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朝会 ...
旭日东升,宣室殿上,朝会开始。
自从皇帝刘德被太后训斥不孝,被责令跪在太庙里反省后,大朝会一直是由太后主持的,也是在这一段时间薄氏族人借此大肆排除异己,发展势力,到如今不过月余朝堂之上不说全部都是薄氏族人一言之堂,除了一些资历深厚的老臣奈何不得以外也八九不离十了。
但这并不代表天下就落入了薄氏手中,恰恰相反,薄家之所以能如此快速的掌握朝政,就是因为那些势力的蛰伏。
蛇蝎蛰伏必为致命一击。
大概只有薄祖还在得意洋洋的以为那些个传承百年历经风雨的世家大族连同皇室宗亲的诸侯都被他的杀鸡儆猴吓怕了,所以才避其锋芒乖乖听话的。
薄家到底室依靠女人起势的外戚,是在太过目光短浅了!
如果薄太后也像薄祖一样天真无邪,恐怕在未央宫里投胎都转世好几轮了,就像薄祖当年被一起送进未央宫的亲生女儿一样。
她将自己的处境看得很明白,如她这样无父无夫无子的孤女,要想在未央宫里活下去只能是夹缝求存。
无论任何一方得势,哪怕是薄氏家族掌握了足以压倒其他势力的权势,得以权倾天下,那么,她这个太后也就没用了。
没用的东西,只有死路一条。
身为三公之首的薄祖趾高气扬的挤过太尉周亚夫,走在最前面引领百官进殿,简直威风八面。
周亚夫是何人?
他是身具盖主震主之大功的将军,就算是薄太后也要敬让三分的人物。
区区一个牵着女人裙摆上位的丞相也配在他面前耀武扬威?
只不过是看在薄太后的面子上不与薄祖计较而已。
他一个历经三朝沉浮的老臣如何看得起薄祖这起子得势招摇狂吠失势就夹尾巴的小人。
丞相领着一帮子文臣,国之栋梁居于左侧。太尉身后跟随一队武将,国之肱骨位于右侧。明明薄丞相是薄太后的娘家人,周亚夫是忠于薄太后的臣子,两边人马却泾渭分明。
以顽固死板忠诚于刘氏皇族的一些臣子,比如御使大夫为首的大臣们还闲赋在家或者自觉养病呢。
他们这些臣子未必是死忠皇室,毕竟忠心耿耿有气节的还占少数,更多的是利益使然,别无选择。
比如御使大夫陈季,他是馆陶公主之子,馆陶公主当年屡屡献美人给景帝,帮助栗姬争夺薄皇后的宠爱,后宫硝烟不见血,胜者生败者死,自古皇帝妻妾依仗的是帝王宠爱在后宫中生存,立于不败之地。馆陶公主做的是逼人上绝路的事情,这可是死仇,所以陈季的出生决定了他别无选择,无论如何都只能与薄太后为敌。
至于皇帝刘德从封地带进长安的臣子,早就死的死贬的贬,从宣室殿中滚干净了。
所以当钟鼓肃穆,华盖御御,十二盏金莲宫灯之后走出来的,居然不是凤袍飞展的太后,而是应该还在太庙反省的皇帝刘德!
包括丞相在内的各个依附薄家升官发财的大臣们全部被吓在原地,面色发白,以为不知道在什么他们不知道的时候,皇帝有发动宫变,翻身了?!
这可如何得了!!!
