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0、穷人就不应该生孩子吗 ...

  •   A:“我最近看到一个热搜,说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生孩子了。评论区里点赞最高的理由是没钱生什么孩子。这话听起来好刺耳,但又好像有点道理……那么,你觉得呢?没钱就真的不能生孩子吗?”
      B:“这个问题很现实啊。现在养孩子成本确实高,从怀孕到上大学,没个几十万下不来。”
      A:“可我们父母那辈不也穷得叮当响吗?我家小时候连奶粉都买不起,我喝米汤长大的,现在不也活得好好的?”
      B“:时代不一样了。那时候家家都穷,现在贫富差距太大。你看现在幼儿园,有的一年学费十几万,普通工薪阶层怎么比?”
      A:“但孩子非得读国际幼儿园吗?我表姐在县城当老师,她家孩子上的是公立幼儿园,每学期也不过一两千,不也天天乐呵呵的?”
      B:“教育只是冰山一角啊。你知道现在小孩的隐形开销多可怕吗?上周我同事的女儿参加小学生编程比赛,光培训费就两万,这还只是其中一个兴趣班。”
      A“等等,这难道不是家长自己卷出来的开销吗?我邻居夫妻送外卖,儿子放学就在摊位写作业,去年照样考上了重点高中。”
      B:“可这样的孩子将来要面对什么?大学同学穿AJ用iPhone,他穿着拼多多30块的T恤,这种心理落差……很难让人接受吧?”
      A:“你这话让我想起个事。去年资助的山区学生给我写信,说全班就他没用过智能手机,但后面跟着句‘不过我能用学校电脑查学习资料已经很幸福了’。你说自卑感会不会是成年人强加给孩子的想象?”
      B:“但现实社会的歧视是存在的啊。我一个朋友重点小学当班主任,说家境差的孩子容易被孤立,生日请不起同学去游乐场,慢慢就被边缘化了。”
      A:“这倒是,不过你看网上那个网红家庭,六个孩子挤十平米房子,视频里全家笑得特别开心。物质匮乏和幸福感真的必然成反比吗?”
      B:“可医疗呢?去年我侄女半夜高烧,她爸妈直接开车去私立医院挂2000块的特需号。要是没钱,只能在公立医院排通宵。”
      A:“我正要说这个!我爷爷是赤脚医生,他说以前全村孩子发烧都用土方子,现在动不动就上进口药。有没有可能是现代人把养育标准抬得太高了?”
      B:“但婴儿死亡率下降也是事实啊。1950年东北部分地区婴儿死亡率达59%,西南个别地区甚至达80%?,现在不到5个,这难道不是医疗投入的成果?”
      A:“数据我服气。不过你看非洲那些贫困地区,生育率全球最高。按照没钱别生的逻辑,最该少生的反而是他们?”
      B:“这涉及生存策略差异了。低收入地区需要劳动力养老,但现代社会反而不能够那么做了。”
      A:“打断一下,我房东阿姨就是典型。农村来的,养三个儿子啃老,去年拆迁款全被儿子骗去赌博,现在六十多岁在当保洁。”
      B:“所以问题不在穷富,在养育观念?我认识的一对夫妻,他们都是自由职业者,收入不稳定,他们女儿从旧物市场淘衣服穿,然而却比许多小孩乐观开朗,培养的也很优秀。”
      A:“太巧了!我关注的一个民工博主,全家住工地棚户,但他女儿在油管教英语口语,打赏收入比父母工资还高。所以关键并不是钱包的厚度?”
      B:“但容我说句残酷的,这些是幸存者偏差。更多贫困家庭孩子可能连智能手机都没有,更别说接触网络教育了。”
      A:“去年人口普查显示,大专以上学历者大约只占15%,剩下85%不也活得好好的?我装修认识的水电工,初中文化月入三万,比很多白领都强。”
      B:“可自动化在取代蓝领工作啊!十年后可能一半基础岗位消失,没受良好教育的孩子,以后真的能够很好的生存下去吗?”
      A:“等等,我们是不是跑偏了?我们最初是说没钱能不能生这个话题,现在变成必须保证孩子未来阶层不跌落了?”
      B:“……但是仔细想想,这两个问题确实该分开,就像买不起豪宅不等于没资格租房住?”
      A:“没错!我认识一对夫妻,两个人都是北漂,存款不到五万意外怀孕。现在孩子两岁,用二手尿布,但爸爸每天画童话故事,妈妈用旧衣服改玩偶,他们家是我见过最温馨的。”
      B:“这让我想起《何以为家》那个起诉父母的小男孩。但同样穷,为什么有的孩子感恩父母,有的却怨恨?”
      A:“核心差别在这儿,那对北京夫妻虽然穷,但却给了孩子200%的爱;电影里那对父母生而不养。所以根本不是钱的问题,是愿不愿意负责!”
      B:“有道理。芬兰新生儿礼包里政府送婴儿用品,这说明社会应该分担养育成本,而不是让穷人绝育。”
      A:“最讽刺的是,嘴里说着没钱别生的人,往往自己开着宝马却从不管孩子。我前老板就这样,儿子初中就抑郁了。”
      B:“说到抑郁,最新研究显示,过度物质满足反而容易增加青少年心理问题,适度匮乏能培养抗挫力?”
