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9、读书无用论:读书真的无用吗 ...

  •   B:“最近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争论,有人说文科无用,还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让我想起古代那句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你觉得这些观点有道理吗?”
      A“这些说法看似犀利,实际上都是非常片面的刻板印象。它们要么混淆了因果关系,要么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B:“你能具体分析一下吗?比如,比如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
      A:“这句话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杂感》,反映的是科举制度下部分读书人的困境。但要注意三个关键点:第一,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第二,作者本身就是书生,这句话带有自嘲性质;第三,历史上推动社会进步的,往往正是这些所谓的无用的书生。”
      B:“比如哪些人呢?”
      A:“从孔子、孟子到近代的梁启超、鲁迅,不都是读书人吗?没有这些书生,中华文明可能早就断代了。这些人可能有各种问题,但是他们的贡献也同样不能够磨灭。再说屠狗辈,指的是市井豪侠,但真正推动制度变革的,靠的还是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
      B:“那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呢?”
      A:“这句诗的问题更大。首先,它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归因于读书与否;其次,它忽视了历史上无数重义轻利的读书人,比如文天祥、方孝孺;最后,它把个别现象普遍化,就像因为几个医生犯罪就说医生多是杀人犯一样荒谬。”
      B:“那么,现代版的读书无用论和文科无用论呢?这些话又要怎么解释?也都是错的吗?”
      A:“这些观点犯了同样的错误。读书无用论的荒谬在于:第一,它把读书的‘用’狭隘地理解为即时经济回报;第二,它忽视了教育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塑造;第三,统计数据明确显示,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
      B:“但确实有些没读过书的人很成功啊?”
      A:“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人们只看到那几个没读书却成功的例子,却看不到千千万万因为没读书而陷入贫困的人。就像只看到买彩票中奖的人,就认为买彩票是致富捷径一样可笑。”
      B:“还有,我刚还说了文科无用论,读书无用论你说了,那文科无用论呢?很多人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A:“这种观点暴露了说话者对文科的严重无知。首先,文科和理科从来就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爱因斯坦也酷爱哲学,钱学森强调艺术修养对科学创新的重要性。”
      B:“具体来说,文科有什么用?”
      A:“文科培养的是人类最核心的三种能力:批判性思维、价值判断和沟通表达。没有批判性思维,再好的技术也可能被滥用;没有价值判断,社会发展就会迷失方向;没有沟通能力,再好的想法也无法实现。”
      B:“但文科毕业生确实就业难、收入低啊?”
      A:“这个问题要分三个层面看:第一,很多文科能力是隐性的,不像理科那样容易量化;第二,文科创造的往往是长期价值,比如文化传承、制度创新;第三,最高端的决策岗位,往往需要文科培养的宏观视野和人文关怀。”
      B:“那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偏见呢?”
      A:“有几个深层原因:首先是功利主义教育观的泛滥,一切以即时实用为标准;其次是科学主义霸权,认为只有可量化的知识才有价值;最后是市场经济的误导,把人的价值简化为经济价值。”
      B:“要怎样反驳这些观点呢?”
      A:“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五个维度进行反驳:历史维度、逻辑维度、统计维度、价值维度和实践维度。”
      B:“你能够具体说说吗?”
      A:“历史维度:人类文明进步靠的是文理并重,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都是人文与科学交融的结果;逻辑维度:‘无用’不等于‘无价值’,艺术、哲学看似无用,却定义了人之为人的本质;统计维度:数据显示,文科生在职业生涯中后期的晋升优势往往超过理科生。”
      B:“价值维度呢?”
      A:“这是最关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工具人,而是培养完整的人。如果只讲‘有用’,那音乐、诗歌、哲学都可以取消了,但这样的社会还值得生活吗?”
      B:“实践维度是指?”
      A:“看看现实中的领导者,大多数都是文理兼修。马云学英语出身,乔布斯痴迷书法,任正非强调哲学思考。真正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恰恰是那些兼具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的人。”
      B:“那为什么古代会贬低书生,现代又贬低文科呢?”
      A:“本质上是一样的心理机制:对短期内难以见效的事物缺乏耐心。古代乱世需要马上能打仗的人,现代社会需要马上能赚钱的专业,所以就贬低那些关注长远价值的教育。”
      B:“所以你的结论是?”
      A:“第一,任何XX无用论都是短视的;第二,教育的价值不能仅用实用主义衡量;第三,健康的社会需要文理均衡发展;第四,批判一种教育前,先要理解它的深层价值。”
      B:“这个对话让我想起梁启超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A:“正是。一个只重视有用学问的民族,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模仿。真正的大国崛起,必然伴随着人文精神的复兴。记住,衡量一个文明的尺度,从来不是它创造了多少GDP,而是它贡献了多少照亮人类心灵的思想。”
      B:“话说,我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认为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谎言,研究历史毫无意义。你觉得这种观点有道理吗?这与我们刚才说的读书无用论有些相似吧?”
