道自己说什么都没用,于是,点头道:“去吧,我给你写封推荐信。”

      他伸手去抽屉拿信纸,虽然现在流行方便又快捷的电子邮件,但老派的公叔痤还是喜欢亲笔写下对自己学生的夸赞。

      “老师,不用了,我不去大秦集团的人事部。”卫鞅说。

      “那你要去哪儿?”公叔痤拿信纸的手停住,他不懂卫鞅的意思。他亲笔写的推荐信,是多少青年才俊求之不得的,只要一信在手,任何企业的大门都敲得开,何况一个发展不怎么样的大秦集团。

      “我想去基层看看。”卫鞅说。

      “你决定了?”

      “决定了。”卫鞅坚定。

      “去吧。”公叔痤了解卫鞅的性格,只要卫鞅决定了,他一定会做到,任何人说什么都没用。他甚至有一种宽心的感觉。他曾向魏氏集团的高层推荐过卫鞅,但高层反应平淡,他一直担心自己退休后魏氏的高层不会重用卫鞅。如果卫鞅去大秦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不失为好事……

      =========

      大秦集团是一家以农业和军工业为主的企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退出了军工市场,现在的侧重点主要在农业。

      卫鞅辞去魏氏集团的工作,到大秦集团人事部登记了一个名字,领到一张实习生的工作证。

      工作人员查看着手里的表格,说道:“雍城缺人手,你愿意去吗?”

      “去,要去。”卫鞅说。

      雍城是大秦集团过去的总公司所在地,前一代总裁嬴师隰上任后为了东方的市场将总部从雍城搬到了栎阳。

      工作人员很高兴卫鞅的态度,雍城虽然是曾经的总部所在地,实际上已经不再受重视,公司的新人没几个愿意去的,大家都想留在栎阳总部,这里接近权力中心,有更多的升职机会。但这个叫卫鞅的年轻人,一听到去雍城,非但没有嫌弃,反而很高兴的样子。

      每天都有实习生来公司报道,卫鞅的高学历也没能引起注意。他像其他所有实习生一样,领了工作服后上了前往雍城的大巴车。总裁嬴渠梁曾经力邀他加入公司这件事他只字未提。

      雍城离栎阳不远,卫鞅在车上浅眠了一会儿就到了。

      公司的车自然是将他直接送到了大秦集团在雍城的农场里。

      卫鞅下车后,把工作证往双肩包里一塞,没有去报到处,而是一边走一问路,打听到了管理农场的陈老伯家的所在。

      陈老伯家住在雍城农场北坡的村庄里,北坡和卫鞅下车的地方隔着一座山丘和一条河。

      卫鞅从小在繁华的濮阳长大,虽是大家族的旁支,说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算是小康之家,自幼坐在校舍里读书识字,爬山涉水这还是第一次,他自己都数不清爬山时摔了几次到沟里,更数不清蹚过不深的河流时跌了几次在水里。

      等到他翻过山蹚过河时,已经是一脸的黑泥,身上的衣服根本看不出原本的颜色,掏出兜里的手机一看,进水了……

      算了,不用了,反正在农场里手机根本没用。

      这时,一个女人叫住了卫鞅,她说:“哎哟,小伙子,迷路了吧?”

      卫鞅回头一看,是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他说:“阿姨,您好!我去陈老伯家。”

      “走走,我带你去,顺路。”阿姨说。

      阿姨走习惯了山路,脚步飞快,一开始卫鞅还能跟上,渐渐地就跟不上了。阿姨回头一看,那泥巴脸的后生走得真慢,和她已经拉开一大截了,她快步回来,一手拎玉米一手想拉卫鞅,卫鞅急忙躲开,说道:“阿姨,我能走。”

      阿姨见这后生倔得很,也就不动手了,暗暗放慢了脚步。

      两人一前一后走了半小时,终于来到村里。

      阿姨指指一座土房,“喏,那就是陈老伯家。”

      “阿姨,谢谢。”卫鞅说。

      “客气什么啊,来,拿个玉米去吃。”阿姨说着,塞了一个玉米棒在卫鞅手中。

      卫鞅来不及拒绝,阿姨已经消失在村中弯弯曲曲的小巷中。卫鞅只得一边对着阿姨的背影道谢,一边把玉米棒塞进背后的双肩包。

      卫鞅敲了敲陈老伯家的门,喊道:“老伯!”。

      “来了,谁啊?”一个苍老的声音。

      “来调研的。”卫鞅回答着,门已经开了,一位老伯探头出来看着他。

      卫鞅将自己的来历简略一说,老伯马上明白了。偶尔大秦集团总部会派人来调研,但要住在农户家里的却少有。不过,老伯家人少,平常就老伯和他的小孙子在家,卫鞅要住在这里他非但没有拒绝,反而很高兴。老伯念叨着多一个人热闹,给卫鞅安排了住处。

      一切妥当,卫鞅看天色尚早,对老伯说:“老伯,能去农场看看吗?”

      “行啊。”老伯应允了。心道:这个年轻人不错,以前来的年轻人都是走走过场,看一眼就走了,真正下到田地里去的这是第一个。

      卫鞅和老伯来到麦田里,卫鞅老远就看见了所有的田都是方方正正的“井”字形。这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土地归属和管理方式——井田制。一块地足足一百亩称为一顷田,一顷田按照“井”字形划分,四周的九块地分给九家人种,中间一块是公地,九家人一起种了将粮食上交给总公司。

      “老伯,产量怎么样啊?”卫鞅问。

      “小伙子,我们踩着的这块地,是公田,九家人一起种。”老伯说着,用拐杖敲敲脚下的土地,“不瞒你说,产量不行啊,公田由大家一起种一起收,但有两家人偷懒,出工不出力,年年都收成不好,收公粮的人却不管这些啊,一样照着周边的土地产量收。”

      卫鞅看向边说边叹息的老伯,说:“公田里产的粮食不够上交,你们就用自己私田里产的粮食补上?”

      “是啊,所以我们这几家人越过越穷,快要吃不上饭了。”老伯说,“而且啊,这一顷田有些小了,村里有些家庭劳动力有富余。”

      “嗯。”卫鞅意味不明地应了一声,迅速地将陈老伯说的话记在随身带着的小本子上。

      【未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