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石达开:那一刻的怦然心动 ...

  •   说实话,我真的记不清童年关于石达开的启蒙教育里有触目惊心的“分裂”,这两个字了。翼王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位少年英雄,所以,几年前我第一眼看到电视剧中石达开的扮演者王诗槐,脱口而出的是:“怎么这么老?”
      那时候,在我的心里,太平天国,英王、翼王、洪秀全,包括洪仁玕都是英气勃勃的民族英雄,他们高踞在道德金字塔的顶端,藐视着芸芸众生。
      上网后,洪秀全的金字招牌很快就不在,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太平天国,石达开,还有现在我最喜欢,那时却还有着模糊变节形象的李秀成,早已在我的记忆中淡然了。
      直到,今年年初,我突然开始对太平天国历史感兴趣,然后就开始疯了一样的在网上搜寻文字来看。
      “天国叛徒石达开的出走与覆灭”、“下面笔者将以约十万字的篇幅,描述石达开这个天国叛徒走向末路的可耻下场。”
      当这几段话跳入了我的眼睛,竟然呛了我几乎一个跟头。但当最初的震惊之后,一股尖锐的快意从心底传出,就如同吃辣子一样。因为,在我对太平天国浅淡的了解中,还没有人这么痛骂过石达开。这真是太刺激,太有意思了。我双眼迅速的浏览着屏幕,一边看,一边乐不可支。一个人长大后,难免会把童年的偶像砸个稀巴烂,破坏的过程则充满快感。
      不过,虽然我喜欢这篇文章,却没有因此对石达开产生什么恶劣的看法。因为百战百胜的名将从来就不是我感兴趣的对象,就比如卫青和霍去病。汉朝将领中,我喜欢的是李陵,无所谓人物的优胜,只能说是个人的趣味。失败者在我心里更容易引起怜惜。打仗失败,因此冒火的翼王反而让我感到有趣。
      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匆匆的浏览着,一条石达开在大渡河覆灭前的传闻跃入了我的眼帘。
      那一刻,怦然心动。
      “当夜,达开妇诞一子,乃通令将卒,‘孤今履险如夷,又复弄璋生香,靓此水碧山清,愿与诸卿玩景欢醉’……以是传令犒赏,休养三日。”所以耽误了宝贵的渡河时间,最终穷途末路,无奈舍命全三军。
      这个传说令我那样的感动,并最终经过艺术润色,演变成下面的一副图景:
      王娘刚刚产下孩子,她虚弱的微笑,连话语都说不出来了。石达开抱着儿子,那个包裹里面红色的,看不出模样的孩子。他是那么的软,石达开几乎不敢移动自己的手掌。
      韦普成和曾仕和挤了过来,他们生怕鼻息粗重,惊扰了孩子,都是竭力秉着呼吸。翼王看看自己的部下,他们和他从天京出来,转战六年,戎马倥偬,都已经不再是意气风发的青年。他们在替他高兴着,尽管身心俱惫。
      一丝柔软如藤蔓般爬上石达开的心,他轻轻叹了一口气。
      “兄弟们都累了?”他迟疑了一下,“就趁着这次的喜事,休假三天吧!”
      韦曾二人疲惫的脸上流露出难以控制的快乐,他们的快乐传染了他,石达开也微笑了。
      这种感觉就像大学时代,我第一次阅读荷马史诗中赫克托别妻时的感触。当时,夕阳的光从书店的窗户静静的洒落进来,我手中捧着那本书籍:赫克托抱起儿子,孩子因为他头盔上的羽毛吓得哭了起来,于是他把头盔摘下。我屏住了呼吸,反复回味,真是感到齿颊生香。那一刻,时间都仿佛凝滞了。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以至于不久之后,我在网上看到驳斥翼王生子休假的文章,尽管论据翔实,但匆匆浏览过后,第一个感觉竟然是扫兴。
      在我的心中,翼王是不完美的存在着。他就是一个不普通的普通人。
      如果用音乐家来比喻,他更像贝多芬,永远在斗争中与环境与自我斗争。
      天京之变,虽然与网友们几番讨论,我却至今不相信他的清白无辜。
      以前,□□时期,天京之变中纯洁无辜的羔羊是洪秀全,东王是骄横的篡位者,其余的人,北翼燕、陈承瑢都是叛徒,野心家,地主阶级。打住,容我先吐一个。
      现在这块羔羊皮被套到石达开头上了。
      此两种假设,在我看来,每一种都有够滑稽。洪秀全是疯子,他只会沾沾自喜,而石达开泉下有知,难免会感到一种难堪和侮辱!