      A:“是的,甚至更可怕,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看似深刻,实则非常危险。它就像一个人说‘既然镜子会变形,不如把镜子都砸了’一样荒谬。”
      B:“但不可否认,历史记载确实存在主观性啊?”
      A:“额,首先,承认历史研究存在局限,不等于否定历史本身的价值;其次,历史可以被扭曲和历史完全是虚构的是两回事;最后,正因为历史可能被篡改,我们才更需要专业的历史研究。”
      B:“能具体说说历史研究的价值吗?”
      A:“我认为,历史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五个维度:认知维度、警示维度、文化维度、思维维度和认同维度。”
      B:“先说说认知维度?”
      A:“历史是人类集体记忆的载体。就像一个人失忆后会迷失自我一样,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也会失去方向。通过历史,我们才能理解现在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民族性格从何而来。”
      B:“那警示维度呢?”
      A:“那些不能铭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纳粹的崛起、□□的悲剧,这些历史教训如果不被牢记,类似的灾难完全可能再次发生。”
      B:“但有人说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啊?”
      A:“历史确实不会简单重复,但人性中的贪婪、恐惧、偏见这些导致历史悲剧的因素从未改变。研究历史就像是接种疫苗,不能保证完全免疫,但能增强抵抗力。”
      B:“文化维度是指什么?”
      A:“历史是文化的DNA。中国的书法、诗词、礼仪,西方的民主、科学、法治,所有这些文化特质都需要通过历史来传承。没有历史意识的文化,就像无根之木,注定枯萎。”
      B:“思维维度又怎么理解?”
      A:“历史思维是人类最高级的思维方式之一。它要求我们同时具备证据意识、辩证思维、时空观念和同理心。这种思维模式对处理任何复杂问题都至关重要。”
      B:“认同维度呢?”
      A:“健康的社会需要共同的历史记忆作为粘合剂。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对国家的诞生、民族的发展有完全不同的认知,这个社会怎么可能保持团结?”
      B:“但历史确实经常被政治利用啊?”
      A:“这正是需要专业历史研究的原因。专业史学有一套严格的方法论:多重证据法、反证法、语境分析等,就像科学实验需要可重复性一样,确保历史研究最大程度地接近真相。”
      B:“能举个例子吗?”
      A:“比如对秦始皇的评价,我们既看《史记》的记载,也参考考古发现的竹简、度量衡实物、长城遗迹等,还要比较各国史书的记载。这种多角度印证的方法,极大降低了被单一史料误导的风险。”
      B:“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历史虚无主义?”
      A:“这主要有几个原因:后现代思潮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功利主义对人文价值的轻视、信息爆炸时代的碎片化阅读,以及某些势力刻意制造认知混乱。”
      B:“信息爆炸也有影响?”
      A:“当然。当人们习惯了两分钟看完一个朝代的短视频,自然难以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就像吃惯了快餐的人,会怀疑慢火炖煮的价值。”
      B:“如何反驳历史虚无主义?”
      A:“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从方法论反驳、从价值论反驳、从实践反驳、从逻辑反驳和后果警示。”
      B:“从方法论反驳是指?”
      A:“指出专业史学研究与随意解读的本质区别。就像不能因为有人造假药就否定整个医学,不能因为存在历史造假就否定整个史学。”
      B:“那,从价值论反驳呢?”
      A:“阐明历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替代性。一个人不懂历史,就像树木没有年轮;一个民族不重视历史,就像建筑没有地基。”
      B:“从实践反驳怎么做?”
      A:“用实例证明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比如考古发现改写技术史,历史经验指导灾害防治,传统文化助力外交等。”
      B:“从逻辑反驳的重点是?”
      A:“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自相矛盾:如果所有历史都不可信,那他们凭什么确信历史是谎言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本身不也是来自历史认知吗?”
      B:“最后,后果警示是指?”
      A:“展示历史虚无主义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文化断层、民族分裂、道德沦丧、决策失误等。前苏联解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浪潮就是血的教训。”
      B:“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个观点对吗?”
      A:“这个说法只对了一半。第一,失败者的记录往往被保存下来,比如《史记》就记载了项羽的视角;第二,后世学者会重新审视历史,比如现在我们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就与清朝官方完全不同;第三,考古发现常常颠覆传统认知,比如甲骨文改写了商朝历史。”
      B:“那普通人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
      A:“记住以下几个原则:多源求证,避免单一信源;区分史实与观点,知道哪些是确凿发生的,哪些是后人解读的;保持开放心态,随着新证据出现勇于修正认知。”
      B:“这个对话让我想起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说的……”
      A:“对,钱穆先生说,所谓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这种态度,正是对抗历史虚无主义最必要的。”
      B:“最后总结一下?”
      A:“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需要严肃对待的智慧老人。她可能记忆模糊,可能表述隐晦,但绝不说谎。轻视历史的人,终将被历史轻视;篡改历史的人,终将被历史审判。”

作者已关闭该文评论区,暂不支持查看、发布、回复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