薄祖在看到皇帝的一霎那,当即是吓得面无血色,完全没有了之前上殿的容光焕发。而他身后的有几人老臣看到刘氏皇帝出现却是面上一松,喜色都快遮不住了,只不过所有人都在猜测皇帝出现的原因,没人留意他们。
毕竟刘氏皇帝统治百年,深入人心了,太后干政是一回事摄政又是另一回事了。太后要监国有先帝圣旨,要行嫡母之权教训庶子皇帝这些都是名正言顺的,他们虽然有异议却也无话可说只能暂且委身于薄氏。但是太后要是想要代行皇帝之权,做第二个吕后,他们这些忠于刘氏的老臣却是万万不肯同意的。
区区薄祖只不过是个色厉内荏对窝里横的纸老虎,而这些老臣太大喜过望了,也不愿意动动脑子想一想,在身为皇帝的左臂右膀的赵馆等人被除尽后,未央宫内外都是薄太后的人把守,区区刘德凭什么翻身?
而薄祖是想不明白,也不敢想明白,他是被当年的景帝吓怕了的,所以从此被刘家的皇帝吓破了胆子。
当年的景帝也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照常上朝的日子里,一脸风轻云淡的下令将薄家这些舅老爷们一个一个的从未央宫宣室殿拖出去的。
那个时候凭借着太皇太后耀武扬威多年的薄家人,一朝被打落进泥土里剥去金鳞变成了被人践踏的泥鳅。死在这个好天气好日子的薄家人不计其数,至少,薄祖就是他的几位哥哥都被景帝斩首抄家后侥幸活下来成为薄家当家人的。
这些年来,薄祖一直寝食难安,就怕万一被景帝想起来把他也杀了,好不容易又有薄氏女当太后了,他终于成了一人之下的丞相,得意忘形之下自然变本加厉。
可今天,刘德猝不及防的出现,却是让他再次忆起了景帝当年处理权倾一时薄家血洗家门的恐惧。
薄祖双腿一软,还来不及跪地求饶,就听见一个女子的声音从皇帝身后传来,“丞相大人好大的礼行,这陛下还在门口你就迫不及待的行大礼迎接,如此恭敬诸公也该向丞相学学。”
此言三分嘲讽两分冷凛全是嘲弄,却是让两股战战的薄祖安心下来了,此时他第一个反应就,太好了!太后没事。
被突然出现的皇帝吓出一身冷汗的众臣纷纷伸长脖子目光像是会转弯一样绕过皇帝的身后去看太后。
刘德站在宣室殿门口,也不急着或者是不敢如同以往一样身着帝王冕服十二毓冕冠意气风发的在众臣的目光中走去上座,而是驻足在宫殿门口侧身让过,令身后的薄太后现身。
如此行为不像是皇帝倒像是给人领路的内侍。
“儿臣恭迎母后。”
薄太后九凤金簪,扶风而入,冲边上的刘德一点头,目光微冷:“陛下长进了。”
刘德神色越发恭敬,“儿臣无知,是母后教导有方。”
薄太后轻轻扯了一下嘴角,敷衍的对皇帝说道:“哀家不敢居功,全赖祖宗保佑。”
刘德腰背一弯,“恭俭谦让全是母后以身作则,儿臣只是以母后为榜样有样学样方有今日。”
“古有孟母三迁望子成才,哀家只是尽母后之职也。皇帝不必太感激涕零!”
太后与皇帝这是在做什么?
薄太后一面敷衍皇帝一面漫不经心的扫视群臣,看得在场的大臣都心下一紧,赶忙收起小心思和揣测,装出一副副感动于天家母子情深的模样来。
两人在群臣面前好好演了一场母慈子孝,最后是薄太后先行上座,待她坐好了,皇帝才兢兢战战的回到自己该坐的位置上去。
可见刘德是被吓怕了呀!
众臣朝拜,薄太后不开口,皇帝不敢叫起大臣,而坐下的大臣们也都老老实实的等候太后叫平身。
今天早上刘德的出现吓坏的不仅仅是薄祖,而是让所有搭上了薄太后这条船上的人都认识到了薄太后的重要性。
若哀家失势了,你们这些一个个依仗着哀家势力耀武扬威的臣子也都别想跑!
“众卿平身吧!”