      一句话,他们都是玩政治的,虽然品德有高下之分,却无本质的区别。天京之变,就是天国统治者在胜利曙光依稀可辨的时候,一场内部的残杀,是兄弟阋墙。每一个经历了天京之变的人,手上都染满了来自自己兄弟姊妹的血腥。
      翼王回京,杀的人不多,只两百多人。他大公无私,高尚。
      看到这里,我不禁冷笑,2w人是生命,200人,就不是了吗?在个体的舞台上,每一条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赤裸裸的权利斗争而已,如果罩上道德的外衣,就太令人见笑了。
      至于出走,我感觉不过是斗争的延续罢了。老洪的确难以共事,也确实没有才能,但他的权术就真的那么高超?石达开不是李秀成,他有着上帝之子的身份,如果他想在天京或在安庆不远征,都是能做到的,只是,他不想而已。而且,石达开的才能的确比不上杨秀清,他无力在洪秀全手下力挽狂澜。
      “石达开打仗不及陈玉成,组织不及冯云山,见识不及洪仁玕,统率不及杨秀清,连装神弄鬼的本事都比不上洪秀全,唯独一条舌头,甚是了得。”这话虽然刻薄,却也不能不有几分道理。
      经常在网上看到一种论点,就是石达开的离开的确是老洪逼迫太甚。证据就是后期李秀成那样委曲求全,洪秀全依旧不为所动。但忠王也同时说过:“主上信任不专,因东北翼三王弄怕,故未肯信外臣,专信同姓之重。”可见,翼王是和东北二王并列的。
      洪秀全,本来也没有什么才能,自从入了天京,就再未出过天王府。以至于清廷和外国人很长时间都认为并没有天王其人。造成这种局面,东王的独揽大权是其一,洪本人的性格也占有极大成分。
      这样的洪秀全其实很满足自己的现状,打打老婆,改改圣经,虽然让人瞧不起,却对于太平天国的政局和前途并无大碍。如果不是杨秀清的逼封万岁,他会一直这样过下去。
      但是从1856年8月到1857年4月,这不到一年的时间中,洪秀全经历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变动,甚至危及到这个怯懦之人的生命。东王的篡位,北王的滥杀无辜。他脆弱的神经已经到了崩溃的极点,曾经青年时代得过的精神病也断断续续的发作起来。于是他开始猜忌归来的翼王,但翼王的远走无异于压在洪秀全疯癫神经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可怜虫最终精神分裂了。而且,后来陈李等人的忠而见嫉,翼王的远征不能不是引起洪秀全这种印象的一个原因。
      我非常讨厌洪秀全,但不能因为讨厌他,就依着自己的观点把所有的错误都罩在他的头上。
      在公司干不下去,辞职、跳槽都无可厚非,但拜托不要把他的离开捧得天花乱坠。如果走,自然是要大肆扩充人马,从天国内部书信来看,天历四月他离开天京,五月就招募了五、七万人。他的威望的确能与洪秀全媲美,但他并没有盖过洪秀全的崇高的威望,否则,李秀成和陈玉成为什么不和他走。
      而且,在天京之变后,他选择那样一个时间离开,的确是对的起自己,但对天国,他的众小弟、众小妹呢?他辞去义王不做,谦虚自然是第一,但是否也愧对于这个“义”字。
      有人说石达开出走并未带走良将,理由是他的远征军里没有侯爵。但天京之变后,仅存的侯爵只有六个:
      卫国候黄玉琨,赞天侯蒙得恩,襄天侯林大基,相天侯黄期升,匡天侯黄维江,卫天侯曾锦谦
      而如果不是卫国候黄玉琨、卫天侯曾锦谦死的早,是都会跟他远征的。而蒙得恩、林大基、黄期升、黄维江等人,皆是庸庸碌碌之辈,只怕需找翼王远征,他也不会接受他们。
      我看来,出走就是出走,换作我们任何人都会去做,与伟大扯在一起就太过搞笑了。
      你拉走了五七万人马,我恢复杨秀清的名誉,借以拉拢杨辅清,在我看来是一种性质,无所谓高下。
      一场天京之变,走的走,死的死,疯的疯。真是满盘皆输。
      翼王从此千山万水,再没有归来。天父的神话已经破产,作为打江山的军队,必须拉虎皮扯大旗,高举理论旗帜。然而,即使不甚理会俚教邪说,他能做的也依然只有毁佛崇天帝,重拾孔孟,他比得上曾国藩吗?