      A:“我小姨就是活例子!九零年代下岗潮时生的我表弟,玩具全是废品做的,现在他创业总说,经历过捡菜叶的日子,现在什么困难都不怕。”
      B:“但极端贫困确实会造成伤害。非洲那些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的孩子,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反而是很痛苦的。”
      A:“所以应该画条底线?比如能满足基础温饱加义务教育就可以生?”
      B:“或许该用心贫代替钱贫来衡量。见过存款百万但把孩子丢给老人的,也见过低保户陪孩子每天去图书馆看书的。”
      A:“就像我奶奶说的,牛粪堆里也能长出灵芝草。所以重点不是银行卡余额有多少,而是能不能给孩子足够好的成长?”
      B:“这个足够好的范畴值得琢磨。心理学说的足够好的母亲不是完美,而是60分及格线。”
      A:“突然想到个绝妙比喻!生孩子像种树,穷人用陶盆,富人用景德镇瓷盆,但决定树能不能活的,是每天有没有人浇水松土。”
      B:“那社会支持就是肥料?比如廉价托儿所、免费疫苗这些。”
      A:“没错!与其质问穷人配不配生,不如问问为什么养孩子成本被炒得这么高。奶粉凭什么比汽油贵?学区房怎么就成了金融产品?”
      B:“说到本质了。把生育变成奢侈品,然后责怪买不起的人,这逻辑本身就有问题!”
      A:“最可恶的是某些专家,他们说穷人生孩子是自私,可历史上多少伟人出身贫寒?《红楼梦》里贾宝玉倒是一出生什么都有,可他做出什么大事业了?他根本就是个纨绔!”
      B:“等等,我们是不是该定义什么是没钱?一线城市月入五千和山区月入五千完全两个概念。”
      A:“精辟!我有个同学去云南支教,当地家庭年收入不到三万,但自建房没房贷,野菜随便摘,三个孩子养得结结实实。换成北上广,三万块不够付三个月房租。”
      B:“所以地域差异也要考量,还有家族支持度,我认识一个人,他家是山东的,他们老家全村帮衬带孩子的模式,放大城市根本不可想象。”
      A:“说到这个,我有个暴论,现代人把独立养育神圣化了!传统社会本来就是整个部落养孩子,凭什么现在要求小夫妻自己扛?”
      B:“有研究说,工业革命后核心家庭模式才普及。之前都是大家族共同抚养,这或许更符合人性?”
      A:“难怪我祖祖生八个都带大了,现在我妈带我一个就累出颈椎病。缺失的根本就不是钱,而是养育孩子的共同体!”
      B:“不过话说回来,那些坚决说没钱别生的年轻人,有多少是目睹过父母因贫困互相埋怨的?这种创伤可能比贫穷本身更可怕。”
      A:“我发小就这样。她爸总说,要不是为了你们早离婚了,现在她恐婚恐育,其实她家经济条件还行。”
      B:“所以拒绝生育的深层原因,可能是拒绝重复痛苦的亲子关系?钱反而成了安全感的代名词。”
      A:“就像买不起爱马仕的人说我讨厌包包,其实是自我保护?这个视角太犀利了!"
      B:“不过现实难题仍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区域之间也是不平等的。”
      A:“所以该斗争啊,是不公平分配啊!就像女工争取产假,而不是劝女性都当家庭主妇。”
      B:“总结下来,问题不在能不能,而在怎么帮。挪威给父亲强制休育儿假,法国三岁起免费教育,这些才是解题思路?”
      A:“最后暴击你一下,刚查了数据,全球生育率最高的尼日尔,人均GDP只有500美元;最低的韩国,人均3.5万美元。钱和生育意愿,根本不成正比啊!”
      B:“(大笑)所以这场辩论的结论是:穷不是生育的绝缘体,冷漠才是。就像沙漠里也能开出花,只要找到对的生存策略?”
      A:“精妙!下次谁再说没钱别生,我就告诉他:1942年集中营里,犹太母亲用偷藏的面粉给孩子做生日蛋糕,人类史上最黑暗的时刻都没能阻止生命传承,现在凭什么用ATM机决定别人到底能不能够生孩子?”
      B:“但别忘了提醒他们做好规划,毕竟浪漫主义不能兑奶粉。要不要看看这本《穷养富养都不如用爱养》?”
      B:“(突然压低声音)其实最该问的是:如果等到有钱的标准是年薪百万,那人类早灭绝了。毕竟金字塔尖永远只站得下1%的人。”
      A:“(抓起抱枕砸过去)所以你承认了!根本是现代社会给人洗脑,把生育权商品化……”
      B:“停战停战!我请奶茶,加双份珍珠那种!”
      A:“这还差不多~不过说真的,与其纠结能不能生,不如先想清楚为什么生。我同学支教时遇到的那个残疾大姐说得好:生孩子不是养老投资,是把爱过的人间再指给他看。”
      B:“(沉默良久)这句话,很好。”

作者已关闭该文评论区,暂不支持查看、发布、回复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