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后记 ...

  •   【后记】
      不算什么后记的后记吧,本有许多话想说,但写完之后便不想尽写出来,都给故事说话吧。这篇文写的艰难,早早写完了人物分析和提纲,但还是会卡,会反复地在稿纸上去涂抹情节。最难受的,是要担负其中的情感。
      昨天突生感慨,说有些故事是为写一个故事,有的故事是为了写几个人物,有的故事,是为了写一种意念。
      这个故事,就是为了写一种意念,虽然用的是金庸先生作品中的人物和个别情节背景,但我写的只是自己心中的一些感觉罢了。当时在回家的火车上,一时兴起要点梗,脑海中闪过这两个人,也只是觉得08年戏里戏外的那个人都那么难,76年的少年风华目中灼然,轻易就过了这若许年。预感这两个人设放到一起,必然会矛盾重重,张力极大,但铺开稿纸分析人物和打下最初提纲的时候就知道,不好写。
      因为写文的人也随着矛盾而矛盾,因其沉重而沉重。
      有几个点,一直犹豫要不要明写出来,你看,本来我是不打算在最后一章里揭示乾隆给陈家洛下毒的事情,但思索良久,这样的关键情节不该隐去,还是写进去了,乾隆的矛盾,我也写了进去。
      有些东西,可能因为作者是为它设定的人,往往直解其意,可读者图一快,不一定能够想得到,故而该提的我还是说一说。
      关于题目“恨血”,和题记一样,取自李贺《秋来》诗句,但并不取意全诗,若是非要说和全诗有关,那大约是取李贺诗中鬼气崛然的气质。“谁看”一句和“恨血”皆是断章取义的用法。
      “恨血”之义大概是两重,都隐在文中,一处借家洛之口:“若你只是知己,只是兄长,如平常人家,或者你只是皇帝,我能一径杀了你,多好。可惜。”(见05)血缘之恨,是两人生来的悲哀。另一处在家洛自刎时:“热血喷溅了老远,沁到土地里,他想,不知何日,恨血凝碧。”(见07)所谓碧血丹心之典故,与此出处同。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究竟还是落于“空”字,要说的话,全篇并无大的干系,只是最后的一小节(“后来江湖上传说……没有人在意真假”一段,见07结尾),大概代表着我的历史观的一个侧面吧。
      接着,想说说我对本文中两位主人公的理解。这些原本都写在一页纸上,挺多的,都已经融在文中,于是就简单说说吧。
      关于乾隆,不得不说,虽然我对历史上的这位并无太多好感,但对于原著中的一些描写还是不大认同。此事别过不提,就08年版的乾隆皇帝,我真是心疼的,于是推及人心处境,有了这个文里的乾隆。他的心理性格,很复杂,但要一言蔽之也容易——矛盾,具体的想法都在文里(明写主要集中在03、04、07,其余各章都有暗写)。
      而陈家洛,原本对于这个人,我也没有太大好感,原著中给了他貌似完人的理想性格,但着实因为这些所谓的完美,使得他的性格弱点愈发明显,整个人薄弱起来,也注定了他带领的红花会要铩羽。但我读原著在后,看76版书剑在前,始终难以放下那个少年人丰姿英采,灼灼风华,那时秋官的眼中,还有一派稚气和青涩,与多年未变的柔韧天真放在一起,使人不由要喜欢要珍惜。人何能无弱点?何能真的完美?所以此文中的陈家洛,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一个理想。不是理想的人格,而是纵然走了错路但不失为美好的一种初心。05章之后,关于家洛,有两首诗词,一为辛弃疾的《临江仙·六十三年无限事》,此词上片,算是影射陈家洛的现实,下片则是为他指一条路,若这样做了,他尽可以归隐,只是醉话可用么?辛弃疾自己未能放下。陈家洛更不能,因为他走错的路上,背负秘密,充塞魂灵;二则为杜甫《蚕谷行》,这是他的理想,也是我一再写,乾隆皇帝所不能摧折的根本,没有毁掉这个梦,陈家洛的心是不会死的,不过实现的形式发生改变而已。书中乾洛西湖初见,飞来峰顶,陈家洛听乾隆抚琴,觉得大都是歌颂太平之辞,只一句“村村飏酒旗”甚好。
      原著中陈家洛似乎极有可能与霍青桐成婚,真的归于江湖深远之处了,不再有当年之心。也未必不可,但那是建立在书中结局和设定之上的。我好像更加残忍一些,将红花会的失败写得十分彻底,在有肉渣渣的那一节中,又绝非为肉写肉,那个过程,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两人的心理、关系,都发生了变化。本文情节下,陈家洛与乾隆皇帝虽终是离别陌路,但也算是理解相通了。只是这样,陈家洛就更没有退路。
      我的家洛,是为了理想而生的,亦可以为理想而死,又或是,理想灭,唯有死,理想需我死,我亦唯有死。唉,其实结尾那节,“家洛,对不住……”并非文中人的心思,而是我要说的话,要他为了我一个意念,终于消逝。乾隆自此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个亲人,所以说他永远孤独了,他曾说尽力做好这个皇帝,一来是尽力做好爱新觉罗氏的帝王,另一方面是说,也会尽力做好天下人的皇帝。至于他做没做到,谁能妄加评议呢?(尽管我一直觉得清朝的祸根深埋在乾隆朝,但作为守成的皇帝,还算可以?但那是历史中的了,设定都不一样,就不拿来说了。)
      乾隆之“胜”(未必胜),陈家洛之死,在这里是注定的。
      开写07章正文的时候,我对着提纲发呆,然后先于07第一个字写下了我自己说给心中陈家洛的一段话,虽在文中,但还是再次拿出来,那是作者的私心,是我自己突然想象他幼年的模样,莫名唤了一声“小公子”。
      “家洛,对不住,家乡路远,京城离海宁,毕竟山长水阔。
      海宁陈家的小公子走了,北京城起了第一阵秋风。
      最后你去了哪里呢?
      那个人,他只有永远的孤独了。
      可他活了那么久。”

      至于不合原著处多矣,望不要深究。
      2017年8月16日结于永宁城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8章 后记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