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天才杨秀清 ...

  •   天才,什么是天才,试举一例。贝多芬和莫扎特,在我眼中,两个人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相伯仲。但傅雷曾说:“贝多芬经过一辈子的斗争而达到《欢乐颂》的境界,莫扎特一出生就在那儿了。”
      什么是差距,这就是差距,这就是起义后杨秀清能够节制诸王的资本,一句话,他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才得到这个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地位的,“天父下凡”也是本事!他先占了“天父”,萧朝贵就算抗衡也只能搬出“天兄”,“天兄”毕竟是“天父”的儿子,说到底还是低了一级。
      试想,李秀成直到最后城破前夕,才得到了一个受气的“真忠军师”虚名,而杨秀清起义伊始,便得封军师,为四军师之首。遥想东王神采的同时,又不禁替忠王的委曲求全心酸。
      作为太平天国兴衰节点的“天京之变”,是以杨秀清之死开始的。
      东王兴,则万千宠爱于一身,当时的人都以为太平天国取代清朝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天时:天父指路。
      地利:天京龙盘虎踞,乃帝王之都。
      人和:宗教凝聚人心,杨秀清又是天父代言人,自然具有“人和”金字塔顶端那藐视众生的权利。
      东王死,则一路推倒牌九,尽是“别十”。
      天时则天父被戮。
      地利则天京易攻难守,自古定都金陵者多是短命朝廷。江西、湖北、安徽一路兵败如山倒。
      人和则人心溃散,有洋人在天京之变后评论太平军,说他们不是为了以前的信仰而战,而是为了生存战斗着。忠王供之中有话语可以为之作为印证:“那时各有散意,而心各有不敢自散,因闻清朝将兵凡拿是广西之人,斩而不赦,是以各结为团,故未散也。”虽然此言用意是哄瞒曾国藩,以使他不再使用“剃头”手段,借以保护部下,但却是说不得的大实话。
      这种巨大而强烈的对比太分明了,不由得让人回忆起东王的种种好处,而他曾经的暴虐和骄横也因此被强烈的怀念和惋惜遮盖了。大浪东去,泥沙俱下,留存唯有黄金。
      的确,东王的好处自然是不可替代的,他雄才大略,具有军事天才和横扫千军的霸气,他提拔下属,勇于任人,后期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都是在他的统治时代进入了天国领导核心的边缘。他无疑比高高在上的天王更有能力成为天国的最高领袖。在前期,太平天国可以说是在他的领导下才取得胜利的。
      但天才为人多有些乖戾,借用《红楼梦》中的一段评述:“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
      东王的死,如果不看结果,自找的成分占绝大部分。
      我看天父下凡圣旨,杨秀清的确以“天父下凡”作为手段做了很多英明的决策,诸如“不可尽毁古书”、“排铺尔一班小弟小妹团聚成家”等等。但他同时也利用天父的身份,作威作福,威风张扬,不知自忌,却也是实情。
      他在天历乙荣五年八月二十七日下凡真是一幕活生生的恶搞剧。午时,天父下凡,口中天话如法兰西语:“今有无好耳,边大知瘟脱归灵,小小口日光众耳精,师由外出苦难清。”大家自然听不懂,然后杨秀清,欧,是天父,问东王也不懂吗?众替东王答曰:东王也不懂。于是天父大怒,就要打杨秀清。韦昌辉和一群傻不愣登的人马上跪地为东王求情,央告再三,天父终于大开金口,解开了这个谜题,原来这四句话都是对“正小”各项错误的总结。但我看那些所谓的错误,不过纠缠于礼节,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东王纯属借题发挥,没事找事。想象韦昌辉在地下跪着,一定面上惶恐,实际心头衔恨,原来暗藏的杀机又增添一层。
      “哄诱山洞蛮野之徒则可,今至金陵,虽三岁孩童,亦知其诈!”诸王的智力肯定要胜过金陵三岁孩童,又岂不知杨秀清的把戏乃是骗人的诈术。但“天父下凡”的起始乃是上帝教危急存亡的关头,当时地处偏僻,拜上帝会的主事者洪秀全和冯云山又双双不在,用“天父下凡”凝聚人心无疑是事半功倍的唯一选择。
      但他们匍匐于天父附体的东王脚下,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杨秀清的下凡是为公,他们不惮与他联合扮演一幕双簧。