      他再不是以前湖口大捷中逼得曾国藩自杀,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青年将帅了。而翼王的光彩,到了这种危难时分才愈发显得夺目。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斗争,正如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二十万大军的背弃,千里荒芜的广西,大渡河水的波涛,直至舍命全三军。
      为了手下几千条生命,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看到大渡河那一幕,是深刻的感到,他是送死去了。那时候,穷途末路的他能给敌人的就只有自己这一条生命了。
      我相信,他在刑场上傲然迎接凌迟的那一幕,今天会震撼和感动我,千载之后,也会感到无数后来的读史之人。
      人的高贵只有在逆境中才能体现。翼王就是如此。
      然而,那些事迹尽管悲壮,却都没有让我感到,当初看到翼王娘产子,翼王命军队休假三天时那种怦然心动。
      可以说,让我心动、敬慕、爱恨交织的唯有那个在大渡河边的翼王。而这个爱恨交织中的“恨”我留给下篇。

      外一篇:我非议翼王的地方

      石达开生命中的最后一刻,无异于浓墨重彩的一笔,相形下,他一生中任何的一次胜利都相形见拙了。“大军乏食乞谁籴,纵死涐江定不降。”“舍命全三军。”“石徐止之曰”千古之下,何其悲壮和惨烈。
      然而,在这一刻,却有一件绝无商榷的史实,令我鱼刺哽喉,不吐不快。
      不是杀死二百个向导的那桩传闻,我从来就没有信过。二百人似乎嫌多了些,从人数上也能令人怀疑。有了疑惑自然不能拿出来作为理直气壮的指责。我非议他的是几位王娘投河的那幕。
      有记载,是他仗剑逼迫几位王娘投水,如果是真的。那与李晴的《血雨黯天京》真是异曲同工。我看到李晴的书中写着,天京之变中,石达开斥责完滥杀的北王,从北王府出来,说道北王不怀好意。随从张遂谋想去翼王府送信,提醒翼王家人,却被翼王竭力制止。说是这是什么时候了,恐怕北王加害。与之对比,则是翼王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费力的想点燃大火,通知丈夫不要回来。看到这里,我拍案而起,“人渣”二字脱口而出。
      是的,如果是真的,我不能原谅他。作为一个女人,我不能原谅主动和被动杀死自己妻子的男人。
      如果不是翼王逼迫,我真的难以想象,一个众多女人分享着的男人能令他的妻妾拥有如此深刻的爱情,去集体寻死。宇文曾经说过一种可能,是害怕失身受辱。但一个男人,如果无法保护自己的女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她们在自己眼前投江,这样的男人有何颜面存活世间。翼王娘们的死,在当时的情况下,翼王即使没有仗剑逼迫,无疑也是默许的。
      如果,看着妻子自尽的人换成李后主,会得到我的怜惜也说不定,但石达开不可能,因为他是曾经那样英雄神武的翼王。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谁不爱惜生命?
      尤其是那个刚刚生完孩子的王娘,儿子那么小,她不是万般无奈,又怎能轻易寻死。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和几个弱女子的对比,我实在无法认同这样的翼王。
      相比起翼王,忠王和英王对自己的女人却都豁达的多。他们也许并没有爱过自己枕畔的女人,但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却都没有逼迫那些可怜的女人殉节,尽管他们应该知道,等待自己妻妾的,是其他男人的床榻。大丈夫生来是要在疆场建功立业,又怎么能欺负几个弱女子呢?陈李二人虽在死后戴上了绿帽,却戴的光彩。
      曾经在我的小说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英王在寿州被俘前,自知逃生无望,便对身后的英王娘轻舟说:“好好活着,不要为我守节!”他说这话是第二次,距离新婚燕尔的那次夫妻二人经历了无数纠葛,感情也变的彼此淡漠,但这句话还是让轻舟落下了眼泪。
      翼王无疑是诸王中学识最高的,因此受到的封建伦理教化也最深。这是否是他的妻室最终殉节的原因?天国诸王都不是好丈夫,而翼王是做的最糟糕的一个。就是洪秀全,也没有在天京城覆灭的前夕,杀死他八十八个王娘中的任何一个。
      舍命全三军令我赞佩,但我也同时怜惜那四千条存活下来生命的背后,几个投水自尽的女人。
      大渡河畔的翼王真的永远令我爱恨交织。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