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 4 章 ...
-
于现下的情形而言,也不宜本末倒置,讨论终身大事。许弋颌首赞同。尔后数天,虽因竹马百般阻挠,未能像之前那般,日以继夜地守在米岚身边,寸步不离。但得空,便会去医院探望。恍若未见竹马不甚友好的目光,尽心尽力,协助初来乍到,语言不通的米家二老,处理各项事宜。虽未明言自己对米岚确有好感,但二老身为过来人,于点滴间,感受到这个年轻人的真挚。故当女儿伤情好转,决意回国静养,亦再三感谢留美期间,青年不遗余力,对于他们一家人的帮助。
按理说,照这势头,若是趁热打铁,随之回国,竹马也未必可以和他一较高下。但青年出乎意料,最终选择留在美国。
“感情,不是人生的全部。”
当秦老费解相问,许弋亦坦言手头负责的项目,是调他来纽约、提携良多的霍尔曼先生信任,全权交托。断不能辜负,半途而废。更何况当初,他老人家无私资助自己赴美游学,可不是为了谈情说爱:“我的身上,还有责任。”
故而,纵是相隔两地,竹马或可能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亦不过是他一开始怯懦,咎由自取而已。不过听天命前,还得尽人事。因而忙到不可开交,还是会抽空致电米家父母。纵是米岚苏醒后,怕生,不欲刺激她,加重病情,不曾视讯,亦不曾强迫她接听自己的电话,但还是会旁敲侧击,关切她的近况。源源不断,介绍相关领域的专家给二老。令近在咫尺,却于婚事一筹莫展,甚至困难重重的竹马很是不满。背地里致电告警,米岚仍在疗养,二老既要兼顾课业,又要照顾女儿,委实精力不济,莫要小动作频频,雪上加霜。却听对方笑言,普通朋友之间,互相关心有何不可?
“更何况男女之间,你情我愿。”
米岚现下又对过去的事情,一无所知。故不存在先来后到,等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各凭本事便是。令竹马语塞,不知如何反驳。恼羞成怒,索性挂断之后,倒是让许弋纳闷,回国将近一年,当初信誓旦旦要将结婚提上议程的竹马竟无下文,也不知言过其实,还是别有内情。当一日,夜半接到老管家急电,米家二老忽然接受外地一所高校聘请,不日便将携女离沪,惊诧之余,隐觉此事或与竹马有关。通过秦老在那所艺术院校执教的老友多方打听,亦印证他的猜测。
“此一时,彼一时呐。”
因是两家相熟,又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姑娘,故而竹马的母亲对于自家儿子情根深种,非米岚不娶,原是无可无不可。然而,米岚遭遇车祸,重伤失忆,且不说后遗症几多,难以估量。就算是冲着小姑娘过去对儿子,只有兄妹之情。而今更若陌路人,能避则避。更不能放任他继续犯傻蹉跎。毕竟,年近而立,结婚生子的同龄人都不在少数。更何况身边又不是没有合适的人选。
“米岚的大学同学。“
当年同一宿舍,受竹马之托,替他盯住米岚,看似亲密无间的所谓闺蜜,实则一早相中竹马。至于米岚大学四年,竟无一个追求者,除却女孩一心向学,准备报考纽约最顶尖的艺术学院,亦同闺蜜有意无意,散播一些似是而非的谣言有关。兼之米岚赴美期间,闺蜜想方设法,结识竹马的母亲,大献殷勤。好友落难后,又故技重施,常在竹马母亲面前,提及米岚在美国有个关系不错的异性朋友,常和米家二老联系。故久而久之,嫌隙渐深。当竹马的母亲于一次探视中,刻意带上闺蜜,彼此间有说有笑、感情甚笃的模样,亦让米家二老隐有所感。日渐疏远,最后连竹马都因母亲装病,不再雷打不动地每日造访,终是撕裂矫饰的太平,令二老颇是心寒。
“这样的亲家,不要也罢。“
虽说见惯悲欢离合。两家之间亦无亲缘或承诺,确无必要共患难。但秦老仍是慨叹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察觉屏幕那头的青年焦灼溢于言表,些微动摇,出言安抚:“只管完成你手头的项目便是。“
做事确该有始有终,一以贯之。至于米家那边,自有相熟的老朋友,代他们安排妥当:“该放手时,就放手。“
虽说一年间,转诊多家医院,用尽手段,还是未能想起过去的事。但回国后,竹马对她的关切,看在眼里。所谓闺蜜,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煽风点火,亦是心知肚明。兼之父母因她之故,和相识多年的老友平生嫌隙,多少负疚在心。故在定期接受心理疏导时,米岚亦不吝讳言男女之情,太过复杂,避之不及,颇是抵触。因而现下,不是许弋出现的好时机。见之沮丧,亦笑言来日方长,徐徐图之。
“幸而,生理方面恢复得不错。“
尤其双手,又能拿起她心爱的相机。且是出乎意料,摄影技术丝毫没有退步:“兴许,欢喜到骨子里吧。“
已是身体记忆的一部分。又或者,老天爷赏饭吃。总之,随父母去邻近的H市任教后没多久,便在当地一家颇负盛名的工作室,谋到一份差事。因着过硬的技术,以及独到的拍摄手法,很快便在业内打响口碑。两年后,更有F传媒旗下的一线杂志,指名要她负责项目。但因后续工作集中在上海,双亲又年事渐高,令米岚颇是犹豫。
“有什么可担心的。“
听闻女儿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二老倒是极力促成她返沪。亦如所料,回归大都会,确是如鱼得水。指名要她负责项目的客户,更是络绎不绝。不过,如何天资独具,才华横溢,总有灵思枯竭的时候。故当那个星期,三度退稿,被老板诘问,亦难免心浮气躁,打电话给母亲诉苦。
然而这回,既未宽慰,亦未鼓励,反而讳莫如深,含笑告诉女儿,武康路附近,有个名为治愈之岛的工作室,可以解惑。令米岚纳闷,双亲的旧友大多集中在学校,不曾听闻他们在美国亦有至交啊?但听母亲叮咛,注意接收快递。这个周末,记得将H市的特产,一并捎给那位故友。虽不明就里,还是照办。暗自揣测那位老友,多半是年过半百的老先生,历经沧桑。却未想到滂沱大雨夜,临时加班后的她匆匆赶至梧桐掩映的长街,寻到明信片上的那座老洋房,推门而入,却见一个驼色毛衣,头戴低音耳机的清隽青年,垂首专注于手头的笔记本,匆匆写着什么。不禁诧异,自个儿忙糊涂了,找错地方?但转身出外,确凿外间的招牌,正是治愈之岛。里间的青年闻声,抬首相望,亦因见到意料之外的女子,怔愕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