      天父下凡最初就是洪秀全和杨秀清合演的一出双簧,只不过演到最后,洪秀全已经全然迷失了自我,他真的以为杨秀清就是天父下凡的躯壳(或为利用),并不断在杨秀清死后狗尾续貂,用一首首粗鄙的天父诗和圣旨表达对他的怀念。而杨秀清自始至终是把“天父下凡”作为一种手段的,因此东王不得不敲敲砖角,把这出戏做的十足。
      以陈宗扬、卢贤拔夫妻同宿案为例。这个惩罚自有不公平的地方,虽然同为夫妻同房,但企图□□(未遂)发现者的陈宗扬肯定有比卢贤拔更大的罪行,但按照惯例,这并不能成为卢贤拔得到免死的理由。众人不服,于是,杨秀清又搬动了天父下凡,并杖责了自己五十。
      但,请看,是谁杖责他的呢,女官,都知道天朝的板子是小板,而且不脱裤子,几千板下来也死不了人,何况是出自女官绵软之手的五十杖呢。想象女官秋波流转,板子高高举起,又轻柔的落下,不似挨打,倒似调情。
      众所周知,韦昌辉因为部下张子朋险些激反水军的连带责任,便被打了几百板子,到不能起来的地步。至于后来挨的大大小小的板子更是不计其数,以至于在清军那里都流传着“北王铁屁股”的赫赫威名(注)。可是东王打自己的时候,是何其的不忍心,何其的把暴力变成了一种美学,使其具有诗情画意。不能不说,东王虽然艺术化了人生,但还是欠缺一点演戏的真实。
      他的威逼自然使得诸王口顺而心不服。他们同样具有超凡的能力,具有“吾能取而代之的”雄心。他们同样具有天父之子的身份,虽然受东王节制,但却是平等的。他们是东王的同僚,而不是部下。
      东王的确雄才伟略,天国也是在他的手下蒸蒸日上,但这并不能成为其存在和不被杀害的理由。“看人挑担不吃力”,杨秀清在台上的时候,人们怎么敢对他的行为非议呢?而东王主政,也并不是没有错误的。扫北和西征前期皆接连败北,虽然东王最终以其绝顶的天才修正了这些错误,但他的成功只能让觊觎者作出“我能做的比他更好”的判断。东王的好处是要在日后天国的逐渐衰落中才令人不断体会的。
      《天父下凡诏书》第二部记载:韦昌辉在杨秀清面前“尚有惊恐之心,不敢十分多言”。《贼情汇纂》记载:“达开铜臭小儿,毫无知识,每见杨贼诡称天父附体造言时,深信不疑,惶悚流汗。”一句话,《天父下凡诏书》的作者(O(∩_∩)O)和张德坚看到的不过是表象而已,至于人的内心,他们知道个p。
      试想,在封建社会,举义造反是要诛灭九族的,连祖坟都会被刨,能不惮身家性命,高举义旗的,哪一个是怕事之人。至于其他高层领导,自洪秀全自陈承瑢,都可以以此类推。
      杨秀清在一片真的和假的的欢呼声中迷失了自我,他更加变本加厉。我只能说,东王是个好的领导,却不是好同事,起码,我如果有这样的同事会很头疼。
      然而,东王却并没有杀死对他有威胁的天王和北王。一方面是隐藏的敌人做小伏低,功夫到家,另一方面东王也未必没有不忍之心。
      “夫首逆数人起自草莽结盟,寝食必俱,情同骨肉,且有事聚商于一室,得计便行。”因此,他只是羞辱他们,却始终没有狠下心杀了他们。
      如果杨秀清只把天父下凡作为一种谋求公利的手段,而不用来欺压同济的话,诸王又怎么会起杀心。有天朝定都之初北王发布告为东王寻求眼医足可证明,韦昌辉在最初并无杀趋之意,否则他不会不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但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是东王自己杀死了自己。
      然而东王的霸道却是治军的良策,曾经在《万历十五年》中看过一句话:世上已无张居正,此语用在太平天国的命运中也甚为契合。世上已无杨秀清,没有了东王的铁腕,严明的纪律,最终导致了天朝的覆灭。有时我曾想,如果当时杨秀清不是那么欺压同僚,他的铁腕只用在治国和治军上,历史会不会改变,然而性格决定命运,他的英明与愚昧交缠在一起,东王之死,虽然遗憾,却也咎由自取。
      还是回到文章开始时候的天才音乐家贝多芬和莫扎克身上,尽管他们都有着无比的才能,却都不得不靠着维也纳的贵族度日。那些贵族虽然名不见经传,却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左右着天才们的人生。
      天才不得不为蠢材服务,这就是天命。也许东王死后,偶尔清醒的天王会在回忆往昔的时候充满优越感的微笑。

      注:铁屁股云云是作者纯搞笑,不是真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