薄太后在立威后震慑了有异心的一些人后总算大发慈悲的叫起。
她的本意就是要好好吓唬吓唬这些心眼多的臣子,让他们收拢心思好好做事。
你们以为哀家要彻底软禁皇帝总揽朝政只手遮天,哀家偏偏把皇帝放出来了,怎么样?惊喜吗?
你们以为皇帝出来了翻身了,哀家就随后出现警告一下,这权柄和皇帝还是在哀家股掌之间,怎么样?刺激吗?
几位老臣都被薄太后这神来之笔玩弄的面如土灰,特别是太后刚刚走进宣室殿的那一眼,总让他们这些人心里发虚,怀疑太后是知道了些什么。
正因为心里有鬼,所以跪的久了些也不敢有怨言,指责太后苛待老臣。
薄太后未等臣子发问,先偏头对皇帝说道:“陛下,趁着今日朝会,给众臣说说,你这些天在做些什么?免得有人以为是哀家软禁了你谋害了你。”
太后的声音不轻不重,平白直叙,听在皇帝耳朵里却是浑身一抖,他小心翼翼的看了太后一眼,见到太后面上并无怒容,这才壮着胆子对众臣说道:“朕,朕这几日一直在列祖列宗面前尽孝。”
他吞了一口口水,“朕想到多日以来对母后甚至怠慢,没有尽到为人子的孝心,就心里非常愧疚,所以朕去了太庙反省。”
说辞倒是识实务,只是做出一副被逼无奈胆战心惊像是被虐待怕了的样子实在令人厌恶。
刘德的胆子到底是不小,还敢在她眼皮子底下做小动作。
呵!
他是打算暗示群臣这番说辞是哀家逼迫他说的吗?
还是希望借此博取老臣们血谏宣室殿,当堂与她这个太后冲突,让她下不来台面!
可惜,刘德敢仗着在群臣面前她不能收拾他就阳奉阴违,装出弱势傀儡博取同情,那些个老臣也不是好利用的冲动之人,借刀杀人这一招,刘德还有的学,在薄太后面前使不过是班门弄斧。
这示弱讨怜是后宫女人的手段,刘德什么不学就学这个,真是令人失望啊!
她今日将不安分的刘德放出来就是想要试探老臣们的态度。
薄太后位于高坐之上将景帝留下的一帮老臣如程不识,袁盎,陶青等人的神色收敛眼底,心中已有计较。
瞟了一眼刘德,冷冽的目光将刘德钉在座上不敢再出声,才开口说出老臣们心里的愤恨猜测,“听到了吧,是陛下自己忤逆不孝惹的天怒人怨,所以祖宗托梦让他进太庙反省的。一个个的莫要以为是哀家意图重演吕后之错。”
薄太后一口挑明了老臣们的心思,此言一出,可是将那些忠心刘氏臣子心里的怒骂给说了出来。
太后话说到这份上,只要不是想撕破脸皮他们就得否认,丞相带领百官齐齐说道:“臣等不敢,望太后恕罪。”
“对,对,都是诸位误会母后了。”刘德见情形不对,本来还在为他不平的大臣被太后一句话吓了回去,赶忙借口为太后的话肯定,想要借此讨好太后。
尽管老臣们为刘德的软弱而失望叹气,但是他们不得不站出来维护皇室正统。
既然太后说了不会重演吕后之祸,那么....
太中大夫程不识站出来,对薄太后说道:“老臣有话,不知太后可愿意听老臣一言?”
薄太后并不怕老臣发难,她早有准备,不然也不会将刘德放出来,“太中大夫有事就说吧,哀家听着。”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发文都会锁,这篇文虽然是臆想的,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尽可能的符合史实,女主薄皇后不设定重生穿越等等金手指和外挂,希望大家看文的时候,有一种只是历史拐了一个弯的感觉。
谢谢Cc的地雷,和大家看文。
其实我更新很慢不是因为我懒和倦怠,而是我在想怎么写才合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朝会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